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成本,可以低到等于目前我国火力发电成本的十分之 一左右。 但是黄河目前的状况还不能作出这样伟大的贡献。 虽然黄河流域正在发展为巨大的]工业区,黄河的水力发 电郑完全没有开始。黄河沿岸的灌溉区现在只有一千六 百五十万亩,而且在大部分地方设备陈旧,不能保证灌溉 的需要。黄河上现在没有现代化的航运,只在个别的互 相隔离的河段上通行载重十吨至七十五吨的木船以及皮 筏。不但如此,黄河还常常成为黄河流域以及全国的一 个大威胁。 黄河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一条灾害性的河流。它的灾 害主要是水灾。黄河流域雨量很少,平均全年只降丽四百 公厘,约为长江中游的地区平均全年雨量的三分之一,东 南沿海地区平均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但是黄河流域每 年降雨量的一半左右经常集中在夏季的七八两月,在这 个期间有时一个地方一个月甚至可以下七八百公厘;并 且夏季的雨多是暴雨,有时一个地方一天可以下一百五 公厘。这种夏季的集中的暴雨经常造成洪水暴涨,称 为“伏汛”。黄河在陕西境内支流很多,如果夏季暴雨的面 积较大,儿个支流同时涨水,就会造成特大的洪水。如黄 河在:河南陕县的多年平均流量每秒只有一千三百公方, 但在1933年夏季的最大洪水流量曾达到二万千秒公 方,在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最大洪水流量据专家 推算则达三万六千秒公方左右,因而都造成极严重的水 灾。黄河的水灾大部分是这种夏季暴雨造成的。此外, 5
有时九十月间也可能有大雨造成洪水,称为“秋汛”。三四 月间,冰雪融化也常引起洪水,称为“桃汛”。黄河在甘肃、 内蒙古边境和山东境内是由南向北流的,在南部化冰的 季节北部往往还在封冻,大量流冰在下游被阻,拥塞河 道,也会造成河水暴张,称为“凌汛”。 黄河的水灾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但是因为黄河流域 的夏季暴雨,更重要的还是由于黄河下游(指由沁河口到 海口的一段;由青海贵德到沁河口称为中游;贵德以上称 为上游)的泥沙淤积。黄河所以叫黄河,就因为它是一条 泥沙河;俗话说“跳下黄河洗不清”,就表现了它的这个特 点。黄河的含沙量在世界各国的河流中占第一位。每公 方水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在埃及尼罗河是一公斤,苏联阿 姆河是四公斤,美国科罗拉多河是十公斤,而黄河在河南 陕县却达到三十四公斤。根据水文资料计算,黄河每年 经过陕县带到下游和海口的泥沙平均达到十三亿八千万 吨,体积约折合九亿二千万公方;如果用这么多泥沙堆成 高宽各一公尺的土坝,足够绕地球赤道二十三周!黄河既 然有这样多泥沙,到了下游由于河道平缓,泥沙不能完全 入海而大量沉积,河身就逐年淤浅,直至高出河堤两旁 的地面,成为“地上河”。泥沙河在泥沙滩上行走,河槽当 然很难固定。海口淤积的大量泥沙也逐年伸展,这不但 使入海的水道本身变化无常,而且加重了整个黄河下游 的危机。因此遇到较大的洪水,河堤无法约束的时候,黄 河下游就要发生泛滥、决口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 由于上述情祝,黄河虽然在中游也有水灾,但严重的 6
水灾却集中在下游。据历史记载,黄河下游在.三千多年中 发生泛滥、决口一千五月多次,重要的改道十六次,其 中大的改道九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沾口,最南的 经淮河入长江。因此黄河的灾害一直波及海河流域、淮 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威胁二十五万平方公里上八千余万 人口的安全。黄河的每次泛滥、决口和改道都造成人民生 命财产的惨重损失,常常有整个村镇甚至整个城市人口 被人部或全部淹汝的惨事。1933年的洪水造成决I五上 余处,受灾面积一万一千余平方公里,受灾人口三百六十 四万余人,死亡一万八千余人,损失财产以当时银洋计约 合二亿三千万元。1938年蒋介石政府在河南郑州附近抛 开南岸花园口河堤,造成黄河火改道,受灾面积五万四千 平方公里,受灾人口一千二百五十万人,死亡八十九万 人。