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分别采取土样,要注意代表性,一般采样顺序是从最下层开始,由下而上用铲子或剖面刀, 采集每层中心部位的土壤(如下图)。数量一公斤左右,把土块捏细混合放入干净的土袋中 (布袋或塑料袋)。填好标签,写明剖面号、地点、层次、深度、采集人和日期等。袋内放 个,袋外栓一个,带回室内风干、处理。标签格式如下图所示: 图标签格式分层取样示意图 2.整段标本采集 为室内深入研究和展览,需要采集土壤剖面整段标本。其方法为:做一个两面活动盖子 的木匣(长100cm,宽大20cm,高10cm)。取土时先将两盖子取下,按木匣大小垂直嵌进 土壤剖面上,切成土柱,并将一面削平,套上一盖,然后将另一面削平取下,套上另一盖固 定即成,填写好标签。送室内保存或展览厅陈列 (四)土壤肥力的综合评定 通过以上土壤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接着进行分析该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结合当地 土壤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利用现状,综合分析和评定该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的高低, 不仅决定于自然基础条件优劣,而且受于人为主观改造能力和科技水平制约。如农田基本建 设情况,土地平整、灌排设施配套、种植制度组合以及管理水平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土壤肥力的发挥。 最后,根据该土壤的综合评定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良和利用 的初步意见 同时,在评定前最好先访问当农民,了解他们长期种植的经验及有关问题,这对我们正 确进行评定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作业题 1.仔细观察室内土壤的每一种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 2.进行土壤综合评定应考虑哪些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六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实验目的和说明 为开展土壤科学实验,合理用土和改土,除了野外调查和鉴定土壤基础性状外,还须进 行必要的室内常规分析测定。而要获得可靠的科学分析数据,必须从正确地进行土壤样品(简 称土样)的采集和制备做起。一般土样分析误差来自采样、分样和分析三个方面,而采样误 差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即使室内分析人员的测定技术如何熟练和任何高 度精密的分析仪器,测定数据相当准确,也难于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故土样采集和制备 是一项十分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实验方法步骤 (一)土样采集 采样方法因测定目的而异。除剖面土样或盐碱土采样要分层采集(见实验五)外,还有 为了解土壤肥力状况需要采集混合土样。混合土样多用于耕层土壤的化学分析,一般根据不 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按地块分别采集混合土样。一般要求是: (1)采样点应避免田边、路旁、沟侧、粪底盘以及一些特殊的地形部位
次分别采取土样,要注意代表性,一般采样顺序是从最下层开始,由下而上用铲子或剖面刀, 采集每层中心部位的土壤(如下图)。数量一公斤左右,把土块捏细混合放入干净的土袋中 (布袋或塑料袋)。填好标签,写明剖面号、地点、层次、深度、采集人和日期等。袋内放 一个,袋外栓一个,带回室内风干、处理。标签格式如下图所示: 图 标签格式 分层取样示意图 2.整段标本采集 为室内深入研究和展览,需要采集土壤剖面整段标本。其方法为:做一个两面活动盖子 的木匣(长 100cm,宽大 20cm,高 10cm)。取土时先将两盖子取下,按木匣大小垂直嵌进 土壤剖面上,切成土柱,并将一面削平,套上一盖,然后将另一面削平取下,套上另一盖固 定即成,填写好标签。送室内保存或展览厅陈列。 (四)土壤肥力的综合评定 通过以上土壤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接着进行分析该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结合当地 土壤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利用现状,综合分析和评定该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的高低, 不仅决定于自然基础条件优劣,而且受于人为主观改造能力和科技水平制约。如农田基本建 设情况,土地平整、灌排设施配套、种植制度组合以及管理水平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土壤肥力的发挥。 