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基础土壤学实验常规测试技术 (本、外专业通用) 编者:吕贻忠 中国农业大学 基础土壤组 目录 实验一不同土地类型的“野外认地” 实验二室内各种岩石、矿物及其风化标本的观察 实验三室内土壤形态特征标本的观察 实验四室内土壤质地手测法练习 实验五田间认土 实验六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实验七土壤矿物质颗粒分析 (一)比重计法 (二)吸管法 实验八土壤微团粒测定 实验九土壤密度(比重)的测定 实验十土壤容重的测定 实验十一风干土样吸湿水的测定 实验十 凋萎系数的测定 实验十三土壤水分含量(新鲜土样)的测定和田间验墒 实验十四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实验十五毛管持水量的测定和毛管上升现象的观察 实验十六土壤透水性的测定 实验十七土壤水吸力的测定 实验十八土壤胶体凝聚、分散和电泳现象的观察 实验十九几种土壤吸收性能的观察 实验二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土壤腐殖质的分离及各组分性状的观察 实验二十二土壤腐殖质的快速测定 实验二十三土壤酸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土壤全氮的测定 实验二十五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实验二十六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实验二十七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土壤水溶性盐分的测定 实验二十九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实验三十土壤中有效锌、锰、铁、铜的测定 附表1国际单位(S1)蝗倍数和分数的名称和符号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基础土壤学实验常规测试技术 (本、外专业通用) 编者:吕贻忠 中国农业大学 基础土壤组 目录 说明 实验一 不同土地类型的“野外认地” 实验二 室内各种岩石、矿物及其风化标本的观察 实验三 室内土壤形态特征标本的观察 实验四 室内土壤质地手测法练习 实验五 田间认土 实验六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实验七 土壤矿物质颗粒分析 (一)比重计法 (二)吸管法 实验八 土壤微团粒测定 实验九 土壤密度(比重)的测定 实验十 土壤容重的测定 实验十一 风干土样吸湿水的测定 实验十二 凋萎系数的测定 实验十三 土壤水分含量(新鲜土样)的测定和田间验墒 实验十四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实验十五 毛管持水量的测定和毛管上升现象的观察 实验十六 土壤透水性的测定 实验十七 土壤水吸力的测定 实验十八 土壤胶体凝聚、分散和电泳现象的观察 实验十九 几种土壤吸收性能的观察 实验二十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 土壤腐殖质的分离及各组分性状的观察 实验二十二 土壤腐殖质的快速测定 实验二十三 土壤酸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 土壤全氮的测定 实验二十五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实验二十六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实验二十七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 土壤水溶性盐分的测定 实验二十九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实验三十 土壤中有效锌、锰、铁、铜的测定 附表 1 国际单位(S1)蝗倍数和分数的名称和符号
附表2土壤研究中某些测定项目的计量单位的变更 附表3土壤科学研究中某些常用计量单位的变更情况 说 本《基础土壤学实验常规测试技术》教材是在原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本专业)和植物 生产类专业(外专业)的土壤学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修改和扩充了必要的内容编写而成的。 故将本、外专业的土壤学实验合并通用。本、外专业土壤课程实验具体做哪些实验项目,由 任课教师从中指定选用,本教材也可供从事土壤科学硏宄的科研人员、分析技术人员参考 本教材共编写了30个土壤常用实验测试项目,以适应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发展的 需要,实用性较强。