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上端朝向内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头。头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 头凹,为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头的外下方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颈与体的夹角称颈干角, 约为120-130°。颈体交界处的外侧,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转子,其中下方较小的隆 起叫做小转子。大转子的内侧面有一凹陷称为转子窝。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 转子间嵴相连 髌骨 patella 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包埋于股四头肌腱内,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 面粗糙,后面为光滑,参与膝关节的构成。 胫骨 tibia分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间隆起。隆起前后有髁间 前窝和髁间后窝。上端的前面有胫骨粗隆。外侧髁的后下面有腓关节面。体的前缘锐利, 在皮肤表面可以摸到。外侧缘为骨间嵴。内侧面表面无肌肉覆盖,在皮下可以触及。后面的 上份有一斜向内下方的胭斜线。下端膨大,下面有关节面,内侧的骨突叫做内踝。外侧有腓 骨切迹。 足骨 包括跗骨(7)、跖骨(5)和趾骨Q0三部分 跗骨 tarsus属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侧部,相当于手的腕骨,共7块。可分为三列, 即近侧列相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跖骨 metatarsus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共5块,为小型小骨。分为底、体和小头三部 第1、2、3跖骨底分别与第1、2、3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股骨相关节。小头与 第1节(近节)趾骨底相关节。第5跖骨底向后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趾骨 phalanges of the foot共14块,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但都较短小 2.下肢主要关节的构造和运动 髖关节 膝关节 骨盆 足弓 直立姿势对骨骼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骨骼肌总论 肌的形态和构造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上端朝向内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头。头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 头凹,为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头的外下方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颈与体的夹角称颈干角, 约为 120--130°。颈体交界处的外侧,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转子,其中下方较小的隆 起叫做小转子。大转子的内侧面有一凹陷称为转子窝。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 转子间嵴相连。 髌骨 patella 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包埋于股四头肌腱内,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 面粗糙,后面为光滑,参与膝关节的构成。 胫骨 tibia 分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间隆起。隆起前后有髁间 前窝和髁间后窝。上端的前面有胫骨粗隆。外侧髁的后下面有腓关节面。 体的前缘锐利, 在皮肤表面可以摸到。外侧缘为骨间嵴。内侧面表面无肌肉覆盖,在皮下可以触及。后面的 上份有一斜向内下方的腘斜线。下端膨大,下面有关节面,内侧的骨突叫做内踝。外侧有腓 骨切迹。 足骨 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⒁三部分 跗骨 tarsus 属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侧部,相当于手的腕骨,共 7 块。可分为三列, 即近侧列相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 1~3 楔骨和骰骨 跖骨 metatarsus 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共 5 块,为小型小骨。分为底 、体和小头三部, 第 1、2、3 跖骨底分别与第 1、2、3 楔骨相关节, 第 4、5 跖骨底与股骨相关节。小头与 第 1 节(近节)趾骨底相关节。第 5 跖骨底向后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 5 跖骨粗隆。 趾骨 phalanges of the foot 共 14 块,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但都较短小。 2.下肢主要关节的构造和运动 髋关节 膝关节 骨盆 足弓 三、直立姿势对骨骼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骨骼肌总论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16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长肌 短肌 形态〈阔肌 轮匝肌 构造肌腱、肌腹 肌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 起点(定点) 止点(动点) 拮抗肌 协同肌 三、肌的辅助装置 第四节骨骼肌总论 躯干肌 背肌: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颈肌:胸缩乳突肌 胸肌:胸大肌、肋间肌 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四肢肌 上肢肌:上肢带肌、上臂肌、前臂肌、手肌 下肢肌:髋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 四、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一)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9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了解神经和肌肉的生理特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掌握神经与肌肉兴奋的产生、传导,以及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的过程及机制;了解肌肉收 缩的机理和肌肉收缩的形式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长肌 短肌 形态 阔肌 轮匝肌 肌腹 构造 肌腱、肌腹 二、肌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 起点(定点) 止点(动点) 拮抗肌 协同肌 三、肌的辅助装置 第四节 骨骼肌总论 头肌 躯干肌 背肌: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颈肌:胸缩乳突肌 胸肌:胸大肌、肋间肌 膈 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四肢肌 上肢肌:上肢带肌、上臂肌、前臂肌、手肌 下肢肌:髋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 四、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一)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9 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了解神经和肌肉的生理特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掌握神经与肌肉兴奋的产生、传导,以及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的过程及机制;了解肌肉收 缩的机理和肌肉收缩的形式。 17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经与肌肉兴奋的产生、传导。 难点:生物电产生的机制;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刺激和反应 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性( excitability)、兴奋( excitation) 三、引起兴奋的主要条件 组织的机能状态、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作用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变化率几 个基本概念: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四、强度-时间曲线 五、兴奋性的指标 阈强度、时值六、兴奋性的变化 (一)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 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二)阈下总和 第三节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测量细胞静息电位的方法:测量仪器包括示波器和它相连的一对测量电极,有一个放在 细胞的外表面,另一个连接微电极,准备刺入膜内。只要细胞未受到剌激或损伤,当微电极 刺穿细胞膜进入膜内,那么在电极尖端刚刚进入膜内的瞬间,在记录仪器上将显示出一个突 18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经与肌肉兴奋的产生、传导。 