最后,根据该土壤的综合评定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良和利用 的初步意见。 同时,在评定前最好先访问当农民,了解他们长期种植的经验及有关问题,这对我们正 确进行评定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作业题 1.仔细观察室内土壤的每一种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 2.进行土壤综合评定应考虑哪些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六 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和说明 为开展土壤科学实验,合理用土和改土,除了野外调查和鉴定土壤基础性状外,还须进 行必要的室内常规分析测定。而要获得可靠的科学分析数据,必须从正确地进行土壤样品(简 称土样)的采集和制备做起。一般土样分析误差来自采样、分样和分析三个方面,而采样误 差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即使室内分析人员的测定技术如何熟练和任何高 度精密的分析仪器,测定数据相当准确,也难于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故土样采集和制备 是一项十分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二、实验方法步骤 (一)土样采集 采样方法因测定目的而异。除剖面土样或盐碱土采样要分层采集(见实验五)外,还有 为了解土壤肥力状况需要采集混合土样。混合土样多用于耕层土壤的化学分析,一般根据不 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按地块分别采集混合土样。一般要求是: (1)采样点应避免田边、路旁、沟侧、粪底盘以及一些特殊的地形部位
(2)采样面积一般在20~50亩的地块采集一个混合样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样品数。 (3)采样深度一般以耕层(0~20cm)的表土为宜,取样点不少于5点。可用土钻或铁 铲取样,特殊的微量元素分析,如铁元素需改用竹片或塑料工具取样以防污染。 4)每点取样深度和数量应相当,集中放入一土袋中,最后充分混匀碾碎,用四分法 取对角二组,其余淘汰掉。取样数量约1公斤左右为宜 (5)采样线路通常采用对角线、棋盘式和蛇形取样法(见下图)。 图混合土样采集示意图 (6)装好袋后,栓好内外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深度、作物前茬、施肥水平、 采集人和日期,带回室内风干处理 (二)土壤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过程中的要求 (1)样品处理过程中不能发生任何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免造成分析误差。 (2)样品要均一化,使测定结果能代表整个样品和田间状态。 (3)样品制备过程包括:风干一分选一去杂一磨碎一过筛一混匀一装瓶一保存一登记。 风干一一将取回的土样放在通风、干燥和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摊放在油布、牛皮纸 塑料布上,尽可能铺平并把大土块捏碎,以便风干快些 分选一一若取的土样太多,可在土样匀摊开后,用“四分法”去掉一部分,留下300-500 克供分析用 去杂、磨细和过筛——将风干后土样先用台称称出总重量,然后将土样倒在橡皮垫上, 碾碎土块,并用镊子尽可能挑出样品中的石砾、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等杂质,分别放入 表面皿或其它容器中:将土样铺平,用木棒轻轻辗压,将辗碎的土壤用带有筛底和筛盖I lmm筛孔的土筛过筛,并盖好盖,防止细土飞扬。不能筛过的部分,再行去杂,余下的土 壤铺开再次碾压过筛,直至所有的土壤全部过筛,只剩下石砾为止。一般化学分析常用通过 lmm的筛孔的样品。(样品通过多大筛孔应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 将<lmm土样和挑选出的石砾、新生体分别称重、记载样品处理结果填入下表。 风干土样>1m石砾<1m±|新生体重植物根重 其它 总重(克)粗砂量(克)粒重(克) (克) (克) 重量(克)与 风干土样% 混匀装羡慕一一将筛过的土壤全部倒在干净的纸上,充分混匀后装入500~1000m磨口 瓶中保存。每个样品瓶上应贴两个标签,大标签贴在瓶盖上。书写标签用HB铅笔或黑墨水 自来水笔填写,并在外面涂上一薄层石腊,以供长期保存。 样品保存和登记——大量样品必须编号,建立样品总帐,放在干燥的地方,按一定顺序 排列保存。样品登记总帐时,应记好剖面号数、采样详细地点、采样人、处理日期以及石砾 新生体含量%…等详细记载,以便随时查寻 作业题 在采集土样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代表性,它与室内分析数据可靠性有何关系? 2.土壤样品制备包括哪些过程?你认为哪一个过程最重要?