同时,将土壤科学研究中某些测定项目的计量单位也变更过来,并附表 1~3,以便寻查 编者 实验一不同土地类型的“野外认地” 、实验目的和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地”常作为利用和规划的单元。“地”是地表各因素相互联系的一个整 体,它是“土”存在的场所或空间基础。“地”和“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又有密 不可分的联系。如土壤的水、热、气、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的条件。因此,在 野外熟悉“地”的辨认方法,把地学知识和土壤学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对学习土壤、帮助 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十分有益。 本实验的目的是:(1)了解学校附近“地”和“土”的农业利用与周围环境条件的现状 及相互关系。(2)初步辨认百望山上沉积的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种类、性质及风化状况。(3) 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表沉积体(母质)以及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二、内容概述 “地”和“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每一种“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布 在特定的“地”的位置上的,农民常把土和地二者俗称为“土地”。华北地区常见的农业用 地(表1)。 表1华北地区常见的农业用地 地的名称 地形部位 地面状况排水好坏|地下水埋深|地表沉积物早涝情况 土石山地山地 倾斜度大,土层极好,常遭无固定地下残积物,极粗常早 薄,石质 冲刷 水位 山坡地山地 倾斜度稍大,士同上 同上 残积一波积常旱 层稍厚,夹砾石 岗坡地洪积扇项部和河流两岸自倾斜明显,土层同上 >6-8洪积一冲积常早 然堤 稍厚,高爽 物,砂质 夜潮地河流两岸和扇缘地带 微倾斜,稍低于不太好 15~2.0洪积一冲积耐早,通常 物,砂壤质不涝 四平地平原中的高处 中等 淤积一冲积旱涝保收 物,壤质 下湿地平原中低洼处,湖泊周围,低洼 1~1.5 淤积物,细经常积水
附表 2 土壤研究中某些测定项目的计量单位的变更 附表 3 土壤科学研究中某些常用计量单位的变更情况 说 明 本《基础土壤学实验常规测试技术》教材是在原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本专业)和植物 生产类专业(外专业)的土壤学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修改和扩充了必要的内容编写而成的。 故将本、外专业的土壤学实验合并通用。本、外专业土壤课程实验具体做哪些实验项目,由 任课教师从中指定选用,本教材也可供从事土壤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分析技术人员参考。 本教材共编写了 30 个土壤常用实验测试项目,以适应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发展的 需要,实用性较强。同时,将土壤科学研究中某些测定项目的计量单位也变更过来,并附表 1~3,以便寻查。 编者 实验一 不同土地类型的“野外认地”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地”常作为利用和规划的单元。“地”是地表各因素相互联系的一个整 体,它是“土”存在的场所或空间基础。“地”和“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又有密 不可分的联系。如土壤的水、热、气、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的条件。因此,在 野外熟悉“地”的辨认方法,把地学知识和土壤学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对学习土壤、帮助 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十分有益。 本实验的目的是:(1)了解学校附近“地”和“土”的农业利用与周围环境条件的现状 及相互关系。(2)初步辨认百望山上沉积的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种类、性质及风化状况。(3) 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表沉积体(母质)以及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二、内容概述 “地”和“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每一种“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布 在特定的“地”的位置上的,农民常把土和地二者俗称为“土地”。