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种子学(SeedScience)课程代码:231010051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34/2(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1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植物生态,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昆虫,植物病理,农业气象,作物育种学等。适用专业:适用农学等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作物栽培学与作物育种学发展分化形成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种子的特征、特性、发育成熟、化学成分、生理生化及生态规律的基本理论和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一门应用性科学。以种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探索在保持良好优良种性前提下,实现各类种子稳产、高产的种子生产技术,阐明以提高种子种用品质、贮藏品质和商品品质为目的的各种加工原理与方法,经济、有效地保持种子活力的技术条件、贮藏设施和贮藏管理方法,掌握正确评价种子品质优劣的技术与标准,实现为农业生产提供数量足质量优的良种种子的目标。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种子与种子质量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明确种子形成、萌发、休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掌握提高种子活力的调控措施,掌握农作物新品种鉴定技术及不同类型品种的种子质量检验的技术关键与标准、种子贮藏与加工的原理与技术等。2.能力自标:培养学生提高种子活力的调控措施,掌握不同类型品种的种子生产技术,运用所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3.理论、知识目标:本课程对应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要求2、3和4。本课程培养学生获得种子学的知识、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毕业后可以通过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的结合,解决种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为农业生产提供数量足、质量优的良种种子的目标,培养种子加工、贮藏和检验方面的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农业标准化服务。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课程介绍(研究内容,对象,特点,学习方法);2.种子的含义;3.作物种子学的内容:4.作物种子学的发展:5.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学的内容及任务、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展望;2.理解种子的重要性;3.掌握不同标准下种子的含义。本章重点、难点:不同标准下种子的含义。第一章种子的形态构造与机能(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种子学(Seed Science) 课程代码:231010051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学分:34/2(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10学时) 需预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植物生态,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昆虫,植物病理,农业气象,作物育种 学等。 适用专业:适用农学等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作物栽培学与作物育种学发展分化形成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种 子的特征、特性、发育成熟、化学成分、生理生化及生态规律的基本理论和种子生产、加工、贮藏、检验一门应用 性科学。以种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探索在保持良好优良种性前提下,实现各类种子稳产、高产的种子生产 技术,阐明以提高种子种用品质、贮藏品质和商品品质为目的的各种加工原理与方法,经济、有效地保持种子活力 的技术条件、贮藏设施和贮藏管理方法,掌握正确评价种子品质优劣的技术与标准,实现为农业生产提供数量足、 质量优的良种种子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种子与种子质量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明确种子形成、萌 发、休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掌握提高种子活力的调控措施,掌握农作物新品种鉴定技术及不同类型品种的种 子质量检验的技术关键与标准、种子贮藏与加工的原理与技术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高种子活力的调控措施,掌握不同类型品种的种子生产技术,运用所学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3.理论、知识目标:本课程对应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要求2、3和4。 本课程培养学生获得种子学的知识、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毕业后可以通过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 术的结合,解决种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为农业生产提供数量足、质量优的良种种子的目标,培养种子加工、 贮藏和检验方面的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农业标准化服务。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介绍(研究内容,对象,特点,学习方法); 2.种子的含义; 3.作物种子学的内容; 4.作物种子学的发展; 5.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教学要求: 1.了解种子学的内容及任务、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2.理解种子的重要性; 3.掌握不同标准下种子的含义。 本章重点、难点:不同标准下种子的含义。 第一章 种子的形态构造与机能(讲课3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1.种子的外部形态:种子外形及其差异种被上的构造与种子鉴别:2.种子的内部构造与机能:种被,种胚和胚乳;3.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特点:未本科作物种子,豆科作物种子,锦葵科作物种子,十字花科作物种子,黎科作物种子,大戟科作物种子,蓼科作物种子,茄科作物种子,葫芦科作物种子,菊科作物种子,胡椒科作物种子,百合科作物种子,伞形科作物种子,壳斗科作物种子,蔷薇科作物种子,裸子作物种子;4.种子的植物学分类:根据胚乳有无分类,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教学要求:1.