(2)采样面积一般在 20~50 亩的地块采集一个混合样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样品数。 (3)采样深度一般以耕层(0~20cm)的表土为宜,取样点不少于 5 点。可用土钻或铁 铲取样,特殊的微量元素分析,如铁元素需改用竹片或塑料工具取样以防污染。 (4)每点取样深度和数量应相当,集中放入一土袋中,最后充分混匀碾碎,用四分法 取对角二组,其余淘汰掉。取样数量约 1 公斤左右为宜。 (5)采样线路通常采用对角线、棋盘式和蛇形取样法(见下图)。 图 混合土样采集示意图 (6)装好袋后,栓好内外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深度、作物前茬、施肥水平、 采集人和日期,带回室内风干处理。 (二)土壤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过程中的要求: (1)样品处理过程中不能发生任何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免造成分析误差。 (2)样品要均一化,使测定结果能代表整个样品和田间状态。 (3)样品制备过程包括:风干—分选—去杂—磨碎—过筛—混匀—装瓶—保存—登记。 风干——将取回的土样放在通风、干燥和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摊放在油布、牛皮纸、 塑料布上,尽可能铺平并把大土块捏碎,以便风干快些。 分选——若取的土样太多,可在土样匀摊开后,用“四分法”去掉一部分,留下 300~500 克供分析用。 去杂、磨细和过筛——将风干后土样先用台称称出总重量,然后将土样倒在橡皮垫上, 碾碎土块,并用镊子尽可能挑出样品中的石砾、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等杂质,分别放入 表面皿或其它容器中;将土样铺平,用木棒轻轻辗压,将辗碎的土壤用带有筛底和筛盖的 1mm 筛孔的土筛过筛,并盖好盖,防止细土飞扬。不能筛过的部分,再行去杂,余下的土 壤铺开再次碾压过筛,直至所有的土壤全部过筛,只剩下石砾为止。一般化学分析常用通过 1mm 的筛孔的样品。(样品通过多大筛孔应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 将< 1mm 土样和挑选出的石砾、新生体分别称重、记载样品处理结果填入下表。 项目 风干土样 总重(克) > 1mm 石砾 粗砂量(克) < 1mm 土 粒重(克) 新生体重 (克) 植物根重 (克) 其它 重量(克)与 风干土样% 混匀装羡慕——将筛过的土壤全部倒在干净的纸上,充分混匀后装入 500~1000ml 磨口 瓶中保存。每个样品瓶上应贴两个标签,大标签贴在瓶盖上。书写标签用 HB 铅笔或黑墨水 自来水笔填写,并在外面涂上一薄层石腊,以供长期保存。 样品保存和登记——大量样品必须编号,建立样品总帐,放在干燥的地方,按一定顺序 排列保存。样品登记总帐时,应记好剖面号数、采样详细地点、采样人、处理日期以及石砾、 新生体含量%……等详细记载,以便随时查寻。 作业题 1.在采集土样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代表性,它与室内分析数据可靠性有何关系? 2.土壤样品制备包括哪些过程?你认为哪一个过程最重要?
实验七土壤矿物质颗粒分析 、比重计法 土壤质地(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养料 温度、微生物活动、耕性和作物生长发育等。都显著地受土壤质地的影响。因此,这项测定 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为确定土壤质地而进行土壤颗粒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吸管法、比重计法′ 本实验介绍比重计法 (一)测定原理 1.土样的分散处理 田间土壤往往是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相互胶结在一起而成团聚体存在的,因此必须加以 分散处理,使其成单粒状态,才能进行测定。华北地区的土壤中代换性Ca艹、Mg艹数量较 多,大多含有碳酸钙、硫酸钙等,这些都是阻碍土粒分散的物质。一般常采用六偏磷酸钠 (NaPO3)6作为分散剂,处理上述土壤使其分散。