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千百万人民的安全。 在黄河流域,除了严重的水害以外,还有中游地区的 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和整个流域的严重的旱灾。 在甘肃东部、陕西的大部、山西的大部以至河南部 的一部,每年都有大量土壤遭受损失。土壤的损失人部 分是由于雨水特别是暴雨的冲刷,小部分是由于风力的 剩蚀。据陕西绥德水土保持实验站的观测,绥德林家佥 降雨十五分钟,雨量十六公厘,在观测区内平均冲刷:壤 二:·六公厘;同县万马沟降雨六分钟,雨量十六公厘,在 观测区内平均冲刷土壤三·八公厘。在黄河中游土壤流 失严重地区,每平方公里每年约损失土壤一万吨,地面 每年平均约降低一公分。在整个黄河中游地区每年科平 方公里土壤约被冲刷三千七百吨,比全世界每年每半方 公里上壤被冲刷的平均数量一百三十四吨大二十六倍。 据分析的结果,这些被冲刷的土壤每吨含氮素○·八至 一·五公斤,磷肥一·五公斤,钾肥:二十公斤。由于这 种严重的侵蚀,在甘肃、陕西、山西的大片肥沃的高原逐 渐被冲成许多坡度很陡、深达两三百公尺的沟壑;然后, 由于沟壑不断地增州和扩大,平地逐渐丧失,被制成元数 长条形的“山梁”和圆顶形的“山峁”,成为“丘陵沟壑地 带”;而在少数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有些丘陵上的土壤也 已经大部丧失,开始变为荒瘠的石山。这种演变的过程 多少年来不断地在上述区域进行着,使这一区域的宜耕 面积逐渐缩小,土壤肥力逐渐减少,农作物产量低下,广 大农民的生活条件不容为有大的改善。 10
黄河流域虽然受着暴雨选成的灾害,值是整个雨骨 是很不够的;有些地方由于雨量特少,如片肃北部和内蒙 西南部,已成为沙漠区或半沙漠区。雨量不足使黄河 的水量不足。特别在每年十一月到下年五、六月,河水低 落,平均每月流量只占全年流量的3一5%。中游由于沟 壑多,陡坡多,地面缺少森林和牧草来吸水,又缺少池塘 湖米蓄水,所以雨水在地面流失很多,河水容易暴涨, 也容易暴落,正是所谓“易涨易落溪水”。此外,利用黄 河进行灌溉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甘肃省原 宁夏境内的秦渠、汉渠都还存在),但直到现在还很不发 展。由于这些原因,黄河流域常常遭受旱灾。在清朝的 二百六十八年中,黄河流域曾发生过旱灾二百零一…次。 1876至1879年(清光绪二年至五年),山西、河北、山东、河 南四省早灾,死亡一千三百多万人。1920年上述四省和 陕西共有三百十七县人旱,灾民二千万人,死亡五十万 八。1929年黄河流域义有大早,灾民达三千四百万人。 黄河流域出于早灾、水灾和水上流失,农业生产受到 很大的损苦。这些损害在解放以后虽然有了减轻,但是 由于人民政府在短期间还不可能对黄河流域实施大规模 的有系统的改造H然条件的让划,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还是遭到一些特殊的困难。黄河流域的谷物播种面积虽 约占全国的38%,却因为每亩粮食产量平均只有一:二 十多斤,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有儿十斤,所以粮食产量 只占全国28%左右。消除黄河的各种灾害,增加黄河流 域的谷物产量,是解决我国很食问题所过当采取的重要 11
措施之一一。 那末,现在我们在黄河问题上的任务是什么呢? 根据以上所说的黄河的资源和灾害的各方面情况, 我们的任务就是不但要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水害,而且 要同时制止.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消除黄河流域的旱 灾,不但要消除黄河的水旱灾害,尤其要充分利用黄河的 水利资源来进行灌溉、发电和通航,来促进农业、业和 运输业的发展。总之,我们要彻底征服黄河,改造黄河流 域的自然条件,以便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流域的经济面貌, 满足现在的社会主义进设时代和将来的共产主义建设时 代整个国民经济对于黄河资源的要求。 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方针和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在我国历史上,广大的人民曾经不断地同黄河的水 害作过伟大的斗争。