华北地区常见的农业用 地(表 1)。 表 1 华北地区常见的农业用地 地的名称 地形部位 地面状况 排水好坏 地下水埋深 (米) 地表沉积物 旱涝情况 土石山地 山地 倾斜度大,土层 薄,石质 极好,常遭 冲刷 无固定地下 水位 残积物,极粗 常旱 山坡地 山地 倾斜度稍大,土 层稍厚,夹砾石 同上 同上 残 积 —波 积 物,粗 常旱 岗坡地 洪积扇顶部和河流两岸自 然堤 倾斜明显,土层 稍厚,高爽 同上 > 6~8 洪 积 —冲 积 物,砂质 常旱 夜潮地 河流两岸和扇缘地带 微倾斜,稍低于 四周 不太好 1.5~2.0 洪 积 —冲 积 物,砂壤质 耐旱,通常 不涝 四平地 平原中的高处 平坦 中等 2~4 淤 积 —冲 积 物,壤质 旱涝保收 下湿地 平原中低洼处,湖泊周围, 低洼 很不好 1~1.5 淤积物,细 经常积水
交接洼地 常涝 低洼地冲积扇扇缘交接洼地,平稍低洼 不好 1~2 淤积物,细耐早易涝 河套地河床两边河漫滩和低阶地平坦 1.5~3 冲积物,粗|耐早易涝 砂洼地新旧河道槽形洼地,河漫低洼 <1.5 冲积物,粗易涝 由此可见,“地”是一个立体概念,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即地形、地貌、地表沉 积物或残积物、地下水、地表水和植被等状况。 地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坡度、坡向的不同变化,按其成因、起伏程度和范围,一般可 分为大、中、小区地形。地貌是指地表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如高山、平原 丘陵、高原和盆地等。其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它 们影响地表水热状况的再分布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水、热、气状况的变化。 地表沉积或残积物质是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或基本骨架。沉积物(体)是指风化产物经 各种自然力,如水、风、冰川等外力搬运沉积而成,由于搬运的自然力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 状。如残积物(体)是指岩石的风化产物直接残留于原地母岩上的物质。农业用地的主要沉 积体和残积体的特点如表2 表2几种方要沉积体的特 沉(残)积体的类型 形成原因 物质组成的特点 残积体 平缓的山地 风化后的物质未经机械|碎体大小不一,磨园度差,由上而下 搬动 逐渐过渡到未风化的岩石 坡积体 平缓上的山坡上岩石风化产物经雨水、雪分选差,磨园度愈在坡下越细,层次 水搬运而沉积 不明显 洪积体 山谷出口处 由洪水将山上的物质冲形成扇形,物质经分选,磨园、靠近 积于山口处沉积 山口粗,离山品愈远则愈细,有层次 性多倾斜 冲积体 平原地区及河流河流不断泛滥沉积而成|分选明显、磨园好,每一层沉积的物 两岸 质粗细大致相近、层次明显 风积体 干早沙漠地区、河风力搬运沉积而成 层次明显,依风力大小、频率而定分 岸、海岸 选很好,大小颗粒均一,向风面倾斜 黄土状沉积体 中国北部的山麓、由风、水力、冰川作用搬质地均一,棕黄色,粉砂质富含 河谷两岸 运而成 CaCO3直立性强。层次不明显 不同的地形地貌上覆盖的各种沉积体发育的土壤其性质差异很大,深刻地影响着土壤肥 力、植物群落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三、实验内容 本实验选择学校西北韩家川以北一地形断面,观察附近一线的“地”和“土”,做为由 山地到平原的代表。在地形上包括山地、老新洪积扇、洪积扇上中部及扇缘、冲积平原。其 主要农用“地”和“土”分布如下图及表。 图1韩家川附近地形断面及观察点分布
交接洼地 常涝 低洼地 冲积扇扇缘交接洼地,平 原中洼处 稍低洼 不好 1~2 淤积物,细 耐旱易涝 河套地 河床两边河漫滩和低阶地 平坦 中等 1.5~3 冲积物,粗 耐旱易涝 砂洼地 新旧河道槽形洼地,河漫 滩 低洼 不好 < 1.5 冲积物,粗 易涝 由此可见,“地”是一个立体概念,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即地形、地貌、地表沉 积物或残积物、地下水、地表水和植被等状况。 地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坡度、坡向的不同变化,按其成因、起伏程度和范围,一般可 分为大、中、小区地形。地貌是指地表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如高山、平原、 丘陵、高原和盆地等。其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它 们影响地表水热状况的再分布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水、热、气状况的变化。 