(偏磷酸钠一方面可以代换胶体上的Ca艹, 形成可溶性高的钠钙偏磷酸盐复离子,另一方面又可与<0.002mm的碳酸钙作用,在其表面 形成一种不溶解的胶体状物质Ca(PO)XHO,使碳酸钙不溶解,保持不散状态)。 对不含碳酸盐的土壤,可直接加入分散剂Na2C2O4或NaOH处理,分散剂加入的数量 根据土壤的代换量来决定。过少则分散不完全,过多则又会使之凝聚。 为了分散完全,除加分散剂外,还必须对土样加以振荡或煮沸。为便于操作,本实验用 煮沸法 2.筛分和悬液制备 分散过的土壤中>0.25mm的土粒用筛分法分离:<0.25mm的土粒则制成一定容积的悬 液进行沉降分离 3.沉降与测定 悬液中各级土粒以不同的速度沉降,从而悬液的密度也随之不断改变,经不同时间将土 壤比重计放入悬液,测其密度,再由悬液密度计算出各级土粒的重量。 悬液密度与土粒重量的关系如下: 悬液密度水重+土重 水体积+土体积 d,+ d wd d1 d 式中:d为悬液密度:dh为水的密度(67F时为09938);d为土粒的密度(假定为265) 为悬液中土粒重量:v为悬液的容积(1000ml) 测出悬液密度后,可用上式计算出悬浮土粒的重量。土壤比重计就是据此关系,使每刻 度表示每公升悬液中有一克土粒悬液浮。因此可直接读出土粒重量,不必再经计算 4.温度的校正 土壤比重计的刻度是以20℃为准的,但测定时悬液温度不一定是20℃。而我们知道由
实验七 土壤矿物质颗粒分析 一、比重计法 土壤质地(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养料、 温度、微生物活动、耕性和作物生长发育等。都显著地受土壤质地的影响。因此,这项测定 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为确定土壤质地而进行土壤颗粒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吸管法、比重计法等。 本实验介绍比重计法。 (一)测定原理 1.土样的分散处理 田间土壤往往是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相互胶结在一起而成团聚体存在的,因此必须加以 分散处理,使其成单粒状态,才能进行测定。华北地区的土壤中代换性 Ca++、Mg++数量较 多,大多含有碳酸钙、硫酸钙等,这些都是阻碍土粒分散的物质。一般常采用六偏磷酸钠 (NaPO3)6 作为分散剂,处理上述土壤使其分散。(偏磷酸钠一方面可以代换胶体上的 Ca++, 形成可溶性高的钠钙偏磷酸盐复离子,另一方面又可与< 0.002mm 的碳酸钙作用,在其表面 形成一种不溶解的胶体状物质 Ca3(PO4)2XH2O,使碳酸钙不溶解,保持不散状态)。 对不含碳酸盐的土壤,可直接加入分散剂 Na2C2O4 或 NaOH 处理,分散剂加入的数量 根据土壤的代换量来决定。过少则分散不完全,过多则又会使之凝聚。 为了分散完全,除加分散剂外,还必须对土样加以振荡或煮沸。为便于操作,本实验用 煮沸法。 2.筛分和悬液制备 分散过的土壤中> 0.25mm 的土粒用筛分法分离;< 0.25mm 的土粒则制成一定容积的悬 液进行沉降分离。 3.沉降与测定 悬液中各级土粒以不同的速度沉降,从而悬液的密度也随之不断改变,经不同时间将土 壤比重计放入悬液,测其密度,再由悬液密度计算出各级土粒的重量。 悬液密度与土粒重量的关系如下: 水体积 土体积 水重 土重 悬液密度 + + = v d w d w v ds − + = 1 2 ( ) v d w d wd vd ds − − = 1 2 1 1 (1 ) 2 1 1 d d v w ds = d + − 式中:ds 为悬液密度;d1 为水的密度(67F 时为 0.9938);d2 为土粒的密度(假定为 2.65); w 为悬液中土粒重量;v 为悬液的容积(1000ml)。 测出悬液密度后,可用上式计算出悬浮土粒的重量。土壤比重计就是据此关系,使每刻 度表示每公升悬液中有一克土粒悬液浮。因此可直接读出土粒重量,不必再经计算。 4.温度的校正 土壤比重计的刻度是以 20℃为准的,但测定时悬液温度不一定是 20℃。而我们知道由