由此可见萸河灾害的严重程度。 黄河的灾害同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是分不开的。黄 河下游的命运在人民民主时代得到了显著的转变。中国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对黄河的灾害作了顽强 的斗争。从1946年花园口复堤起,黄河两岸解放区人民 政府就积极领导人民防治黄河的水害。在过去九年中, 人民政府培修了黄河共一千八百公里(包括南北大堤,南 北金堤和沁河堤),完成了七方一亿三下万公方;将棕有 保护堤坡的“坝埽”由秸料换成石料,共用了石料二了三 十万公方:在大堤上用锥探的方法发现了八万个祠八和 裂缝,都巴经加以填补。这样,就根本改变了原有河堤残 破卑薄、百孔千疮的狼狈形象一这种形象正是反动统 7
治阶级腐败无能利和元忽人命的象征。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在坪年货河游汛期都积极地领导当地人民从声护堤防 汛作,人:解放军也积极参加了这个斗争。在护堤防汛 的斗争中现了很多勇政勤劳、不怕困难危险的英雄模 范。在1949年9月黄河洪水情况严重的时候,下游的居 民和驻军四十万人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ˉ下不分昼夜地轮 流防守黄河大堤约一个月之久,终于胜利地渡过了危险。 此外,由于山东河道窄狭,不能排泄大量洪水,人民政府 在山东东平湖两侧建立了可以从黄河临时分出洪水约三 千秒公方的滞洪区;又在河南长到山东寿张的黄河大 堤和大堤北面的金堤之问建立了可以临时分出洪水五千 秒公方的大型滞洪区,并在它的入口长垣石头庄地方建 立了控制滞洪区的溢洪堰。为了减轻凌汛的威胁,除在 凌汛期间对冰块组织打冰、爆破、炮轰和飞机轰炸外,还 在山东利津小街地方建立了防凌溢水堰。依靠了这一 切努力,我们扭转了黄河近百年问儿乎每年决口的险恶 局面,保证了黄河下游九年来的安全。 以下的比较,可以说明黄河在解放前后的变化:在国 民党时期,1931年的洪水最大流量(以郑州附近秦厂的流 量为淮,下问)只有八千五百秒公方,黄河却在河南长坦 决口四处,淹及六个县。1935年的洪水最大流量达到- 万三千三百秒公方,黄河又在山东鄄城大决口,淹及山 东、江苏十几个县,受灾二百余万人。但是在巾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后,1954年的洪水最大流量达到一万四千秒 公方,黄河却女然无恙。 8
但是我们能否说黄河水害已经消除了呢?绝对不能 这样说。相反,我要看到,黄河水害在历史上是不严 重化的。从1048年(北米中叶,仁宗状历八年)黄河第五 次大改道到1855年(清成在五年)的八百零七年中间,大 改道就发生了三次;从1855年到现在的-一百年间,决口1就 发生了二百次。这里主要的原因是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 与日俱增。据近年的实际测量,黄河下游河身每年升高 一公分至一公寸不等;有的地方,县前河滩竟比地面高出 十公尺。海口淤积的泥沙作四十公里宽的扇面形推进, 在1949年到1951年的三年间曾推进了十公里。泥沙於积 得这样快,单靠河堤加高加固是显然不能解决问题的;而 且从一种意义上来说,河堤愈是加高加固,河道内的泥沙 因为不能向河堤两旁排泄,淤积也就愈快。因此,在这种 恶性循环的状况下,泛滥、决口、改道的危险仍然是完全 存在的。我]现在的溢洪堰工程比较简易,只能对付暴 涨索落的洪水,并且修建的时候只以1933年的洪水为目 标,当时还没有发现1843年洪水比1933年更大一半的事 实。1843年的洪水,据当时记载,曾在四上四小时内陡涨 二丈零八小,从河南阌乡涨起,到中牟流出河堤,经河南 东部、安微北部注入洪泽湖,沿途灾情极为惨重。这次水 灾至今还以恐怖的色彩流传在陕县一带的歌谣中,这首 歌谣说:“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 :滩。”我们必须解决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彻底治迎黄 河的水害,使黄河永远不泛滥,不决口、不改道,才能确保 无数的太阳渡、万锦滩,确保黄河下游以至海流域、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