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备注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第1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教师复备栏 【重点难点预测】 及学生笔记)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第一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 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佑 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 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 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 集就叫做《嘉佑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 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 轼、苏辙合称“三苏” 2.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 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 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 重蹈六国灭亡的援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3.关于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 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 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 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1 六国论导学案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第 1 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重点难点预测】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第一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 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佑 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 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 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 集就叫做《嘉佑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 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 轼、苏辙合称“三苏”。 2 .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 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 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 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3 .关于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 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 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 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备 注 (教师复备栏 及学生笔记)
1.注音 率赂秦耶()()思原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 率(shui)厥(je)暴(p)薪(xn)与(y)燕(yan)洎(j)谗 (chdn)殆(dai) 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越 不誊,弊在赂泰。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大国灭亡的原因在 于赂焘。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 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才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敢,不要为敢人的积威 所吓倒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散起勿蹈复辙的登钟 2落实课文第1段重要词句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 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 4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达标测评】 1翻译第一自然段 【自主反思】 我的疑惑 2
2 1 .注音: 率赂秦耶( )(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革灭殆尽( ) 率(shuài) 厥(jué)暴(pù) 薪(xīn) 与(yǔ) 燕(yān) 洎(jì) 谗 (chán) 殆(dài) ■ 合作探究 1 .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 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 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 所吓倒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2 .落实课文第 1 段重要词句。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 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4.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达标测评】 1.翻译第一自然段。 【自主反思】 我的疑惑:
六国论导学案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备注 1.掌握第2、3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师复备栏 【重点难点预测】 及学生笔记) 1.苯握第2、3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育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苏洵,字 眉州眉山人 (朝代)散文家,与其子 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有 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 评 的国策。 【学习流程】 合作探究 研习第二段回答问题: 1.重点字词。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基(这)实(实际上)百倍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2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 的危謇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 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研习第三段回答问题: 1.重点字词
3 六国论导学案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第 2、3 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 .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预测】 1.掌握第 2、3 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 .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苏洵,字 ,眉州眉山人, (朝代)散文家,与其子 、 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有 。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 评 的国策。 【学习流程】 ■ 合作探究 研习第二段回答问题: 1. 重点字词。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2.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 的危害?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 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研习第三段回答问题: 1.重点字词。 备 注 (教师复备栏 及学生笔记)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 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至丹以荆觑(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3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一一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一一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惠。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达标测评】翻译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 国之下了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2)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 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 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 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翻译: 【自主反思】我的疑惑:
4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 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达标测评】翻译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 国之下了!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2)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 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 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 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翻译: 【自主反思】我的疑惑:
六国论导学案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备注 1.苯握第45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教师复备栏 【重点难点预测】 及学生笔记) 1.苯握第4、5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流程】 合作探究 1.研习第四段回答问题。 重点字词。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君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劾(胁迫、挟持) 哉 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鸣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一—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 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 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 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2.研习第五段 1重要字词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勢。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 矣 2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
5 六国论导学案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第 4、5 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 .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预测】 1.掌握第 4、5 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2 .学习本文议论文的结构及对比论证,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流程】 ■ 合作探究 1. 研习第四段回答问题。 1.重点字词。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 哉。 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 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 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 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2. 研习第五段。 1.重要字词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 矣。 2.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 备 注 (教师复备栏 及学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