于温度的不同影响土粒的沉降速度,因此每次测定悬液密度后,还须测定悬液的温度,计算 温度校正值,温度校正值可由下表査出,即可计算出实测数值。 土壤比重计温度校正表 (℃) 校正值温度(℃) 校正值 温度(℃) 0~8.5 -0.4 9.0~95 19.0 27.0 100~10.5 -2.0 195 27.5 +2.6 l10 20.0 28.0 +2.9 11.5~12.0 18 +0.15 +3.3 13.0 21.5 13.5 22.0 +3.7 14.0~14.5 +0.8 +3.8 -1.2 23.0 31.0 +4.0 23.5 +1.1 31.5 16.0 24.0 +4.6 16.5 0.9 +1.5 32.5 +4.9 7.0 25.0 3.0 +5.2 0.5 26.0 +5.8 (二)操作步骤 1.用小铝匙取应测土样少许,放在表面皿上,滴加10%HCl数滴,以测试土壤中有无 碳酸钙盐类。 2.用台称称出相当于无水干土50克的风干土两份,分别放入两个500毫升三角瓶中, 并加蒸馏水200毫升。 3.非碳酸盐土壤按土壤代换量加入当量的0.5NNa2C2O4。若为碳酸盐土壤则应加入 IN(NaPO3)615~30毫升 4.将三角瓶内的土样摇匀,煮沸半小时,应注意随时摇动,以免土液溢出:;防止土粒 沉积瓶底结成硬块或烧焦,即影响分散,又可能使瓶底受热不匀而发生破裂。 5.在1升量筒上架置漏斗,漏斗上放0.25mm筛孔的小筛,把分散的土液倒入,然后 再用水冲洗筛上土粒,使所有<0.25mm土粒通过筛孔进入量筒。每次用水不宜太多,以免 最后水量超过1000毫升。 6.用洗瓶将留在筛上的砂粒,洗入已知重量的水分皿或扁铝盒中,倾出过多的水,放 入105~110℃烘箱中烘干,称至恒重 用搅拌器在悬液全部深度内上下搅动各15次,将量筒中土液搅匀。分别在搅拌后 45秒、25分、2小时和48小时,用比重计测其读数,分别为<0.05、<001、<0005、<0001mm 的各级土粒重量。测读数时应在搅拌一立即记下时间。在测定前20秒将比重计徐徐放入土 液中,待稳定后再放开手,否则土液被搅动而读数不准。读完后取出比重计洗净擦干、保存。 8.读完读数后,立即测定土液温度,然后再用搅拌器搅拌土液至第二次应测时间再行 测定土液的密度和温度 (三)结果计算 将比重计读数和温度测定的结果,记入下表并计算出各级土粒的百分数
于温度的不同影响土粒的沉降速度,因此每次测定悬液密度后,还须测定悬液的温度,计算 温度校正值,温度校正值可由下表查出,即可计算出实测数值。 土壤比重计温度校正表 温度(℃) 校正值 温度(℃) 校正值 温度(℃) 校正值 6.0~8.5 -2.2 18.5 -0.4 26.5 +2.2 9.0~9.5 -2.1 19.0 -0.3 27.0 +2.5 10.0~10.5 -2.0 19.5 -0.1 27.5 +2.6 11.0 -1.9 20.0 0 28.0 +2.9 11.5~12.0 -1.8 20.5 +0.15 28.5 +3.1 12.5 -1.7 21.0 +0.3 29.0 +3.3 13.0 -1.6 21.5 +0.45 29.5 +3.5 13.5 -1.5 22.0 +0.6 30.0 +3.7 14.0~14.5 -1.4 22.5 +0.8 30.5 +3.8 15.0 -1.2 23.0 +0.9 31.0 +4.0 15.5 -1.1 23.5 +1.1 31.5 +4.2 16.0 -1.0 24.0 +1.3 32.0 +4.6 16.5 -0.9 24.5 +1.5 32.5 +4.9 17.0 -0.8 25.0 +1.7 33.0 +5.2 17.5 -0.7 25.5 +1.9 33.5 +5.5 18.0 -0.5 26.0 +2.1 34.0 +5.8 (二)操作步骤 1.用小铝匙取应测土样少许,放在表面皿上,滴加 10%HCl 数滴,以测试土壤中有无 碳酸钙盐类。 2.用台称称出相当于无水干土 50 克的风干土两份,分别放入两个 500 毫升三角瓶中, 并加蒸馏水 200 毫升。 3.非碳酸盐土壤按土壤代换量加入当量的 0.5N Na2C2O4。若为碳酸盐土壤则应加入 1N(NaPO3)6 15~30 毫升。 4.将三角瓶内的土样摇匀,煮沸半小时,应注意随时摇动,以免土液溢出;防止土粒 沉积瓶底结成硬块或烧焦,即影响分散,又可能使瓶底受热不匀而发生破裂。 5.在 1 升量筒上架置漏斗,漏斗上放 0.25mm 筛孔的小筛,把分散的土液倒入,然后 再用水冲洗筛上土粒,使所有< 0.25mm 土粒通过筛孔进入量筒。每次用水不宜太多,以免 最后水量超过 1000 毫升。 6.用洗瓶将留在筛上的砂粒,洗入已知重量的水分皿或扁铝盒中,倾出过多的水,放 入 105~110℃烘箱中烘干,称至恒重。 7.用搅拌器在悬液全部深度内上下搅动各 15 次,将量筒中土液搅匀。分别在搅拌后 45 秒、25 分、2 小时和 48 小时,用比重计测其读数,分别为< 0.05、< 0.01、< 0.005、< 0.001mm 的各级土粒重量。测读数时应在搅拌一立即记下时间。在测定前 20 秒将比重计徐徐放入土 液中,待稳定后再放开手,否则土液被搅动而读数不准。读完后取出比重计洗净擦干、保存。 8.读完读数后,立即测定土液温度,然后再用搅拌器搅拌土液至第二次应测时间再行 测定土液的密度和温度。 (三)结果计算 将比重计读数和温度测定的结果,记入下表并计算出各级土粒的百分数:
