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两校18~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 谓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 ,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 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 地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 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 财富。 A.兼容并包不胜枚举活灵活现B.兼容并包不一而足绘声绘色 C.包罗万象不胜枚举绘声绘色D.包罗万象不一而足活灵活现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 部、两部、三 ①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 ③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 ④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⑤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⑥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A.③⑤①②④⑥B.③⑤②④①⑥C.④①⑥③⑤②D.④③⑤②①⑥ 3.下列四组诗句中,所咏的不.是.同一历史人物的一组是(3分)()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B.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C.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D.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4.许倬云先生是当代史学研究大家,在他看来,对历史研究结果最具影响力的一 项是(3分)() 我的研究方法,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点上切一横断面,在下一个时点上再切一个 横断面,然后比较这两个横断面相异之处,再在其中寻求变动的主因及变化的现 象。因此我这工作最重要的是选时点,而选时点则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 甚至带有冒险性的意味,有时也可能因为原选的横切面不恰当而导致观察错误 A.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点的变化B.挑选、比较时精密的科学方法 C.研究者工作中的选择与判断D.冒险挑选时点、横断面的运气 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 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 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 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 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
江苏省两校 18~19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 谓 。木版年 画描绘过的戏曲 ,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 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 地描写民 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 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 财富。 A.兼容并包 不胜枚举 活灵活现 B.兼容并包 不一而足 绘声绘色 C.包罗万象 不胜枚举 绘声绘色 D.包罗万象 不一而足 活灵活现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 部、两部、三 部…… 。 , 。 。 。 。 ①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 ③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 ④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⑤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⑥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A.③⑤①②④⑥ B.③⑤②④①⑥ C.④①⑥③⑤② D.④③⑤②①⑥ 3.下列四组诗句中,所咏的不.是.同一历史人物的一组是(3 分) ()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B.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C.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D.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4.许倬云先生是当代史学研究大家,在他看来,对历史研究结果最具影响力的一 项是(3 分)() 我的研究方法,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点上切一横断面,在下一个时点上再切一个 横断面,然后比较这两个横断面相异之处,再在其中寻求变动的主因及变化的现 象。因此我这工作最重要的是选时点,而选时点则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 甚至带有冒险性的意味,有时也可能因为原选的横切面不恰当而导致观察错误。 A.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点的变化 B.挑选、比较时精密的科学方法 C.研究者工作中的选择与判断 D.冒险挑选时点、横断面的运气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 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 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 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 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 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 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 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 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 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 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 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 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 “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 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 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封 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后省:官署名,“中书后省” 的省称。中书舍人为该官署的长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亡虑:大约 B.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对:廷对 C.督二将遮.击 遮:掩护 D.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引疾:称病辞官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古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学校及科举考试等事。“试礼部”,即参加由礼 部主持的乡试 B.六经: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 合称,由孔子整理而成。 C.岭南:指中国五岭之南的地区,古为百越之地,宋以后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 及海南全境。 D.科目:隋唐时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如秀才、明经、明算、进士等;后沿用为 科举的通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2)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 服 8.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林光朝三次被外放任职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阙题 刘脊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 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 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 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 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 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 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 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 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 “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 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 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封 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后省:官署名,“中书后省” 的省称。中书舍人为该官署的长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亡虑:大约 B.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 对:廷对 C.督二将遮.击 遮:掩护 D.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 引疾:称病辞官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礼部:古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学校及科举考试等事。“试礼部”,即参加由礼 部主持的乡试。 B.六经: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 合称,由孔子整理而成。 C.岭南:指中国五岭之南的地区,古为百越之地,宋以后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 及海南全境。 D.科目:隋唐时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如秀才、明经、明算、进士等;后沿用为 科举的通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2)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 服。 8.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林光朝三次被外放任职的原因。(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9.简要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在诗中的作用。(5分) 10.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赏 析其中的反常之妙。(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5)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6)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7)子曰: 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第十二》) (8)孟子曰:“君子之志于道也, 。”(《孟子·尽心 上》) 五、现代文阅读(3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15分) 囚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做白鹤山的粮站。这 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 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 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 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 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 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 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 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 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 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 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 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 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 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 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 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 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9.简要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在诗中的作用。(5 分) 10.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赏 析其中的反常之妙。(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5)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6)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7)子曰:“ ,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第十二》) (8)孟子曰:“君子之志于道也, 。”(《孟子·尽心 上》) 五、现代文阅读(39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15 分) 囚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做白鹤山的粮站。这 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 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 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 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 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 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 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 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 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 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 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 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 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 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 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 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 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 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 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 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 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 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 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 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 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 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 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 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 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 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 涯,出路何在? 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 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 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 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 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 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 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 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 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 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 窗前楞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 行为作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是更多地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 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 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 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13.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14.散文的题目“囚鸟”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 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 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 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 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 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 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 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 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 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 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 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 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 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 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 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 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 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 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 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 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 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 窗前楞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 年第 9 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 行为作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是更多地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 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 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 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13.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14.散文的题目“囚鸟”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6 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12 )
①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 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 场,他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 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②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 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 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 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 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 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 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 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倡导以他平他的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 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 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③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 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 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正是在此安君保国 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 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 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④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 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 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 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 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 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 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 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 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学校就应该是摆脱名利、弘扬文 化之地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是与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背道 而驰的。C.“养士”是对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出能使“天 下大治”的英才。D.黄宗羲认为主管一地教育的官员对移风易俗以推动地方经 济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①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 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 场,他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 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②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 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 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 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 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 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 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 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倡导以他平他的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 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 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③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 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 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正是在此安君保国 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 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 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④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 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 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 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 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 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 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 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 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 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2018 年 8 月 4 日,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学校就应该是摆脱名利、弘扬文 化之地。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是与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背道 而驰的。C.“养士”是对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出能使“天 下大治”的英才。 D.黄宗羲认为主管一地教育的官员对移风易俗以推动地方经 济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