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传导方式: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 局部电流(跳跃式) 局部兴奋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阙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 特点: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②电紧张方式扩 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③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第五节兴奋由神经向肌内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点 N-M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N-M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囊泡内含ACh,并以囊泡为单位释放ACh(称量子释放)。接头 间隙:约50-60mm。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ACh受体,能与ACh发生特异性结合。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 Ca2+进入神经膜 兴奋-分泌藕联 Ach的释放 神经分泌 R-Ach的形成 化学接受 终板电位 肌膜锋电位 兴奋-收缩藕联 肌肉收缩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N末梢AP→ACh+受体→EPP→肌 膜AP(2)具1对1的关系: ①接头前膜传来一个AP,便能引起肌细胞兴奋和收缩一次(因每次ACh释放的量,产生的 EPP是引起肌膜AP所需阈值的3-4倍)。②神经末梢的一次AP只能引起一次肌细胞兴奋和 收缩(因终板膜上含有丰富的胆碱酯酶,能迅速水解ACh)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传导方式: 无髓鞘 N 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 有髓鞘 N 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 局部电流(跳跃式)。 局部兴奋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 奋。 特点: 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电紧张方式扩 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③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第五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点 一、N—M 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N-M 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囊泡内含 ACh,并以囊泡为单位释放 ACh(称量子释放)。 接头 间隙:约 50-60nm。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 ACh 受体,能与 ACh 发生特异性结合。 N-M 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 ↓ Ca2+进入神经膜 兴奋-分泌藕联 ↓ Ach 的释放 神经分泌 ↓ R-Ach 的形成 化学接受 ↓ 终板电位 ↓ 肌膜锋电位 兴奋-收缩藕联 ↓ 肌肉收缩 N-M 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N 末梢 AP→ACh+受体→EPP→肌 膜 AP (2)具 1 对 1 的关系: ①接头前膜传来一个 AP,便能引起肌细胞兴奋和收缩一次(因每次 ACh 释放的量,产生的 EPP 是引起肌膜 AP 所需阈值的 3-4 倍)。 ②神经末梢的一次 AP 只能引起一次肌细胞兴奋和 收缩(因终板膜上含有丰富的胆碱酯酶,能迅速水解 ACh)。 21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EPP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 关 二、影响NM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 1)Ca2+、Mg2+(2)ACh受体竞争剂: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肉松弛剂 (3)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形成肌肉孪缩。(4)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 (5)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三、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易疲劳性 第六节肌肉的收缩 运动单位 、肌丝的分子组成及其作用 粗肌丝 肌凝(球)蛋白 肌纤蛋白 细肌丝原肌凝(球)蛋白 肌钙(原宁)蛋白 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头部:朝向粗肌丝两端,外露形成横桥( cross bridge),具有ATP酶活性,能与细肌 丝结合。 杆部:朝向粗肌丝中部,聚集成粗肌丝主体 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三种蛋白分子结合而成:肌纤蛋白、原肌凝(球)蛋白、肌钙(原宁)蛋白 粗肌丝:由肌球或称肌凝蛋白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 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②具有ATP酶的作用,与结合位点结合后,分解ATP提供横桥扭动 (肌丝滑行)和作功的能量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球蛋白掩盖; 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EPP 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EPP 的大小与 Ach 释放量呈正相 关。 二、影响 N-M 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 (1)Ca2+ 、Mg2+ (2)ACh 受体竞争剂: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肉松弛剂。 (3)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形成肌肉孪缩。 (4)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 ACh 受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 N 末梢 Ca2+通道)。 (5)接头前膜 Ach 释放↓:肉毒杆菌中毒。 三、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易疲劳性 第六节 肌肉的收缩 运动单位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及其作用 粗肌丝 : 肌凝(球)蛋白 肌纤蛋白 细肌丝 原肌凝(球)蛋白 肌钙(原宁)蛋白 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头部:朝向粗肌丝两端,外露形成横桥(cross bridge),具有 ATP 酶活性,能与细肌 丝结合。 杆部:朝向粗肌丝中部,聚集成粗肌丝主体 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三种蛋白分子结合而成:肌纤蛋白、原肌凝(球)蛋白、肌钙(原宁)蛋白 粗肌丝: 由肌球或称肌凝蛋白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 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②具有 ATP 酶的作用,与结合位点结合后,分解 ATP 提供横桥扭动 (肌丝滑行)和作功的能量。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球蛋白掩盖; 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与 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22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兴奋-收缩藕联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肌管系统 横管系统:T管(肌膜内凹而成。肌膜AP沿T管传导)。 纵管系统:L管(也称肌浆网。肌节两端的L管称终池,富含Ca2+)。 三联管:T管+终池×2 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位。=1/2明带+暗带+1/2明带=2条Z线 间的区域 兴奋-收缩耦联——三个主要步骤: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指肌膜产生AP后,AP由 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尚不很清楚)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指终池膜 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sliding theory)A.F. Huxley,H.F. Huxley提出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末梢内→接头前 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入接头间隙→ν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 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PP)→EPP引起肌膜AP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 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 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 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肌丝滑行几点说明: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 肌丝本身缩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 因①相邻Z线靠近,即肌节缩短;②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长度不变;③细肌丝长度不变 ④明带和H带变窄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二、兴奋-收缩藕联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肌管系统: 横管系统:T 管(肌膜内凹而成。肌膜 AP 沿 T 管传导)。 纵管系统:L 管(也称肌浆网。肌节两端的 L 管称终池,富含 Ca2+)。 三联管:T 管+终池×2 肌小节: 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位。 =1/2 明带+暗带+1/2 明带 = 2 条 Z 线 间的区域 兴奋-收缩耦联—— 三个主要步骤: 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指肌膜产生 AP 后,AP 由 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尚不很清楚)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 Ca2+的释放:指终池膜 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 Ca2+ 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三、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sliding theory )A.F.Huxley, H.F.Huxley 提出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 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N末梢对 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 N末梢内→ 接头前 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 释放入接头间隙→ACh 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 型改变→终板膜对 Na+、K+(尤其 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 引起肌膜 AP 2. 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 AP 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 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 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 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 ATP 酶作用,分解 AT→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 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肌丝滑行几点说明: 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 肌丝本身缩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 因①相邻 Z 线靠近,即肌节缩短;②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长度不变;③细肌丝长度不变; ④明带和 H 带变窄。 23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四、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一)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①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 ②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收缩 ③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的。 (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复合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 的过程。 ①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②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机制:强直收缩是各次单收缩的机械叠加现象(并非动作电位的叠加,动作电位始终是分离 的),所以,强直收缩的收缩幅度和收缩力比单收缩大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三)收缩的机械功 1.负荷量 后负荷( after-load):是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它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 但能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前负荷(φ preload):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 程度的被拉长的状态,使它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2.肌肉收缩的速率 3.肌肉的机械效率 五.肌肉收缩的代谢 六.肌肉的疲劳与恢复 第四章神经系统(2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人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掌握神经系统的基 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以及对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四、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一)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①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 ②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收缩; ③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的。 (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复合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 的过程。 ①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② 完全强直收缩: 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机制:强直收缩是各次单收缩的机械叠加现象 (并非动作电位的叠加,动作电位始终是分离 的),所以,强直收缩的收缩幅度和收缩力比单收缩大。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三)收缩的机械功 1.负荷量 后负荷(after-load):是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它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 但能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前负荷(preload):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 程度的被拉长的状态,使它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2.肌肉收缩的速率 3. 肌肉的机械效率 五.肌肉收缩的代谢 六.肌肉的疲劳与恢复 第四章 神经系统(22 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人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掌握神经系统的基 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以及对 24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了解大脑皮质的高级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 运动的调节功能 难点:脑的内部结构;中枢抑制;特异投射和非特异投射;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大脑 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教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脑干 神经系统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躯体神经 脊神经31对内脏神经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维持机体与内、外环境统 神经系统活动方式:反射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 皮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大脑和小脑表面 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 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称。 神经:神经元的突起聚集成束,在周围部称神经 纤维束:神经元的突起聚集成束,在中枢部称纤维束。 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脊髓 脊髓的外形: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的 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脊髓的末端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了解大脑皮质的高级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 运动的调节功能。 难点:脑的内部结构;中枢抑制;特异投射和非特异投射;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大脑 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脑干 神经系统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12 对 躯体神经 脊神经 31 对 内脏神经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维持机体与内、外环境统一 神经系统活动方式:反射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 皮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大脑和小脑表面。 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 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称~。 神经:神经元的突起聚集成束,在周围部称神经。 纤维束:神经元的突起聚集成束,在中枢部称纤维束。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脊髓的外形: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的 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 40~45cm。脊髓的末端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