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为别于陕西的洛河称为南洛河)也还含有每公方多年 平均六公斤的泥沙,黄河的含沙量却不再增加,而且由于 逐段淤积而减少。根据测算,在陕县黄河的巨量泥沙中, 来H河套的河口镇以上的只古10.9%。来白河口镇至龙 门-一段的占49.1%,来自龙门至陕县的占40%。这就是 说,黄河的泥沙儿乎全部是中游来的,而且几乎十分之九 是从甘肃、陕西、山西境内的支流来的。 黄河中游地区的泥沙为什么大量流入黄河?原来我 国西起六盘山、贺兰山,北起阴山,东至太行山,南至秦 岭,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域,这个区域基本上就是 黄河的中游地区。由于黄土“沙松土散”,特别容易受侵 蚀;由于黄河中游暴雨特别多,侵蚀的力量特别大;出于 黄上.高原被侵蚀后形成了很多陡坡,陡坡更容易被暴雨 冲制;又由于地面上的森林被滥伐,陡坡被滥垦,上壤缺 少保护,被侵蚀的过程更加迅速:一一切这些因素,就 使黄河中游地区的泥沙每年不停地大量地流入黄河,使 黄河中游原有的一望无际的平坦肥美的高原逐渐变为瘦 削的丘陵,使黄河下游的河道淤积不已,变化无常,使黄 河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和最难治理的河流。 由此可见,黄河下游的“沙”其实并不是什么沙,而 是极为宝贵的黄土。由此可见,造成黄河下游水灾的最 根本的原因也就是甘肃、陕西、山西三省的水土流失。而 水土流失也是黄河流域旱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上高原的泥沙下泻是一个已经进行了多少万年的 自然过程。从地质的历史上说,今天的华北平原以至淮 1.5
河平原上要地都是黄河和它的支流冲积的产物。但是这 个白然过程对已经定居在平原或高原上的人类造成了一 系列重的灾难。我们今天认识了自然界的这个法则, 就必须依据自然界的法则来改变它们发生作用的过程和 结果。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说过一 段普名的话:“在上古时代,江河泛滥、洪水横流以及由此 引起的房屋和庄稼的毁灭,曾认为是人]无法避免的灾 害。可是,后来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当人们学会了修筑 堤坝和水电站的时候,就能使社会防止在从前看来是无 法防止的水灾。不但如此,人们还学会了制止.自然的破 坏力,可以说是学会了驾驭它们,使水力转而为社会造 福,利用水来灌溉田地,取得动力。”我」今天所要做的工 作正是如此。 既然黄河下游的洪水和泥沙基本上是从中游来的, 而中游义极端需要这些水利和泥沙,我们就应当在中游把 水和泥沙控制起来。怎样才能控制它呢? 为了在黄河的干流和支流内并在黄河流域的地面上 控制水和泥沙,需要依靠两个方法:第一,在黄河的干流 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依靠这些拦河坝 和水库,我们可以拦蓄洪水和泥沙,防止水害;可以调节 水量,发展灌溉和航运;更重要的是可以建设一系列不同 规模的水电站,取得大量的廉价的动力。第二,在黄河流 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地是甘肃、陕西、山西三省, 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这就是说,要保护黄土使它 16
不受雨水的冲刷,拦落雨水使它不要冲下沟和冲入河 流,这样既避免了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滁了下游水 害的根源。 从高原到山沟,从支流到千流,节节蓄水,分段拦泥, 尽一切可能把河水用在工业、农业和运输业上,把黄土和 雨水留在农田上:一一这就是控制黄河的水和泥沙、裉 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基本方法。 当然,依靠手工业的技术不可能在黄河上或它的支 流上修建水库和水电站,依靠个体农民的力量也不可能 进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这里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 知识,需要国家的大量投资,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需要 政府和人民、工人和农民的通力合作。因此,采取这种方 法在过去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很快就着 手研究黄河问题。为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要是它所领导的黄河水利委员 会)、燃料工业部、地质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过去几年内 进行了大规模的准备工作。历史的记载和近儿十年我国 水利学者和水利工作人员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得到了有系 统的整理和利用。各有关部门的大批工作人员在整个黄 河流域进行了查勘、测量、地质调查、钻探、水文测验和经 济调查的巨大工作。他们查勘了黄河于流和支流河道(包 括河源)共达一万六千公里,测量了各种地形图八万五千 余平方公里,在子流上选择了一百个“比较坝址”,在二十 七处坝址上钻了三白四十四个钻孔,并进行了一万一千 17
平方公里的水库经济调查。 1952年,我国向苏联政府骋请专家综合组来我国帮 助解决黄河规划的任务。山组长阿·阿·柯洛略夫和其他 六位专家组成的这个苏联专家组在1954年1月到达北京。 同年2月,苏联专家、中国女家和有关各部负责人员组成 了黄河查勘团,从兰州上游的刘家峡直到黄河海口进行 了重点的实地查勘,到6月底回到北京。同年4月,以水利 部和燃料工业部为主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积极进行 关于黄河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在苏联专家组的 全力指导帮助之下,在同年10月完成了这一工作。黄河规 划委员会所提出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就是按照上述根 治水害、开发水利的方针和方法制定的。国家计划委员 会审查了并H同意了这个规划,国务院和中共中央也研 究了这个规划。国务院和中共中央认为,这个规划虽然还 只是一个轮廓,它的具体工程项目和项目中的许多地点、 数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确定,但是它的原则和基本 内容是完全正确的。 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包括远景计划和第一期计划两部 分。远景计划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所谓“黄河干流阶梯 开发计划”,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一系列 的拦河坝,从而把黄河改造成为“梯河”的计划。这一计 划拟定由青海贵德上游龙羊峡起,到河南成皋桃花峪止, 按照河流的特点,把黄河中游分做四段来分别加以利用。 第一段从龙羊峡到甘肃金积县境的青铜峡。这一段河道 行山岭之间,河身的坡度很陡,水力资源很丰富,而新 18
的工业区域花在迅速发展,所以需要若熏利用水力水发 电,同时可以利用水库来防洪和灌溉。第二段从青铜峡 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这一段两岸是山谷间的平原, 土壤肥沃,但是缺少雨水,河道开,坡度平缓,宜于通 航,因此这一段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灌溉和航运。第三段 从河口镇到山西河津的禹门口。这一段黄河进入山西、 陕西两岸的峡谷,河道坡度很陡,但因地质条件和地理条 !的限制,不能修建大的水坝和水库,只有在上游调节流 量的大水库速成以后才能利用水力来发电。第四段从禹 门」到桃花峪。这一段从禹]口到陕县两岸是黄土原地, 河道开扩从陕县到孟津是峡谷地带,是控制黄河下游洪 水的关键地段,又同西、河南、陕西的工业区都靠近,因 此这一段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和发电;从孟津以下基本上 是平原,河道平缓,可以设坝灌溉附近的重要农业区。根 据初步设计,在上述黄河中游的四个河段准备修建适应 于不同条件不同任务的拦河坝四十四座,另外在黄河下 游也准备修建用于灌溉的拦河坝两座,共为四十六座。 根据详细的勘测和周密的研究,黄河干流阶梯开发 计划选定在陕县三门峡地方修建-一座最大和最重要的防 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程。三门峡在陕县以东和著名 的“中流砥柱”以西,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道隔成所谓“人 门”“神门”“鬼门”的“三门”。由于河道窄狭,河底都是坚 固的岩石,便于修建大型的水坝。计划中的坝高九十公尺 左右,拦阻河水的水位可以高出海面三百五十公尺。被拦 阻的河水由陕县上溯到潼关以北临普和朝邑的黄河两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