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维伊曼实验 1905年,俄国化学家维伊曼用了200多种 物质做相关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任何物质既可制成晶体状态,又可制 成胶体状态”。 例如:典型的晶体NaCl在水中形成真溶 液;但在苯或酒精中则可形成溶胶
2. 维伊曼实验 ◼ 1905年,俄国化学家维伊曼用了200多种 物质做相关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 “任何物质既可制成晶体状态,又可制 成胶体状态” 。 ◼ 例如:典型的晶体 NaCl 在水中形成真溶 液;但在苯或酒精中则可形成溶胶
结论: 所谓“胶体”,只是物质存在的 种(分散度)状态,而不是一种特 殊类型的物质。维伊曼实验纠正了 Grahan把物质分为晶体和胶体两 类的观点
结论: ◼ 所谓 “胶体” ,只是物质存在的一 种(分散度)状态,而不是一种特 殊类型的物质。维伊曼实验纠正了 Graham把物质分为晶体和胶体两 类的观点
3胶体的界面能 由于胶体具有多相高分散度特性,因此胶粒 和介质之间的总相界面积很大。 例如:直径10nm的球形SiO2胶粒,当胶粒 总体积为1cm3时,其总表面积为600m2 所以胶体有较高的界面能,而界面能与胶体 的许多性质(如稳定性、电性质)密切相关, 以致胶体具有与其他分散体系所不同的性质
3. 胶体的界面能 ◼ 由于胶体具有多相高分散度特性,因此胶粒 和介质之间的总相界面积很大。 ◼ 例如:直径10nm的球形SiO2胶粒,当胶粒 总体积为 1cm3 时,其总表面积为 600 m2 。 ◼ 所以胶体有较高的界面能,而界面能与胶体 的许多性质 (如稳定性、电性质) 密切相关, 以致胶体具有与其他分散体系所不同的性质
二、胶体的分类 1.以结构、稳定性分类 1)憎液溶胶(简称ε溶胶) 胶粒由许多分子组成,体系的相界 面大,界面能高,所以极易被破坏 而聚沉,并且不能恢复溶胶原态
二、胶体的分类 1. 以结构、稳定性分类 1)憎液溶胶(简称:溶胶) ◼ 胶粒由许多分子组成,体系的相界 面大,界面能高,所以极易被破坏 而聚沉,并且不能恢复溶胶原态
例如:将Au金溶胶沉淀出来后,再将沉 淀物悬浮于水中,不能再得到胶状金。 憎液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和聚沉不 可逆体系。 胶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亲合性弱,所以 叫憎液溶胶
◼ 例如:将Au金溶胶沉淀出来后,再将沉 淀物悬浮于水中,不能再得到胶状金。 ◼ 憎液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和聚沉不 可逆体系。 ◼ 胶粒与液体介质之间的亲合性弱,所以 叫憎液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