地表沉积或残积物质是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或基本骨架。沉积物(体)是指风化产物经 各种自然力,如水、风、冰川等外力搬运沉积而成,由于搬运的自然力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 状。如残积物(体)是指岩石的风化产物直接残留于原地母岩上的物质。农业用地的主要沉 积体和残积体的特点如表 2。 表 2 几种方要沉积体的特征 沉(残)积体的类型 地形部位 形成原因 物质组成的特点 残积体 平缓的山地 风化后的物质未经机械 搬动 碎体大小不一,磨园度差,由上而下 逐渐过渡到未风化的岩石 坡积体 平缓上的山坡上 岩石风化产物经雨水、雪 水搬运而沉积 分选差,磨园度愈在坡下越细,层次 不明显 洪积体 山谷出口处 由洪水将山上的物质冲 积于山口处沉积 形成扇形,物质经分选,磨园、靠近 山口粗,离山品愈远则愈细,有层次 性多倾斜 冲积体 平 原 地区 及 河 流 两岸 河流不断泛滥沉积而成 分选明显、磨园好,每一层沉积的物 质粗细大致相近、层次明显 风积体 干旱沙漠地区、河 岸、海岸 风力搬运沉积而成 层次明显,依风力大小、频率而定分 选很好,大小颗粒均一,向风面倾斜 黄土状沉积体 中国北部的山麓、 河谷两岸 由风、水力、冰川作用搬 运而成 质 地 均 一 ,棕 黄 色, 粉 砂 质富 含 CaCO3 直立性强。层次不明显 不同的地形地貌上覆盖的各种沉积体发育的土壤其性质差异很大,深刻地影响着土壤肥 力、植物群落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三、实验内容 本实验选择学校西北韩家川以北一地形断面,观察附近一线的“地”和“土”,做为由 山地到平原的代表。在地形上包括山地、老新洪积扇、洪积扇上中部及扇缘、冲积平原。其 主要农用“地”和“土”分布如下图及表。 图 1 韩家川附近地形断面及观察点分布
表3韩家川附近地形断面农业用地情况 观察点 Ⅱ 地类型 山坡地 岗坡地 液潮地 四平地 地形部位 山坡 老洪积扇中上部洪积扇扇缘 冲积平原 地表沉积物 残积坡积物 洪积体 洪积体 冲积体 海拔高度 >70~140米 70~55米 50~-51米 45~50米 地下水位(春季)天固定地下水 >8~10米 3-4米 2~3米 土壤 石渣土 黄板土、红砂土黄砂土、青砂士潮土 主要作物 林木、酸枣、荆条、桃、栗、苹果 小麦、玉米、菜地小麦、水稻 管草 利用状 人工造林 果园 大田、菜园 大田作物 四、仪器 铁铣、土钻、土盒、小刀、书包、10%HCl 五、实验方法 由农大西北门出发,向西北方向行进,过京密运河桥向北,沿百望山山麓至韩家川一带, 选择若干个点或地段,进行现场观察,边看边讲边分析:或不过运河从西北旺大桥向东北 先看扇缘和冲积平原,然后逐步上山,最后在山上做小结 作业题 1.在各观察点边看边讲做好记录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叙述几种所见到的 地表沉积体(母质)的种类及特点。 2.分析该断面(从山地到平原)的“地”和“土”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 3.分析该断面农用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和农业利用的关系。 4.辨认百望山上岩石、矿物种类及特点。 实验二室内岩石、矿物及其风化标本的观察 实验目的及说明 土壤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所组成,固相物质部分由矿物、有机质和生物组成。土壤矿 物质部分占土壤总重量的95%以上,占土壤容积的45%左右。故土壤固相物质主要是由矿 物质部分所组成。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直接受到成土母质所赋予的深刻影响,而 成土母质又是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因此了解岩石、矿物的一般特性,对进一步认识土壤 及其有关性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 (一)观察下列几种主要成土矿物的标本 首先观察各种主要成土矿物的颜色、晶体形态、硬度以及含有的化学元素成分,进而联 系与其所形成的土壤母质性状的关系(不需详细研究辨认各种矿物的特征及方法)。 1.石英(SiO2) 石英在适宜条件下,其完整晶体是六方柱状锥体,一般情况下,为不规则的块状体。颜 色透明(无杂质)、乳白、棕色或黑色。条痕无色;硬度7:贝状断口:脂肪光泽,晶面为
