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典习题 1.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 是() A.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抓住时间“1895″,抓住关键句“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说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 宽民间设厂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其结果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实践师夷 长技主张早从林则徐到洋务派时期早已推行,非甲午战后所特有,故A项错误;民族工 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当然无法抵制列强侵略, 故C项错误 【答案】D 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 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认为发展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 敌入侵,挽救民族危亡,B项错误。A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3.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年代 企业类型 资本总额 备注 军用工业 5000万余两白银 出现企业19家 1862年至1894年 民用企业 2964万银元 出现企业27家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 10 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典习题 1. 1895 年 7 月 19 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 是( ) A.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抓住时间“1895”,抓住关键句“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说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 宽民间设厂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其结果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故 D 项正确;实践师夷 长技主张早从林则徐到洋务派时期早已推行,非甲午战后所特有,故 A 项错误;民族工 业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当然无法抵制列强侵略, 故 C 项错误。 【答案】D 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 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认为发展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 敌入侵,挽救民族危亡,B 项错误。AC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 D 项。 【答案】D 3.读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年代 企业类型 资本总额 备注 1862 年至 1894 年 军用工业 5000 万余两白银 出现企业 19 家 民用企业 2964 万银元 出现企业 27 家
1899年至1911年 私人资本 9350万银元 新增厂矿企业410家 A.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 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从表中可看出,"1899年至l911年”相比“1862年至1894年”情况是私人资本 活跃,题目问原因是什么。结合时间分析,题目表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情况,然后考查原因,所以C项正确。而A项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B项是一 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D项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时间在1924年国民 党“一大 【答案】C 4.1894年至1913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下列企业创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苏经缫丝厂②轮船招商局 ③大生纱厂 继昌隆缫丝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民族资本主叉发展史。依据教材知识,轮船招商局为洋务运 动中的民用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厂,都兴办于19世纪 70年代,与题干时限不符,故②④错误,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1895年至1911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112家,占全国总数的25.1%,开 办资本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的28.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899 年至 1911 年 私人资本 9350 万银元 新增厂矿企业 410 家 A.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 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从表中可看出,“1899 年至 1911 年”相比“1862 年至 1894 年”情况是私人资本 活跃,题目问原因是什么。结合时间分析,题目表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情况,然后考查原因,所以 C 项正确。而 A 项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B 项是一 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D 项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时间在 1924 年国民 党“一大”。 【答案】C 4. 1894 年至 1913 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下列企业创办于这一时期的是 ( ) ①苏经缫丝厂 ②轮船招商局 ③大生纱厂 ④继昌隆缫丝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依据教材知识,轮船招商局为洋务运 动中的民用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厂,都兴办于 19 世纪 70 年代,与题干时限不符,故②④错误,选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 1895 年至 1911 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 112 家,占全国总数的 25.1%,开 办资本 2799.2 万元,占全国总额的 28.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其时间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成立时间为1912年初,A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时间为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1927年后,B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 年到1918年,C项错误。D项选项作为原因适用于资本主义每一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 性。 【答案】D 6.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 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 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后中国铁路的修筑情况。“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 变”得出①正确。列强在中国争相筑路,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资本输岀,②正 确。铁路的修筑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交通状况,便利了商品的运输 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 ④正确 【答案】D 7.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 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其时间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成立时间为 1912 年初,A 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时间为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1927 年后,B 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 年到 1918 年,C 项错误。D 项选项作为原因适用于资本主义每一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 性。 【答案】D 6.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 共建铁路 8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 46%,贷款修建铁路占 40%, 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 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后中国铁路的修筑情况。“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 变”得出①正确。列强在中国争相筑路,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资本输出,②正 确。铁路的修筑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交通状况,便利了商品的运输, 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 ④正确 【答案】D 7. 1895—1913 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 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 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时间“1895-1913年间”,是甲午战争后,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因而选C项。这一时期,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革命 派的起义,因而不能说社会环境安定,故A项不对。B项发生在一战期间,也不对。而 D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政策。 【答案】C 8.下列表格为19世纪末重要的商办企业情况,该表可用于说明() 时间 重要企业 1895年 商人楼景晖在浙江萧山县创办合义和丝厂 1896年 严信厚在宁波创办通久源纱厂 长芦盐运使杨宗濂等人在无锡创办业勤纱厂 1897年 四品京堂庞元济在杭州创办通益公纱厂 夏粹芳等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朱幼鸿在上海创办裕通纱厂 1898年 祝大樁在上海创办源昌碾米厂 ①清末新政的政策得当 ②投资者的复杂身份 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④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1)(2(34 【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从时间来看,题干时间应是在清末新政之前,故①说法错误 排除ACD项,B项正确 【答案】B 9.1907年《女子世界》第6期刊载了《女子蚕业学校校歌》:“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 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 竞争。”歌词中反映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有() ①重视女子教育②提倡实业救国③培育民主精神④弘扬民族文化 B.②③④ C.①③④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时间“1895—1913 年间”,是甲午战争后,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因而选 C 项。这一时期,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革命 派的起义,因而不能说社会环境安定,故 A 项不对。B 项发生在一战期间,也不对。而 D 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政策。 【答案】C 8.下列表格为 19 世纪末重要的商办企业情况,该表可用于说明( ) 时间 重要企业 1895 年 商人楼景晖在浙江萧山县创办合义和丝厂 1896 年 严信厚在宁波创办通久源纱厂 1897 年 长芦盐运使杨宗濂等人在无锡创办业勤纱厂 四品京堂庞元济在杭州创办通益公纱厂 夏粹芳等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1898 年 朱幼鸿在上海创办裕通纱厂 祝大椿在上海创办源昌碾米厂 ①清末新政的政策得当 ②投资者的复杂身份 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④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从时间来看,题干时间应是在清末新政之前,故①说法错误, 排除 ACD 项,B 项正确。 【答案】B 9. 1907 年《女子世界》第 6 期刊载了《女子蚕业学校校歌》:“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 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 竞争。”歌词中反映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有( ) ①重视女子教育 ②提倡实业救国 ③培育民主精神 ④弘扬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材料中没有民主精神的内容,所以③不正确,排除③的选项,只有A项与D项 了,而“育蚕始祖溯源西陵″,说的是我们中国是蚕业的起源国,所以④正确,正确选项 为D项 【答案】D 10.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 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 C.台湾人民“呜啰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 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 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B项 符合史实;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故C项符合史实;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公车上 书”,主张拒签《马关条约》,变法自强,故B项符合史实;甲午战争结束于1895年 而孙中山于1894年成立“兴中会”,故A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11.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 主要原因是() 1892-1894年1895-1903年 设厂数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设厂数 官办和官商合办 资本(千元) 16196 19469 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材料中没有民主精神的内容,所以③不正确,排除③的选项,只有 A 项与 D 项 了,而“育蚕始祖溯源西陵”,说的是我们中国是蚕业的起源国,所以④正确,正确选项 为 D 项。 【答案】D 10.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 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 C.台湾人民“呜啰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 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考点】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 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 B 项 符合史实;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故 C 项符合史实;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公车上 书”,主张拒签《马关条约》,变法自强,故 B 项符合史实;甲午战争结束于 1895 年, 而孙中山于 1894 年成立“兴中会”,故 A 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11.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 主要原因是( ) 1892—1894 年 1895—1903 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19469 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