难点:生物电产生的机制;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一、刺激和反应 二、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兴奋(excitation) 三、引起兴奋的主要条件 组织的机能状态、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作用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变化率 几 个基本概念: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四、强度-时间曲线 五、兴奋性的指标 阈强度、时值六、兴奋性的变化 (一)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 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二)阈下总和 第三节 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测量细胞静息电位的方法:测量仪器包括示波器和它相连的一对测量电极,有一个放在 细胞的外表面,另一个连接微电极,准备刺入膜内。只要细胞未受到剌激或损伤,当微电极 刺穿细胞膜进入膜内,那么在电极尖端刚刚进入膜内的瞬间,在记录仪器上将显示出一个突 18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然的电位跃变,这表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因为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安静细胞的 表面膜两侧的,故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 (一)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RP)概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二)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AP):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变化的电位波 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 动作电位的特征:①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②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 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 标志。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阔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相关概念 极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电位:引发AP的临 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阙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原理 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② 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一)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Na+]>[Na+]o≈1:10,[K+>[K+0≈30:1 [Cl]i>[C1]o≈1:14,[A->[A]o≈4:1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通透性:K+>C1->Na+>A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然的电位跃变,这表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因为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安静细胞的 表面膜两侧的,故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变化的电位波 动。 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 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 ②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 AP 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动作电位的意义:AP 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 标志。阈电位:引发 AP 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 RP 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相关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 RP 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 RP 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阈电位:引发 AP 的临 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 RP 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一、生物电现象的产生原理 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 ② 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一)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4∶1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19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1.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 具有选择性K+>C1->Na+>A 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RP=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AP产生的基本条件:①膜内外存在[Na+]差:[Na+]>[Na]0≈1:10;②膜在受到阈刺 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2.AP的产生机制: 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一K+泵活动引起 的。②AP的产生是不消耗能量的,AP的恢复是消耗能量的(Na+一K+泵的活动)。③AP=Na 的平衡电位。 第四节神经冲动的传导 传导和传递的概念 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不衰减传导 绝缘性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 细胞某局部受到刺激后,其兴奋区膜电位发生了暂时的倒转,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变 为内正外负,但和该段神经相邻接的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于是在已兴奋的神经 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出现而发生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 ( local current),它的运动方向是:在膜外的正电荷由未兴奋段移向已兴奋段,而膜内的 正电荷由已兴奋段移向未兴奋段。这样流动的结果,是造成未兴奋段膜内电位升高而膜外电 位降低,亦即引起该处膜的去极化;当局部电流的出现使邻接的未兴奋的膜去极化到阈电位 时,也会使该段出现它自己的动作电位。这就是说,所谓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是巳兴奋的 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郑州师专生命科学系精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1.RP 产生机制的膜学说: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 具有选择性:K+>Cl->Na+>ARP 的产生主要是 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AP 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差:[Na+]i>[Na+]O ≈ 1∶10;②膜在受到阈刺 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2.AP 的产生机制: ①AP 的上升支由 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 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 Na+-K+泵活动引起 的。②AP 的产生是不消耗能量的,AP 的恢复是消耗能量的(Na+-K+泵的活动)。③AP=Na +的平衡电位。 第四节 神经冲动的传导 传导和传递的概念 一、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不衰减传导 绝缘性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 二、神经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 细胞某局部受到刺激后,其兴奋区膜电位发生了暂时的倒转, 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变 为内正外负,但和该段神经相邻接的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于是在已兴奋的神经 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出现而发生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 (local current),它的运动方向是:在膜外的正电荷由未兴奋段移向已兴奋段,而膜内的 正电荷由已兴奋段移向未兴奋段。这样流动的结果,是造成未兴奋段膜内电位升高而膜外电 位降低,亦即引起该处膜的去极化;当局部电流的出现使邻接的未兴奋的膜去极化到阈电位 时,也会使该段出现它自己的动作电位。这就是说,所谓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是巳兴奋的 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