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位时腹膜腔的最低位。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篇:内分泌系统 (1学时) 教学内容: 1甲状腺2甲状旁腺3胸腺4肾上腺5垂体6松果体7胰岛8生殖腺 教学要求 1.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2理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位置。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篇脉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 (9学时) 教学内容 1.1总论1.2心1.3动脉1.4静脉 数学要求: 1堂据心血管系的组成,体、肺循环的概今 2.掌握心脏的位 外形 心脏各腔的结构,心传导系的组成,左右冠状动脉 的位置及主要分 了解心壁的构造 3理解肺动脉的行径、动脉导管索的位置 4掌握主动脉的分部,掌握主动脉的分支、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与行径,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及功能概况。掌握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 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分布 “解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结构特 、右肺静脉的行径 握上腔静脉 左右头臂静脉的组成及上肢浅静脉的位置行径: 了解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奇 静脉及深静脉的位置。掌握下腔静脉位置、组成、下肢浅静脉的位置、行径:了解 下肢深静脉的名称及位置。掌握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属支及与上、下腔静脉系间 的吻合部位、交通途涂径 授课方式:进授+实验 第 淋巴系统 (1学时) 学内容: 2.1概述2.2人体的淋巴导管2.3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4人体一些器官的林田流向25脾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系的组成、淋巴管道的组成 胸导管的起止部位,收集范围,了解 局部淋巴结群的概念,配布规律及淋巴流向的意义。了解人体主要局部淋巴结群的 位智、名称。 2.了解脾的位置、形态。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篇感觉器 第一章:视器 (2学时) 教学内容: 1.1眼球12眼副器1.3视器的血管和神经 教学要求: 1掌握眼球壁的组成及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的组成,了解品状体 的形态、位置 2了解结膜、泪器及眼外肌的位置、形态,眶脂体,眼球筋膜
6 立位时腹膜腔的最低位。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篇:内分泌系统 (1 学时) 教学内容: 1 甲状腺 2 甲状旁腺 3 胸腺 4 肾上腺 5 垂体 6 松果体 7 胰岛 8 生殖腺 教学要求: 1.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2.理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位置。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篇 脉管系统 第一章:心血管系统 (9 学时) 教学内容: 1.1 总论 1.2 心 1.3 动脉 1.4 静脉 教学要求: 1.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体、肺循环的概念。 2.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结构,心传导系的组成,左右冠状动脉 的位置及主要分支;了解心壁的构造。 3.理解肺动脉的行径、动脉导管索的位置。 4.掌握主动脉的分部,掌握主动脉的分支、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与行径,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及功能概况。掌握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 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分布。 5.了解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结构特点。左、右肺静脉的行径。掌握上腔静脉、 左右头臂静脉的组成及上肢浅静脉的位置行径; 了解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奇 静脉及深静脉的位置。掌握下腔静脉位置、组成、下肢浅静脉的位置、行径;了解 下肢深静脉的名称及位置。掌握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属支及与上、下腔静脉系间 的吻合部位、交通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二章:淋巴系统 (1 学时) 教学内容: 2.1 概述 2.2 人体的淋巴导管 2.3 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4 人体一些器官的淋巴流向 2.5 脾 教学要求: 1.掌握淋巴系的组成、淋巴管道的组成、胸导管的起止部位,收集范围,了解 局部淋巴结群的概念,配布规律及淋巴流向的意义。了解人体主要局部淋巴结群的 位置、名称。 2.了解脾的位置、形态。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篇 感觉器 第一章:视器 (2 学时) 教学内容: 1.1 眼球 1.2 眼副器 1.3 视器的血管和神经 教学要求: 1.掌握眼球壁的组成及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的组成,了解晶状体 的形态、位置、结构。 2.了解结膜、泪器及眼外肌的位置、形态,眶脂体,眼球筋膜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二章:前庭蜗器 (2学时) 教学内容: 2.1外耳2.2中耳2.3内耳 数学要求: 1掌握外中内耳的分部,鼓膜的形态、位置:了解鼓室的六个壁的位置,咽鼓 管的位置、形态、开口位置 2学握骨迷路、膜迷路的分部,各部的基本形态,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六篇神经系统 第一章:总论 (1学时) 教学内容 1.1神经系统的区分1.2神经系统的组成 1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4神经系统的一些常用术语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经系的区分,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突触的概念,掌握神经系统常 用术语, 反射的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12学时) 数学内容: 2.1脊髓2.2脑2.3神经传导通路2.4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握脊 外形,理解马尾的概念 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灰、白质的配布 前、后角的位置,功能,掌握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掌握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了解其他上、下行传导束。 2.掌握脑的位置和端、间、中、桥、延脑的境界。掌握脑干的组成、位置、外 形、第四脑室和脉络从。