理解种子外形及其差异:2.掌握种被上的构造(种被上,果皮上)与种子鉴别:3.掌握种子内部构造一种被,种胚及胚乳,及其机能;4.掌握几种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水稻,小麦和大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5.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种被上的构造(种被上,果皮上)与种子鉴别;种子内部构造一一种被,种胚及胚乳,及其机能。难点:不同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差异很大。第二章种子的化学成分(讲课3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2.种子水分:种子水分的存在状况,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种子的吸湿性和平衡水分;3.种子中的营养成分:糖类,脂类,蛋白质,种子中的生理活性物质;4.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矿物质,种子色素,种子毒物:5.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内因与基于调控,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与区域化种植。教学要求:1.了解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2.理解种子的主要划分成分及其分布,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3.掌握种子水分,种子营养成分。本章重点、难点:种子水分和种子营养成分。第三章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2.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多胚现象,无胚现象,无性种子,种子败育;3.种子的成熟:种子成熟的指标及阶段,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未熟种子的利用:4.种子发育和成熟的基因调控: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胚乳发育的基因调控,与种子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5.人工种子:概念,研究进展,结构,意义,制作技术,贮藏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发育的基因调控,未熟种子的利用,与种子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2.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人工种子;3.掌握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本章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1.种子的外部形态:种子外形及其差异种被上的构造与种子鉴别; 2.种子的内部构造与机能:种被,种胚和胚乳; 3.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特点:禾本科作物种子,豆科作物种子,锦葵科作物种子,十字花科作物种子,藜 科作物种子,大戟科作物种子,蓼科作物种子,茄科作物种子,葫芦科作物种子,菊科作物种子,胡椒科作物种 子,百合科作物种子,伞形科作物种子,壳斗科作物种子,蔷薇科作物种子,裸子作物种子; 4.种子的植物学分类:根据胚乳有无分类,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 教学要求: 1.理解种子外形及其差异; 2.掌握种被上的构造(种被上,果皮上)与种子鉴别; 3.掌握种子内部构造-种被,种胚及胚乳,及其机能; 4.掌握几种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水稻,小麦和大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 5.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被上的构造(种被上,果皮上)与种子鉴别;种子内部构造-种被,种胚及胚乳,及其机能。 难点:不同农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差异很大。 第二章 种子的化学成分(讲课3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 2.种子水分:种子水分的存在状况,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种子的吸湿性和平衡水分; 3.种子中的营养成分:糖类,脂类,蛋白质,种子中的生理活性物质; 4.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矿物质,种子色素,种子毒物; 5.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内因与基于调控,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与区域化种植。 教学要求: 1.了解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 2.理解种子的主要划分成分及其分布,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 3.掌握种子水分,种子营养成分。 本章重点、难点:种子水分和种子营养成分。 第三章 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 2.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多胚现象,无胚现象,无性种子,种子败育; 3.种子的成熟:种子成熟的指标及阶段,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 未熟种子的利用; 4.种子发育和成熟的基因调控: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胚乳发育的基因调控,与种子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 5.人工种子:概念,研究进展,结构,意义,制作技术,贮藏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教学要求: 1.了解种子发育的基因调控,未熟种子的利用,与种子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 2.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人工种子; 3.掌握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种子成熟的指标及阶段,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难点: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不同作物种子成熟的指标及阶段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第四章种子休眠(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休眠的概念;2.种子休眠的意义;3.种子休眠的原因:种被不透性或机械障碍引起的休眠,种胚未成熟引起的休眠,抑制物存在引起的休眠,不适宜外界条件引起的休眠:4.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光与种子休眠调控,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的调控,温度对种子休眠的调控:5.