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和苏轼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 (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 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 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 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 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 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柳永和苏轼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 (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 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 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 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 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柳 铃 需包
雨 霖 铃 柳 永
N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 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 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 福建)。于宋仁宗朝,尝有《鹤冲 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 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 “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 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且自称 “白衣卿相”。以后在汴京、苏州 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改名后, 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 场大使,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 余财,群妓合金葬至于南门外。由 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 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 华的都市生活,在“依红假翠、浅 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 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 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 福建)。于宋仁宗朝,尝有《鹤冲 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 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 “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 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且自称 “白衣卿相”。以后在汴京、苏州、 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改名后, 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 场大使,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 余财,群妓合金葬至于南门外。由 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 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 华的都市生活,在“依红偎翠、浅 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成就和评价 成就 评价:北宋第 一、表现手法上,长于铺叙,个专力写词的作 工于写景,用语平易通俗, 者,也是第一个 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 大量写作慢词的 8二、在内容上,柳词大多是 人 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 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 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社 会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 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 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 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成就和评价 成就 一、表现手法上,长于铺叙, 工于写景,用语平易通俗, 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 二、在内容上,柳词大多是 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 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 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社 会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 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 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 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评价:北宋第一 个专力写词的作 者,也是第一个 大量写作慢词的 人
整体把握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 时和他的心爱之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 恨,是他的代表作之
整体把握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 时和他的心爱之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 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