掌握脑干内脑神经核的位置和功能,掌握锥体束、脊髓丘 脑束、内侧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的起 交叉和功能。 了解非脑神经核。 3.了解小脑的位置,外形及分叶,小脑功能。 4了解间脑的位置、外形、分部和第三脑室,学握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的 功能,掌握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理解下丘脑的核团及功能。 5.掌握大脑半球的沟、回及大脑半球的分叶,掌握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运动 区、视区、听区、语言中枢的位置、功能,基底核的名称、位置, 纹状体的组成。 内囊的概念及主要投射纤维的位置:理解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定义, 侧脑室的位置、形态。 6.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视觉 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部位,各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功能、高级 中枢部位,理解听觉、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及功能 7掌握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了解脑膜形成的大脑 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了解其它硬脑膜窦的 位置,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脉络丛。掌握脑室系统及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8.了解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行径、主要分支与分布,掌握基底动脉 环的组成。了解脑的静脉、脊髓动脉来源。 授课方 讲授+ 第三章:周围神经系统 (4学时) 7
7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二章:前庭蜗器 (2 学时) 教学内容: 2.1 外耳 2.2 中耳 2.3 内耳 教学要求: 1.掌握外中内耳的分部,鼓膜的形态、位置;了解鼓室的六个壁的位置,咽鼓 管的位置、形态、开口位置; 2.掌握骨迷路、膜迷路的分部,各部的基本形态,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六篇 神经系统 第一章:总论 (1 学时) 教学内容: 1.1 神经系统的区分 1.2 神经系统的组成 1.3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4 神经系统的一些常用术语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经系的区分,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突触的概念,掌握神经系统常 用术语,反射的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12 学时) 教学内容: 2.1 脊髓 2.2 脑 2.3 神经传导通路 2.4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教学要求: 1.掌握脊髓外形,理解马尾的概念。掌握脊髓的内部结构:灰、白质的配布, 前、后角的位置,功能,掌握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掌握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了解其他上、下行传导束。 2.掌握脑的位置和端、间、中、桥、延脑的境界。掌握脑干的组成、位置、外 形、第四脑室和脉络丛。掌握脑干内脑神经核的位置和功能,掌握锥体束、脊髓丘 脑束、内侧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的起止、交叉和功能。了解非脑神经核。 3.了解小脑的位置,外形及分叶,小脑功能。 4.了解间脑的位置、外形、分部和第三脑室,掌握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的 功能,掌握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理解下丘脑的核团及功能。 5.掌握大脑半球的沟、回及大脑半球的分叶,掌握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运动 区、视区、听区、语言中枢的位置、功能,基底核的名称、位置,纹状体的组成, 内囊的概念及主要投射纤维的位置;理解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定义, 侧脑室的位置、形态。 6.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视觉 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部位,各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功能、高级 中枢部位,理解听觉、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及功能。 7.掌握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了解脑膜形成的大脑 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了解其它硬脑膜窦的 位置,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脉络丛。掌握脑室系统及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8.了解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行径、主要分支与分布,掌握基底动脉 环的组成。了解脑的静脉、脊髓动脉来源。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三章:周围神经系统 (4 学时)
教学内容: 3.1脊神经3.2脑神经 教学要求: 1.了解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 2学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位置及组成,掌握膈神经、正中神经、尺神 经、 桡神经、腋神 肌皮神经 ,股神经坐骨神 胫神经的位置 起始部位 布:了解颈丛的皮支、臂丛的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肩胛上、下、背神经,髂腹下 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阴部神经、臀上、下神经的分布;了解胸神经分布的节 段性。 3堂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常,连接黄的部位、性质和分布情祝。了解娘神经 视神经、前庭蜗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功能与分布,掌握动眼神经 、滑车神绍 展神经、副神经和舌 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功能与分布,掌 叉神经的纤 维成分,半月节的位置,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分布区。掌握面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及分布。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四章:内脏神经系统 (1学时) 教学内容 4,1内脏运动神经4.2内脏感觉神经4.3内脏神经的中枢4.4牵涉性痛 教学要求: 1.掌握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2.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干的位置、组成、主要的椎前节。