打破种子休眠的措施:温度处理,机械损伤处理,化学药剂处理,预先洗涤,温汤浸种。教学要求:1.理解主要作物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2.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意义、原因及打破种子休眠的措施。本章重点、难点:种子休眠的概念、意义、原因及特性的遗传与环境调控。第五章种子活力、劣变和寿命(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种子活力的提出和发展过程,种子活力的研究意义:2.种子劣变及其发生机理:种子活力的下降与劣变发生,种子劣变的形态特征,种子劣变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种子劣变中的遗传基础的变异:3.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种子寿命概念,种子寿命差异性;4.影响种子活力和寿命的因素:内在因素,遗传改良,环境条件:5.陈种子的利用:陈种子利用的意义,陈种子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6.种子寿命预测:对数直线回归方程式及其列线图,新的种子寿命预测方程及其列线图。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活力的发展,陈种子的利用和种子寿命预测2.理解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和生测定原理;3.掌握种子活力的概念和主要测定方法,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及种质资源保存。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测定,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难点: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非常多。第六章种子萌发(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吸胀,萌动,发芽,幼苗的形成;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种子萌发早期的代谢与细胞修复,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分解与转化,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代谢;3.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其调控:水分,温度,氧气,光;4.种子的生命循环。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的生命循环;2.理解种子萌发的代谢:3.掌握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萌发的外界条件及其调控
重点: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种子成熟的指标及阶段,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 的变化。 难点:种子发育中的异常想象,不同作物种子成熟的指标及阶段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第四章 种子休眠(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休眠的概念; 2.种子休眠的意义; 3.种子休眠的原因:种被不透性或机械障碍引起的休眠,种胚未成熟引起的休眠,抑制物存在引起的休眠,不 适宜外界条件引起的休眠; 4.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光与种子休眠调控,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的调控,温度对种子休眠的调控; 5.打破种子休眠的措施:温度处理,机械损伤处理,化学药剂处理,预先洗涤,温汤浸种。 教学要求: 1.理解主要作物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 2.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意义、原因及打破种子休眠的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种子休眠的概念、意义、原因及特性的遗传与环境调控。 第五章 种子活力、劣变和寿命(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种子活力的提出和发展过程,种子活力的研究意义; 2.种子劣变及其发生机理:种子活力的下降与劣变发生,种子劣变的形态特征,种子劣变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种子劣变中的遗传基础的变异; 3.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种子寿命概念,种子寿命差异性; 4.影响种子活力和寿命的因素:内在因素,遗传改良,环境条件; 5.陈种子的利用:陈种子利用的意义,陈种子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6.种子寿命预测:对数直线回归方程式及其列线图,新的种子寿命预测方程及其列线图。 教学要求: 1.了解种子活力的发展,陈种子的利用和种子寿命预测; 2.理解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和生测定原理; 3.掌握种子活力的概念和主要测定方法,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及种质资源保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测定,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 难点: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非常多。 第六章 种子萌发(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吸胀,萌动,发芽,幼苗的形成;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种子萌发早期的代谢与细胞修复,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分解与转化,种子萌发过 程中的能量代谢; 3.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其调控:水分,温度,氧气,光; 4.种子的生命循环。 教学要求: 1.了解种子的生命循环; 2.理解种子萌发的代谢; 3.掌握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萌发的外界条件及其调控