人民群众单只在河南、山东现在的 黄河两岸就筑了一千八百公里的河堤,这个河堤至今还 是我们同黄河水害作斗争的主要武器。至于历次黄河旧 道的两岸,也筑过许多河堤,就不易计算了。黄河下游沿 岸的千百万居民每逢汛期就进行紧张的防汛丁作,发生 了水灾就同水灾斗争,到了灾后又努力恢复农业生产和 其他方面的生产。正因为这样,黄河游地区远在春秋 战国时期,就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 一。大禹治河的传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反抗洪水 的英勇精神。传说中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不成,被舜所 杀;禹继续父业,娶后三日而出,八年于外,三过其打面 不入。 12
“我若不把洪水治平, 我怎茶天下的苍生?”(郭袜若:《洪水时代》) 禹的这种伟大的抱负,至今还激动着人们的心。由于 黄河经常泛滥决口,历代的政府花了很多钱来修复河堤, 并且常常设专门的官吏来管理治河的了作。这些官吏虽 然许多是腐败和贪污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认真办事 的,他们曾经用毕生的精力来求得黄河的安全。其中特 北的如十六世纪后半期(明嘉靖到万历)的潘季驯,十七 世纪后半期(清康熙)的靳辅、陈潢,对于黄河下游的修 堤防礼[作,都曾有过重大的贡献。 但是一切过去时代治理黄河的人都没有能从根本上 解决黄河问题。这是闪为他们限于社会的条件和科学 的、技术的条件,只是想办法在黄河下游送走水,送起泥 沙。禹“黹龙门”“疏九河”的神活,表示送走水、送走泥沙 的想法和做法是很古老的。滔季驯提出的“筑堤束水,以 水攻沙”的著名口号,也仍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当然, 在不能根治黄河的条件下,在下游“束水”总比任水泛滥 好,“攻沙”总比任沙淤积好。但是事实已经证明,水和泥 沙是“送”不完的,送走水、送走泥沙的方针是不能根本解 决问题的。在今天的科学的、技术的条件下,我们人民政 权如果还沿用这个方针来治理黄河,那就是完全错误的 了。我们】今天在黄河问题上必须求得彻底解决,通盘解 决,不但要根除水害,而且要开发水利。从这个要求出 发,我们对于黄河所应当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 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 13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第-一,黄河下游的水灾和中 游的水上流失以至中下游的灾是互相关联的,它]在 根本上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控制水和泥沙的结果;不解决 水和泥沙的控制问题,就不能根本解决黄河的灾害问题。 第二,只要我们能够控制黄河的水和泥沙,它们就不但不 能成灾,而且能为我们造无穷的幸福。 大家知道,黄河下游因为河身拾高,除由沂蒙山区流 入东平湖的汶河以外,就没有支流,所以黄河的洪水基本 上是从巾游来的。但是黄河下游的泥沙又是从哪里来的 呢?清朝初年的陈潢曾经解释说:“其挟沙而浊者,皆由 经历既远,容纳无算,又遭西北沙松土散之区,于焉流愈 疾,而水愈浊。”科学的观测证明,这个意见大致是正确 的;黄河的配沙基本上也是从中游而来,特别是从黄河河 套向南折,流经山西、陕西两省间的峡谷地带的时候由各 支流带来的。黄河上游的水是清的,到兰州每公方多年 平均含沙量也只有三公斤,到包头还只有六公斤。而到了 陕西中部的龙门,由于接受了许多含沙量特大的支流(例 如无定河每公方水多年平均含沙一百四十五公斤),每公 方多年平均含沙量就增加到十八公斤。在龙门以下注 入黄河的支流,如从山西来的扮河,从甘肃、陕西流来的 洛河(以下为别于河南的洛河称为北洛河)、泾河、渭河, 含沙量都很大(泾河每公方水多年平均含沙一百六十-一 公斤),因此到河南陕县的时候,每公方多年平均含沙量 又增加到三十四公斤,最大的含沙量则达到五百八十公 斤。在陕县以下,虽然从南岸注入的支流伊河、洛河(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