了解 白交通支的概念,颈、 胸、腰、盆部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和内脏大小神经的 系及分布概况」 3.草握刷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刷交感神经节的分布规律及节后纤维分布 概况。 4理醒家感神经与利家成神经的主要区别。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从 5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功能特点,理解牵涉痛的概念 授课方式: 讲授+实验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32学时实验。 四、老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实验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面 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20%。设两次实验标本考试,每次10分,共计20分。 (2)期末成绩80%。百分制试卷闭卷考试,得分乘以0.8后计入总成绩。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张雅芳.人体解剖学(第十版),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柏树令等.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河北新医大编写组.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撰写人:曲立文 审核人:陶然课程负责人:陶然
8 教学内容: 3.1 脊神经 3.2 脑神经 教学要求: 1.了解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 2.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位置及组成,掌握膈神经、正中神经、尺神 经、桡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的位置、起始部位、分 布;了解颈丛的皮支、臂丛的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肩胛上、下、背神经,髂腹下、 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阴部神经、臀上、下神经的分布;了解胸神经分布的节 段性。 3.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的部位、性质和分布情况。了解嗅神经、 视神经、前庭蜗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功能与分布,掌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展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功能与分布,掌握三叉神经的纤 维成分,半月节的位置,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分布区。掌握面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及分布。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第四章:内脏神经系统 (1 学时) 教学内容: 4.1 内脏运动神经 4.2 内脏感觉神经 4.3 内脏神经的中枢 4.4 牵涉性痛 教学要求: 1.掌握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2.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干的位置、组成、主要的椎前节。了解 灰、白交通支的概念,颈、胸、腰、盆部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和内脏大小神经的联 系及分布概况。 3.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副交感神经节的分布规律及节后纤维分布 概况。 4.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丛。 5.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功能特点,理解牵涉痛的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32 学时实验。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实验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 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20%。设两次实验标本考试,每次 10 分,共计 20 分。 (2)期末成绩 80%。百分制试卷闭卷考试,得分乘以 0.8 后计入总成绩。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张雅芳.人体解剖学(第十版),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柏树令等.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河北新医大编写组.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撰写人:曲立文 审核人:陶然 课程负责人:陶然
《人体解剖学B》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Human Anatomy B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64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1.0 适用专业:护理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实验项目数:5 必做项目数:5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 设计性项目数:0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形态学特点,理论教学的内容必须通过该实验教学给予消化 与吸收。建立形态学的立体观,牢记其形态、位置、结构,加深理解、记忆、应用与 创新。爱护标本、模型、鼓励与支持同学多看标本,通过观察标本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多媒体设备 尸体解剖台、 标本、模型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实验项目名际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实验每组 分配 类型 要求人数 运动系统 骨学各论、骨连结各论、肌学名 10 必做 验证 消化系、呼吸、泌尿、内分泌、 内脏学 生殖系统、腹膜、女性乳房、会 必做 验证 3 脉管系统 心脏、动脉、静脉、淋巴 7 必做 验证 2 4 感觉、内分泌感觉器官、内分泌 1 必做验证2 脊髓、脑干、小脑、间脑、大脱 神经系统 外形、中枢神经传导骆、大脑 部结构、 脑脊髓被膜 血管 必做 验证 2 脊液循环途径、周围神经系统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本实验课程不要求做实验报告 2.考核方式:本实验课程设两次实验标本考试,每次10分,共计20分,两次 得分相加,直接计入总成绩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张淑琴徐慧君.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与参考.吉林: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张雅芳等.人体解剖学.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撰写人:曲立文 审核人:陶然课程负责人:陶然