①1-0.25mm土粒 (1) (3) 重|水分皿或水分皿或 (2) 1-0.25mm 1~0.25mm 复铝盒号铝盒重 铝盒+土粒重 (克) 土粒重(克)土粒%=无水土样重 (克) ②<0.25mm各级土粒的总合百分数 mm <0.05 0.01 <0.005 <0.001 重复 Ⅱl 读数 温度℃ 读度△y △y为温度校正值 ③各级土粒百分数 粒径mm1~0.25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计算方法同① 100-①-(-)(-)-(三)(二)-(三)(三)-(四) (四) (四)仪器和药剂配制 台秤1,500ml三角瓶2,1000ml量筒2,土壤比重计1,百度温度计1,025mm土筛 1,大漏斗1,洗瓶1,搅拌器1,小铝匙1,水分皿或小烧杯2,热源(附三角架、石绵网), 干燥器1,表面皿2,烘箱。 10%HCl取比重1.19HCl230m稀释至1000ml。 IN(NaPO3)6将NaH2PO4结晶放在蒸发皿中,在马福炉中加热至650℃,保持15分钟, 取出后倒入另一蒸发皿中,使迅速冷却成玻璃状固体,再称取此固体(NaPO3)651克,溶于 500m水中,再加Na2CO3固体调节其酸度至pH8~9 作业题: 1.用比重计测定土壤颗粒的原理是什么? 2.每次测定悬液密度,必须同时测定其温度、计算温度校正值,为什么? 3.用比重计法测定土壤颗粒分布,应注意哪些问题? 4.根据测定结果,认定供试土壤属于何种质地?试分析该土壤的土壤肥力状况如何? 吸管法 吸管法是目前土壤颗粒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是以司笃克斯定律为基础,利用土 粒在静水中沉降规律,将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把不同粒级分开,加以收集、烘干、称重、并 计算各级颗粒含量百分数
① 1~0.25mm 土粒 重 复 水分皿或 铝盒号 (1) 水分皿或 铝盒重 (克) (2) 铝盒+土粒重 (克) (3) 1~0.25mm 土粒重(克) (2)-(1) 1 – 0.25mm 100% (3) % = 无水土样重 土粒 Ⅰ Ⅱ ② < 0.25mm 各级土粒的总合百分数 项 目 (一) (二) (三) (四) 粒径 mm < 0.05 < 0.01 < 0.005 < 0.001 重复 Ⅰ Ⅱ Ⅰ Ⅱ Ⅰ Ⅱ Ⅰ Ⅱ 读数 温度℃ 读度 总合% 为温度校正值 ③各级土粒百分数 粒径 mm 1~0.25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 0.001 Ⅰ Ⅱ 平均 计算方法 同① 100-①-(一) (一)-(二) (二)-(三) (三)-(四) (四) (四)仪器和药剂配制 台秤 1,500ml 三角瓶 2,1000ml 量筒 2,土壤比重计 1,百度温度计 1,0.25mm 土筛 1,大漏斗 1,洗瓶 1,搅拌器 1,小铝匙 1,水分皿或小烧杯 2,热源(附三角架、石绵网), 干燥器 1,表面皿 2,烘箱。 10%HCl 取比重 1.19HCl 230ml 稀释至 1000ml。 1N(NaPO3)6 将 NaH2PO4 结晶放在蒸发皿中,在马福炉中加热至 650℃,保持 15 分钟, 取出后倒入另一蒸发皿中,使迅速冷却成玻璃状固体,再称取此固体(NaPO3)651 克,溶于 500ml 水中,再加 Na2CO3 固体调节其酸度至 pH8~9。 作业题: 1.用比重计测定土壤颗粒的原理是什么? 2.每次测定悬液密度,必须同时测定其温度、计算温度校正值,为什么? 3.用比重计法测定土壤颗粒分布,应注意哪些问题? 4.根据测定结果,认定供试土壤属于何种质地?试分析该土壤的土壤肥力状况如何? 二、吸管法 吸管法是目前土壤颗粒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是以司笃克斯定律为基础,利用土 粒在静水中沉降规律,将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把不同粒级分开,加以收集、烘干、称重、并 计算各级颗粒含量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