表 3 韩家川附近地形断面农业用地情况 观察点 Ⅰ Ⅱ Ⅲ Ⅳ 土地类型 山坡地 岗坡地 液潮地 四平地 地形部位 山坡 老洪积扇中上部 洪积扇扇缘 冲积平原 地表沉积物 残积坡积物 洪积体 洪积体 冲积体 海拔高度 >70~140 米 70~55 米 50~51 米 45~50 米 地下水位(春季) 天固定地下水 >8~10 米 3~4 米 2~3 米 土壤 石渣土 黄板土、红砂土 黄砂土、青砂土 潮土 主要作物 林木、酸枣、荆条、 管草 桃、栗、苹果 小麦、玉米、菜地 小麦、水稻 利用状况 人工造林 果园 大田、菜园 大田作物 四、仪器 铁铣、土钻、土盒、小刀、书包、10%HCl。 五、实验方法 由农大西北门出发,向西北方向行进,过京密运河桥向北,沿百望山山麓至韩家川一带, 选择若干个点或地段,进行现场观察,边看边讲边分析;或不过运河从西北旺大桥向东北, 先看扇缘和冲积平原,然后逐步上山,最后在山上做小结。 作业题 1.在各观察点边看边讲做好记录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叙述几种所见到的 地表沉积体(母质)的种类及特点。 2.分析该断面(从山地到平原)的“地”和“土”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 3.分析该断面农用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和农业利用的关系。 4.辨认百望山上岩石、矿物种类及特点。 实验二 室内岩石、矿物及其风化标本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说明 土壤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所组成,固相物质部分由矿物、有机质和生物组成。土壤矿 物质部分占土壤总重量的 95%以上,占土壤容积的 45%左右。故土壤固相物质主要是由矿 物质部分所组成。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直接受到成土母质所赋予的深刻影响,而 成土母质又是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因此了解岩石、矿物的一般特性,对进一步认识土壤 及其有关性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方法 (一)观察下列几种主要成土矿物的标本 首先观察各种主要成土矿物的颜色、晶体形态、硬度以及含有的化学元素成分,进而联 系与其所形成的土壤母质性状的关系(不需详细研究辨认各种矿物的特征及方法)。 1.石英(SiO2) 石英在适宜条件下,其完整晶体是六方柱状锥体,一般情况下,为不规则的块状体。颜 色透明(无杂质)、乳白、棕色或黑色。条痕无色;硬度 7;贝状断口;脂肪光泽,晶面为
玻璃光泽。极难风化,常以碎屑状颗粒残留下来,成为土壤中的砂粒,是砂土的主要矿物质 成分 2.石膏(CaSO42H2O) 石膏一般呈纤维状或板状,集合体多呈致密块状。晶体外形常呈燕尾双晶。颜色为白色, 无色透明时称透石膏;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硬度2,能用指甲刻痕;比重23~2.4: 易溶于水。石膏受热后失水变成硬石膏(CaSO4),晶体成细条状:条痕白色:叶片状者解 理极完全,极易风化。石膏主要用来作胶结物质,生产水泥时做配料。 3.方解石(CaCO3) 方解石的晶体形态多种多样,一般多为菱面体,集合体呈粒体、片状、致密块状、钟乳 状和晶簇;质纯者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浅红、褐色和绿色等;玻璃光泽:硬度3:比重2.6-2.8 具有三向完全解理:条痕为白色:遇稀酸(HCl)时有强烈气泡反应,放出CO2极易风化。 无色透明的方解石称冰洲石,在光学工业上用途价值很大,一般用作炼铁的溶剂和建筑材料。 4.长石 长石分为正长石和斜长石 (1)正长石(AlSi3Og) 正长石是中酸性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晶体成短柱状或板状,称卡氏双晶:颜色呈肉 红、白黄、及灰绿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或珍珠光泽:;硬度6;二冋解理;比重2.5~2.6 正长石可用于陶瓷、玻璃工业,可提取钾盐,较易风化,是土壤中钾的主要来源。 (2)斜长石( NaAiSi3O及CaAl2Si2O8的混合物) 斜长石是构成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CaAl2Si2Og多分布在基性岩浆岩中, NaISH:O 多分布在酸性岩浆岩中。 纯 NaISH3O8称为钠长石:纯CaAl2Si2O称钙长石,晶体呈板状或板柱状,分散在岩石 中,颜色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二向解理,常见聚片双晶,解理面上有平行的双晶条纹, 两组解理相交成86°~87的斜角;硬度6,比重260~270,较易风化,是土壤中NaCa元素 的主要来源 5.云母 云母类矿物又分为白云母和黑云母 白云母KAl2( AlSi3OIoCOh2] 集合体呈平行的片状或鳞片状:薄片无色,常带有浅黄、浅绿、浅灰等色,玻璃光泽, 解理面呈珍珠光泽:透明;一向极完全解理,可剥离成薄片,能弯曲有弹性:硬度2~3;比 重2.76~3.10。白云母绝缘性能良好,可用作绝缘和耐火材料。难风化,黄土母质和流砂中 常见其碎屑,是土壤中钾素的来源。 黑云母[K(MgFe)( AISi3O1oCOh2 晶形和一般特性与白云母相同,但颜色呈黑色或棕黑色;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比 重2.8~32。