9 《人体解剖学 B》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Human Anatomy B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64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1.0 适用专业:护理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实验项目数:5 必做项目数:5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0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形态学特点,理论教学的内容必须通过该实验教学给予消化 与吸收。建立形态学的立体观,牢记其形态、位置、结构,加深理解、记忆、应用与 创新。爱护标本、模型、鼓励与支持同学多看标本,通过观察标本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多媒体设备、尸体解剖台、标本、模型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分配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运动系统 骨学各论、骨连结各论、肌学各 论 10 必做 验证 2 2 内脏学 消化系、呼吸、泌尿、内分泌、 生殖系统、腹膜、女性乳房、会 阴 4 必做 验证 2 3 脉管系统 心脏、动脉、静脉、淋巴 7 必做 验证 2 4 感觉、内分泌 感觉器官、内分泌 1 必做 验证 2 5 神经系统 脊髓、脑干、小脑、间脑、大脑 外形、中枢神经传导路、大脑内 部结构、脑脊髓被膜、血管、脑 脊液循环途径、周围神经系统 10 必做 验证 2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本实验课程不要求做实验报告。 2.考核方式:本实验课程设两次实验标本考试,每次 10 分,共计 20 分,两次 得分相加,直接计入总成绩。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张淑琴 徐慧君.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与参考.吉林: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张雅芳等.人体解剖学.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撰写人:曲立文 审核人: 陶然 课程负责人:陶然
《组织学与胚胎学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立名称,Histolog and Embryolog 学时:48 讲授学时:32 实验学时:16 学 2.5 修课程:人体解剖学 适用专业:护理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课程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 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及发生机理的科学。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 握人体主要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熟悉人体胚胎发生、发育的 过程和机理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0.5学时) 数影内容. 1.1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2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1.3组织学的学习方法1.4组织学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1.掌握组织学概念、基本组织分类及功能 2甲解细织学研穷内空及主要技术。 3.理解组织学学习方法。4.了解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上皮组织 (1.5学时) 教学内容: 2.1被覆上皮2.2腺上皮和腺2.3细胞表面特化的结构 教学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特点、分类及功能。 2.掌握被覆上皮分类、形态结构、分布及功能。 3.了解上皮组织特殊结构。4.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 结缔组织 (1.5学时) 教学内容: 3.1疏松结缔组织3.2致密结缔组织3.3脂肪组织3.4网状组织 教学要求: 堂据结缔组织特占及分举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细胞及纤维形态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结构和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意:血液 (1.5学时) 教学内容 4.1红细胞4.2白细胞4.3血小板4.4淋巴 10
10 《组织学与胚胎学 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32 实验学时:16 学分: 2.5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 适用专业:护理学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 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及发生机理的科学。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 握人体主要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熟悉人体胚胎发生、发育的 过程和机理,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0.5 学时) 教学内容: 1.1 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1.2 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1.3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1.4 组织学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1.掌握组织学概念、基本组织分类及功能。 2.理解组织学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 3.理解组织学学习方法。 4.了解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上皮组织 (1.5 学时) 教学内容: 2.1 被覆上皮 2.2 腺上皮和腺 2.3 细胞表面特化的结构 教学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特点、分类及功能。 2.掌握被覆上皮分类、形态结构、分布及功能。 3.了解上皮组织特殊结构。 4.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结缔组织 (1.5 学时) 教学内容: 3.1 疏松结缔组织 3.2 致密结缔组织 3.3 脂肪组织 3.4 网状组织 教学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特点及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细胞及纤维形态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结构和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章:血液 (1.5 学时) 教学内容: 4.1 红细胞 4.2 白细胞 4.3 血小板 4.4 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