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种子生产学(SeedProduction)课程代码:231010046课程类别:拓展教育学时/学分:34/2(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适用专业:适用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种子生产学是农学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以及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两部分内容。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作物种子生产的原理及不同作物种子生产的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种子生产质量与产量的措施,保证所生产种子的种性。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生产的基础理论,以及掌握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术,深刻理解种子生产时种性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持种性不变的方法与技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并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合实习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种子生产工作的能力。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要求2和3。掌握作物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种子生产的方法,了解作物种子生产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生产的概念、意义和任务;2.种子生产学的内容和任务:3.种子生产的特点;4.种子生产应具备的条件;5.种子生产计划得制定。教学要求:了解种子生产学课程的目的意义。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正确区分常规种与杂交种。难点:区分无性繁殖作物与有性繁殖作物常规种的异同。第一章品种选育审定与登记(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1.品种选育的方法;2.新品种审定与登记;3.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程序:4.非主要农作品种登记程序;5.植物新品种保护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种子生产学(Seed Production) 课程代码:231010046 课程类别:拓展教育 学时/学分:34/2(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0学时) 需预修课程:植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 适用专业:适用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 种子生产学是农学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以及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 两部分内容。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作物种子生产的原理及不同作物种子生产的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种子生产质量与产 量的措施,保证所生产种子的种性。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生产的基础理论,以及掌握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 术,深刻理解种子生产时种性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持种性不变的方法与技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并掌握农作 物种子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合实习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种子生产工作 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要求2和3。掌握作物种 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种子生产的方法,了解作物种子生产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生产的概念、意义和任务; 2.种子生产学的内容和任务; 3.种子生产的特点; 4.种子生产应具备的条件; 5.种子生产计划得制定。 教学要求: 了解种子生产学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区分常规种与杂交种。 难点:区分无性繁殖作物与有性繁殖作物常规种的异同。 第一章 品种选育审定与登记(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品种选育的方法; 2.新品种审定与登记; 3.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程序; 4.非主要农作品种登记程序; 5.植物新品种保护
教学要求:1.了解品种选育的所有方法;2.了解我国现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程序;3.了解我国现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程序:4.了解我国现行品种保护的内容。第二章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作物的繁殖方式;2.作物的品种类型;3.纯系学说与种子生产的关系:4.杂种优势理论与种子生产的关系。教学要求:1.领会作物的不同紧殖方式及花器构造不同在种子生产中去雄的隔离的方法2.理解依据不同分类依据,对品种分类的现实意义:3.全面理解纯系学说与杂种优势理论对种子生产的指导意义。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各类品种的特点及各类品种的种子生产特点。难点:作物的几种特殊繁殖方式的繁殖机理及在种子生产时的应用价值。第三章种子生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级别的分类;2.常规种品种(有性繁殖作物)的种子生产;3.杂交种品种的种子生产;4.常规种品种(无性繁殖作物)的种子生产,5.加速种子生产的方法。教学要求:1.掌握常规种品种(有性紧殖作物和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技术:2.掌握杂交种品种种子生产技术。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常规种与杂交种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术。难点:区分种子生产与大田生产的异同。第四章种子生产的质量控制(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质量和标准;2.种子质量检验:3.种子认证:4.品种混杂退化及其控制;5.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教学要求:1.理解发生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2.掌握控制品种混杂退化的各项措施。本章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 1.了解品种选育的所有方法; 2.了解我国现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程序; 3.了解我国现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程序; 4.了解我国现行品种保护的内容。 第二章 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1.作物的繁殖方式; 2.作物的品种类型; 3.纯系学说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4.杂种优势理论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教学要求: 1.领会作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及花器构造不同在种子生产中去雄的隔离的方法; 2.理解依据不同分类依据,对品种分类的现实意义; 3.全面理解纯系学说与杂种优势理论对种子生产的指导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各类品种的特点及各类品种的种子生产特点。 难点:作物的几种特殊繁殖方式的繁殖机理及在种子生产时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 种子生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级别的分类; 2.常规种品种(有性繁殖作物)的种子生产; 3.杂交种品种的种子生产; 4.常规种品种(无性繁殖作物)的种子生产; 5.加速种子生产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常规种品种(有性繁殖作物和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2.掌握杂交种品种种子生产技术。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常规种与杂交种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术。 难点:区分种子生产与大田生产的异同。 第四章 种子生产的质量控制(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子质量和标准; 2.种子质量检验; 3.种子认证; 4.品种混杂退化及其控制; 5.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教学要求: 1.理解发生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2.掌握控制品种混杂退化的各项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生产防杂保纯的措施。难点:导致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第五章自花授粉作物(小麦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1.小麦的生物学特性2.小麦常规种子生产技术;3.小麦杂交种子生产技术。教学要求:掌握小麦常规种及杂交种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第六章异花授粉作物(玉米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1.玉米的生物学特性;2.玉米的品种类型与分类;3.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教学要求:掌握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术。第七章常异花授粉作物(棉花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1.棉花的生物学特性;2.棉花品种类型与分类;3.棉花常规种种子生产技术;4.棉花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教学要求:掌握棉花常规种及杂交种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第八章无性繁殖作物(马铃薯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1.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2.无性繁殖的遗传和种子(种苗)生产原理:3.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教学要求:掌握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方法与技术。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区分有性紧殖作物与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时的异同。难点:理解有性繁殖作物与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时品种退化的原因不同。第九章其他作物种子生产(讲课12学时)教学内容:除小麦、玉米、棉花和马铃薯外,每个学生选择一种作物,书写教案,课堂授课,任课教师点评。教学要求:1.教案不做统一要求,但要格式规范:2.每人讲解的作物种子生产不能重复;3.要讲出该作物最新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重点:种子生产防杂保纯的措施。 难点:导致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第五章 自花授粉作物(小麦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2.小麦常规种子生产技术; 3.小麦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小麦常规种及杂交种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 第六章 异花授粉作物(玉米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玉米的生物学特性; 2.玉米的品种类型与分类; 3.玉米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术。 第七章 常异花授粉作物(棉花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棉花的生物学特性; 2.棉花品种类型与分类; 3.棉花常规种种子生产技术; 4.棉花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棉花常规种及杂交种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 第八章 无性繁殖作物(马铃薯为例)种子生产(讲课2学时) 教学内容: 1.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 2.无性繁殖的遗传和种子(种苗)生产原理; 3.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方法与技术。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有性繁殖作物与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时的异同。 难点:理解有性繁殖作物与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时品种退化的原因不同。 第九章 其他作物种子生产(讲课12学时) 教学内容: 除小麦、玉米、棉花和马铃薯外,每个学生选择一种作物,书写教案,课堂授课,任课教师点评。 教学要求: 1.教案不做统一要求,但要格式规范; 2.每人讲解的作物种子生产不能重复; 3.要讲出该作物最新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学生课堂授课和学生授课教案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课堂授课成绩占20%、教案成绩占60%。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种子生产学》第一版,胡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标准书号:ISBN978-7-109-141063。参考书目:1.《种子学》第一版,颜启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标准书号:ISBN7-109-06674-6。2.《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第一版,杜鸣銮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标准书号:ISBN7-109-02456-3/S·1589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学生课堂授课和学生授课教案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课堂 授课成绩占20%、教案成绩占6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种子生产学》第一版,胡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标准书号:ISBN 978-7-109-14106- 3。 参考书目: 1. 《种子学》第一版,颜启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标准书号:ISBN 7-109-06674-6。 2.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第一版,杜鸣銮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标准书号: ISBN 7-109-02456-3/S·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