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知识精讲人教实验版 【本讲教育信息】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六国论》 自主赏析:《伶官传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方法与过程 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 抒情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理解国家盛衰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四.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 五.教学步骤: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 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 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 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 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 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 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 气,体会探求。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将文气,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 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 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 风神情味 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 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知识精讲 人教实验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六国论》 自主赏析:《伶官传序》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方法与过程: 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 抒情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理解国家盛衰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四.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 五. 教学步骤: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 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 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 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 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 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 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 气,体会探求。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将文气,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 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 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 风神情味。 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 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二)《六国论》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 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λ“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 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苏 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 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 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 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2.疏通文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 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 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 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 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得到的土地,受贿赂得到的土地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 (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 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 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
(二)《六国论》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 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 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苏 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 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 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 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2. 疏通文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 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 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 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 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得到的土地,受贿赂得到的土地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 (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 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 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
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 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 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 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 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 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 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 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 理,假若与秦国相抗衡,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 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 啊!有这样的有利势力,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 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 胜秦国的形势。假如凭借这么大的天下,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4.相关历史背景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 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 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 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 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 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 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 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 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 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 乡 5.解题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 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 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 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 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 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 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 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
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 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 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 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 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 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 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 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 理,假若与秦国相抗衡,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 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 啊!有这样的有利势力,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 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 胜秦国的形势。假如凭借这么大的天下,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4. 相关历史背景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 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 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 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 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 匹。第二年(1043 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 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 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 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 变”(1126 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 乡。 5. 解题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 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 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 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 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 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 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 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
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 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 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 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 之识矣。” 6.写作特点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 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 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借,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 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 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 有声,富有节奏感 (三)《伶官传序》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为吉州原属庐 陵郡,故自称庐陵人,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谥 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 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 “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 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 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 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 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 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 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 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 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 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2.疏通文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
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 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 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 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 之识矣。” 6. 写作特点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 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 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 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 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 有声,富有节奏感。 (三)《伶官传序》 1.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为吉州原属庐 陵郡,故自称庐陵人,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谥 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 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 “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 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 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 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 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 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 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 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 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 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2. 疏通文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
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 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 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 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 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 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 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 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过箭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宗庄出兵打仗 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 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 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 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 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 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 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 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 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 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 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4.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 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 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 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 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 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 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 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忧劳 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 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
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 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 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 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 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 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 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 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过箭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宗庄出兵打仗, 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 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 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 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 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 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 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 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 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 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 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4.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 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 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 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 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 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 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 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忧劳 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 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