本章重点、难点: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萌发过程中的代谢。第七章种子的物理特性(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比重和容重;2.种子堆孔隙度和密度:3.种子散落性和自动分级;4.种子硬度和角质率。教学要求:掌握种子比重、容重、散落性、自动分级、硬度和角质率,种子堆孔隙度和密度。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种子比重、容重、散落性、自动分级、硬度和角质率,种子堆孔隙度和密度。难点:种子散落性和自动分级。第八章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加工流程:种子加工流程,基本工序:2.种子清选:按种子尺寸特性分选,比重分选,种子表面特性分选,螺旋分选,光电特性分选;3.种子干燥:原理,方法,影响因素;4.种子处理:目的意义,物理因素处理,化学因素处理,包衣和丸化,种子带和种子毯,种子引发5.种子计量包装:包装材料及其选择,标签,品牌和商标。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的包装材料及其选择,品牌和商标,种子带和种子毯,包衣和丸化:2.理解种子清选的内容,种子干燥的影响因素:3.掌握种子主要物理因素处理和化学因素处理,种子引发,种子标签,种子干燥。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种子清选和种子处理。难点:种子主要物理因素处理和化学因素处理,种子引发。第九章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仓库:种子仓库的性能要求,种子仓库的类型:2.种子贮期变化:湿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水分的变化,种子结露及其预防,种子发热及其预防:3.种子贮期管理:入库前的准备,种子仓库的准备,种子的堆放:4.种子仓库管理:种子仓库的合理通风和密闭,种子仓库检查,仓虫控制,鼠类防治;5.其他种子贮藏技术:超低温贮藏,超干贮藏。教学要求:1.了解种子仓库的类型,种子贮期管理,种子仓库管理:2.理解种子仓库的性能要求和其他种子贮藏技术:3.掌握种子贮期变化和管理。本章重点、难点:种子贮期的变化和管理。第十章种子迁样与检验(讲课3学时:实验8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迁样:原则,有关概念,准备和条件,初次样品的迁取方法,样品的配置与处理,种子批异质性测定:2.种子检验概述:内容,作用,发展概括,特点,程序:
本章重点、难点: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萌发过程中的代谢。 第七章 种子的物理特性(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比重和容重; 2.种子堆孔隙度和密度; 3.种子散落性和自动分级; 4.种子硬度和角质率。 教学要求: 掌握种子比重、容重、散落性、自动分级、硬度和角质率,种子堆孔隙度和密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比重、容重、散落性、自动分级、硬度和角质率,种子堆孔隙度和密度。 难点:种子散落性和自动分级。 第八章 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加工流程:种子加工流程,基本工序; 2.种子清选:按种子尺寸特性分选,比重分选,种子表面特性分选,螺旋分选,光电特性分选; 3.种子干燥:原理,方法,影响因素; 4.种子处理:目的意义,物理因素处理,化学因素处理,包衣和丸化,种子带和种子毯,种子引发; 5.种子计量包装:包装材料及其选择,标签,品牌和商标。 教学要求: 1.了解种子的包装材料及其选择,品牌和商标,种子带和种子毯,包衣和丸化; 2.理解种子清选的内容,种子干燥的影响因素; 3.掌握种子主要物理因素处理和化学因素处理,种子引发,种子标签,种子干燥。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清选和种子处理。 难点:种子主要物理因素处理和化学因素处理,种子引发。 第九章 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仓库:种子仓库的性能要求,种子仓库的类型; 2.种子贮期变化:湿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水分的变化,种子结露及其预防,种子发热及其预防; 3.种子贮期管理:入库前的准备,种子仓库的准备,种子的堆放; 4.种子仓库管理:种子仓库的合理通风和密闭,种子仓库检查,仓虫控制,鼠类防治; 5.其他种子贮藏技术:超低温贮藏,超干贮藏。 教学要求: 1.了解种子仓库的类型,种子贮期管理,种子仓库管理; 2.理解种子仓库的性能要求和其他种子贮藏技术; 3.掌握种子贮期变化和管理。 本章重点、难点:种子贮期的变化和管理。 第十章 种子迁样与检验(讲课3学时;实验8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迁样:原则,有关概念,准备和条件,初次样品的迁取方法,样品的配置与处理,种子批异质性测定; 2.种子检验概述:内容,作用,发展概括,特点,程序;
3.种子质量的室内检验:种子净度分析,种子发芽试验,种子生活力与活力测定,品种真实性及品种纯度测定,种子水分测定,种子健康检验:4.田间检验与种子纯度种植鉴定:检验项目、时期与生产田要求,田间检验程序,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教学要求:1.了解田间检验与种子纯度种植鉴定,种子检验发展概括,种子批异质性测定,种子迁样的准备和条件,初次样品的迁取方法,迁样样品的配置与处理;2.理解种子检验特点,程序:3.掌握种子迁样概念,种子检验内容和作用,种子质量的室内检验。本章重点、难点:种子质量的室内检验。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实验成绩(参与情况+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5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作物种子学》,高荣岐、张春庆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978-7-109-14364-7。参考书目:1.《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标准书号:978-7-04034-007-5。2.《种子检验技术》,杨念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标准书号:ISBN978-7-56551-634-4。3.《种子学基础》,张小玲、胡伟民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标准书号:ISBN978-7-56551-532-3
3.种子质量的室内检验:种子净度分析,种子发芽试验,种子生活力与活力测定,品种真实性及品种纯度测 定,种子水分测定,种子健康检验; 4.田间检验与种子纯度种植鉴定:检验项目、时期与生产田要求,田间检验程序,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教学要求: 1.了解田间检验与种子纯度种植鉴定,种子检验发展概括,种子批异质性测定,种子迁样的准备和条件,初次 样品的迁取方法,迁样样品的配置与处理; 2.理解种子检验特点,程序; 3.掌握种子迁样概念,种子检验内容和作用,种子质量的室内检验。 本章重点、难点:种子质量的室内检验。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实验成绩(参与情况+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三 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5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作物种子学》,高荣岐、张春庆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 978-7-109- 14364-7。 参考书目: 1.《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标准书号:978-7-04034-007-5。 2.《种子检验技术》,杨念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标准书号:ISBN 978-7-56551-634-4。 3.《种子学基础》,张小玲、胡伟民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标准书号:ISBN 978-7-56551-53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