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 2.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及论证方法;把握本文论点鲜明、 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特点;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课前案 【知识积累】 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暴霜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暴秦之欲无厌(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 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 2.盖失强援,不能独 3.思厥先祖 父 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 段。 2. 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及论证方法;把握本文论点鲜明、 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特点;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暴霜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暴秦之欲无厌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 行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 日削月割 理固宜 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⑷李牧连却之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 3. 思厥先祖 父 4.暴 秦之欲无厌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与赢而不助五国 也 8.始速祸焉 9.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 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五、一词多义(一)实词 (1)兵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 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 (4)犹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 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 人 (5)洎牧以谗 (6)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 孙视之不甚惜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 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 洎牧以 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 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五、一词多义(一)实词 (1)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 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 (4)犹 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之势 (5)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8)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 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 人 (5)洎牧以谗 诛 (6)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 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 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课堂案 、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默写 1.六国破 灭 2.思厥先祖父 有尺寸之地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⑶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课堂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默写 1.六国破 灭, , , 。 2.思厥先祖父, , ,以 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 繁 至于颠 覆 4.古人云:“以地事 秦 5有如此之 势 以趋于 亡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 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 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 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 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 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 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 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 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 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 繁, , ,至于颠 覆, 。 4.古人云:“以地事 秦, , , 。” 5.有如此之 势, , ,以趋于 亡。 !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 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 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 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 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 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 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 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 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 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 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 D.②④⑥ 课后案 、素材积累 大同世界,薏能忘本?(2010年全国卷I高考优秀作文)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晩楫香风细;鸳鸯戏水, 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 月又明空。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 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 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倘若 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 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 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 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 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 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 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 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 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课后案 一、素材积累 大同世界,焉能忘本?(2010 年全国卷Ⅰ高考优秀作文)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 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 月又明空。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 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 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倘若 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 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 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 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 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 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 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 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