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 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 适了。排除了“庄重”, A、C两项就可以被排除了。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 “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 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 B项又可以被排除了。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 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 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本题所选用的语料,①③句都是 国际政治方面的,②句涉及学校安全问题,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能显示语文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所选的三个词语也很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题正确答案为D。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3年春季安徽卷) ①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②中国政府实行了的财政政策,成功地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③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整体上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A.忽略稳健终究 B.忽视稳重终究 C.忽略稳重毕竞 D.忽视稳健毕竟 方法指导 原则:抓不同语素、看上下语境 方法; ①从意义上辨析近义词:A.词义轻重:妨碍一妨害:激动一感动 B词义侧重:贯穿一贯串;终生一终身:驱除—祛除;诡辩一狡辩: C.词义范围:培育—培植:开拓一开辟 ②从色彩方面辨析:A.感情色彩:鼓动(中)一煽动(贬):沟通—勾通 B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③从用法方面辨析:A搭配对象:鼓舞(斗志)一振奋(精神) B语法功能:公开一公然 成语运用 成语运用是连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而排除错误选项是我们选出正确项的最常见、最有效 方法;因此,明确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我们做准该题意义重大。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 、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 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査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 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 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 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 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 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
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 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 适了。排除了“庄重”, A、C 两项就可以被排除了。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 “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 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 B 项又可以被排除了。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 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 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本题所选用的语料,①③句都是 国际政治方面的,②句涉及学校安全问题,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能显示语文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所选的三个词语也很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题正确答案为 D。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3 年春季安徽卷) ①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能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②中国政府实行了 的财政政策,成功地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③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 在整体上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A.忽略 稳健 终究 B.忽视 稳重 终究 C.忽略 稳重 毕竟 D.忽视 稳健 毕竟 方法指导 原则:抓不同语素、看上下语境 方法; ①从意义上辨析近义词:A.词义轻重:妨碍—妨害;激动—感动; B.词义侧重:贯穿—贯串;终生—终身;驱除—祛除;诡辩—狡辩; C.词义范围:培育—培植;开拓—开辟; ②从色彩方面辨析:A.感情色彩:鼓动(中)—煽动(贬);沟通—勾通; B.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③从用法方面辨析:A.搭配对象:鼓舞(斗志)—振奋(精神); B.语法功能:公开—公然 成语运用 成语运用是连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而排除错误选项是我们选出正确项的最常见、最有效 方法;因此,明确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我们做准该题意义重大。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 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 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 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 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 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 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 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 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 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
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 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 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 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 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③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 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 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 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 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 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 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 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 ①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 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 年全国高考题) ③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 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鹜”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 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 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査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 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 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 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 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 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 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 ①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 热的商品。(199年全国高考题) ③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 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 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 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 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 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 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 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 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 “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 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 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 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 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 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 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 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 千秋。(1995 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 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 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 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 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 1995 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 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 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 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 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 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 “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 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 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 热的商品。(1999 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 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冼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 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査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 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 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 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 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 年全国高考题) ③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 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 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 惊 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 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 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ˆ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 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 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 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 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 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 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 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予·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 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 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 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 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 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 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 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 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 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 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 “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 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 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 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 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 惊。 1994 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 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 蓬荜生辉。(2001 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 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 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 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 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 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 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 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 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 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 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 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 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 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 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 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 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 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 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辨析病句 、关注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错,但在考题中出现时我们就必须留意 定要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不是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是不是语义的重 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或者这个副词会造成歧义。最常见 的短语是“不适当地.。例如: 1、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 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2、元月1日,14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北极熊”冬泳活 动。(“酷”含有“非常”的意思。) 3、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至关”含有“非常”的意思。) 4、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另外有“十分(很)溺爱”很过分 地.”等短语搭配 二、关注本身具有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即词语本身表达现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成功和失败)”、“得失(得到 和失去)”、“好坏”、“高低”、“能不能”、“能否”、“是不是”、“是否”等等。因为它们表达的 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 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如: 1、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 各业的人才。(后半句只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应在“加速”前面也加上一个“能否”。) 2、越来越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一一个重要条件。(“是.”这 个分句只谈了一个方面。) 3、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 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4、能否将群众的呼声记在本子上产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把群众的事情记在心头, 落实在了行动上。(在第二个分句的“把”字前加上“能否”即可。) 5、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 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是 否”和“要不要”都是双面的、不确定的,而“这样做”是单面的、确定的,前后无法照应。) 6、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不能抛弃吗?(“得”可以抛弃, “失”则不能。应该把“得失”改为“利益”。) 三、关注并列短语 并列短作句子成分和句间的并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造 成顾此失彼的错误,当然出错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 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 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 年全国高考题)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 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 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 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辨析病句 一、关注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错,但在考题中出现时我们就必须留意。 一定要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不是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是不是语义的重 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或者这个副词会造成歧义。最常见 的短语是“不适当地……”。例如: 1、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 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2、元月 1 日,14 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北极熊”冬泳活 动。(“酷”含有“非常”的意思。) 3、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至关”含有“非常”的意思。) 4、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另外有“十分(很)溺爱”“很过分 地……”等短语搭配。 二、关注本身具有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即词语本身表达现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成功和失败)”、“得失(得到 和失去)”、“好坏”、“高低”、“能不能”、“能否”、“是不是”、“是否”等等。因为它们表达的 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 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如: 1、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 各业的人才。(后半句只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应在“加速”前面也加上一个“能否”。) 2、越来越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一一个重要条件。(“是……”这 个分句只谈了一个方面。) 3、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 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4、能否将群众的呼声记在本子上产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把群众的事情记在心头, 落实在了行动上。(在第二个分句的“把”字前加上“能否”即可。) 5、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 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是 否”和“要不要”都是双面的、不确定的,而“这样做”是单面的、确定的,前后无法照应。) 6、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不能抛弃吗?(“得”可以抛弃, “失”则不能。应该把“得失”改为“利益”。) 三、关注并列短语 并列短作句子成分和句间的并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造 成顾此失彼的错误,当然出错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