因含铁质,绝缘性能较差。较易风化,但给土壤提供KMg.Fe元素较多 6.角闪石[(CaNa(MgFe)4AlFe(SiAD)QO2]3OH)2 普通角闪石晶体呈柱状或细柱状,其横切面一般为六边形,集合体为粗粒状或细粒状 二向解理,两向解理相交成124°;颜色深绿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0;比重3.2~-3.6; 条痕白色:易风化,是岩浆岩中的主要深色造岩矿物。 7.辉石CaMg.Fe.Al(SiAD)2O 辉石常与橄榄石和基性斜长石共生。晶体呈短柱状,横切石为八边形:颜色一般为深绿 褐至黑色;玻璃光泽;二向解理相交成87°;硬度5-6;比重3.2~-3.6,易风化。 普通角闪石和辉石是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它们的颜色、比重、硬度等物理 性质极为相似,而解理夹角及横切面形状为其主要的区别特征
玻璃光泽。极难风化,常以碎屑状颗粒残留下来,成为土壤中的砂粒,是砂土的主要矿物质 成分。 2.石膏(CaSO42H2O) 石膏一般呈纤维状或板状,集合体多呈致密块状。晶体外形常呈燕尾双晶。颜色为白色, 无色透明时称透石膏;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硬度 2,能用指甲刻痕;比重 2.3~2.4; 易溶于水。石膏受热后失水变成硬石膏(CaSO4),晶体成细条状;条痕白色;叶片状者解 理极完全,极易风化。石膏主要用来作胶结物质,生产水泥时做配料。 3.方解石(CaCO3) 方解石的晶体形态多种多样,一般多为菱面体,集合体呈粒体、片状、致密块状、钟乳 状和晶簇;质纯者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浅红、褐色和绿色等;玻璃光泽;硬度 3;比重 2.6~2.8; 具有三向完全解理;条痕为白色;遇稀酸(HCl)时有强烈气泡反应,放出 CO2 极易风化。 无色透明的方解石称冰洲石,在光学工业上用途价值很大,一般用作炼铁的溶剂和建筑材料。 4.长石 长石分为正长石和斜长石 (1)正长石(AlSi3O8) 正长石是中酸性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晶体成短柱状或板状,称卡氏双晶;颜色呈肉 红、白黄、及灰绿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或珍珠光泽;硬度 6;二向解理;比重 2.5~2.6。 正长石可用于陶瓷、玻璃工业,可提取钾盐,较易风化,是土壤中钾的主要来源。 (2)斜长石(NaAlSi3O8 及 CaAl2Si2O8 的混合物) 斜长石是构成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CaAl2Si2O8 多分布在基性岩浆岩中,NaAlSi3O8 多分布在酸性岩浆岩中。 纯 NaAlSi3O8 称为钠长石;纯 CaAl2Si2O8 称钙长石,晶体呈板状或板柱状,分散在岩石 中,颜色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二向解理,常见聚片双晶,解理面上有平行的双晶条纹, 两组解理相交成 86~87的斜角;硬度 6,比重 2.60~2.70,较易风化,是土壤中 Na .Ca 元素 的主要来源。 5.云母 云母类矿物又分为白云母和黑云母 白云母[KAl2(AlSi3O10COH)2] 集合体呈平行的片状或鳞片状;薄片无色,常带有浅黄、浅绿、浅灰等色,玻璃光泽, 解理面呈珍珠光泽;透明;一向极完全解理,可剥离成薄片,能弯曲有弹性;硬度 2~3;比 重 2.76~3.10。白云母绝缘性能良好,可用作绝缘和耐火材料。难风化,黄土母质和流砂中 常见其碎屑,是土壤中钾素的来源。 黑云母[K(Mg.Fe)3(AlSi3O10COH)2] 晶形和一般特性与白云母相同,但颜色呈黑色或棕黑色;透明或半透明;硬度 2~3;比 重 2.8~3.2。因含铁质,绝缘性能较差。较易风化,但给土壤提供 K. Mg. Fe 元素较多。 6.角闪石[Ca2Na(Mg.Fe)4Al.Fe(Si.Al)8O22]3(OH)2 普通角闪石晶体呈柱状或细柱状,其横切面一般为六边形,集合体为粗粒状或细粒状; 二向解理,两向解理相交成 124;颜色深绿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 5.5~6.0;比重 3.2~3.6; 条痕白色;易风化,是岩浆岩中的主要深色造岩矿物。 7.辉石 Ca. Mg. Fe. Al(Si. Al)2O6 辉石常与橄榄石和基性斜长石共生。晶体呈短柱状,横切石为八边形;颜色一般为深绿、 褐至黑色;玻璃光泽;二向解理相交成 87;硬度 5~6;比重 3.2~3.6,易风化。 普通角闪石和辉石是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它们的颜色、比重、硬度等物理 性质极为相似,而解理夹角及横切面形状为其主要的区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