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9必修二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9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选择题 1.(2019广东揭阳模考)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 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 的最强音。这反映出(D)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解析]根据“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说 明“救国”成为社会的最强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 及对政府的期盼,排除A项;材料反映“实业救国”的呼声,无法体现民众对发展民族工 的信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不断恶化,从“非实业不足以立 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看出,国内环境对发展近代实业是有利的,故C 项错误。 2.(2019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联考)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 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 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D)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 略,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世纪末,故C项错误; 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統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
练案[29]必修二 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29 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9·广东揭阳模考)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 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 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D )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解析] 根据“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说 明“救国”成为社会的最强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故 D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 及对政府的期盼,排除 A 项;材料反映“实业救国”的呼声,无法体现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 的信心,排除 B 项;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不断恶化,从“非实业不足以立 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看出,国内环境对发展近代实业是有利的,故 C 项错误。 2.(2019·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联考)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 势力视为异端,1881 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 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D )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 A 项错误;19 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 略,故 B 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60、70 年代,不是 19 世纪末,故 C 项错误; 19 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 D 项正确
故选D项。 3.(2018安康)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的五年内,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 额,由占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 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 A.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动B.民间设厂受到政策支持 C.洋务运动的破产带来契机D.列强对中国投资的剧增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76%下降到30%, 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以及时间信息“从1895年到 1900年”可知,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衫 步发展,从而出现上述现象。故答案为B项。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与材料中的时 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2018·湖北仿真模拟)1872年湖北织布局开工生产。1894~1898年,续设纺纱、缫丝、 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亦称“纱麻丝布四局”,1902年租给粤商应昌 公司经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B.洋务企业开始近代化转型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政治改良运动较为顺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纱麻丝布四局”属于官营企业,而官营企业转租给民营企业 说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控制有所减弱,故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A项正确。洋务企业引用 西方生产技术,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排除C项戊戌变化是政治改良运动,发生于19 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19·湖南湘东六校联考)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 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 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B) A.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B.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C.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故选 D 项。 3.(2018·安康)据统计,从 1895 年到 1900 年的五年内,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 额,由占 77.6%下降到 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 22.49 上升到 70%, 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动 B.民间设厂受到政策支持 C.洋务运动的破产带来契机 D.列强对中国投资的剧增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 77.6%下降到 30%, 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 22.49 上升到 70%”以及时间信息“从 1895 年到 1900 年”可知,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 步发展,从而出现上述现象。故答案为 B 项。清末“新政”从 1901 年开始,与材料中的时 间不符,排除 A 项;C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2018·湖北仿真模拟)1872 年湖北织布局开工生产。1894~1898 年,续设纺纱、缫丝、 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亦称“纱麻丝布四局”,1902 年租给粤商应昌 公司经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B.洋务企业开始近代化转型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政治改良运动较为顺利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纱麻丝布四局”属于官营企业,而官营企业转租给民营企业, 说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控制有所减弱,故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A 项正确。洋务企业引用 西方生产技术,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排除 C 项。戊戌变化是政治改良运动,发生于 19 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5.(2019·湖南湘东六校联考)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 用手拉织机。1925 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 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B ) A.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B.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C.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解析]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由此体现“交叉应用”,故B项正确。AC项错 电机使用只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不一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D选项与材料无关 6.(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 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 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 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表明了(B) 清末新政促进产业兴旺 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 C.日美加紧向华输出资本 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范围为“1914年8月至1920年”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情况,故选B项;1914年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故排除A。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C项。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于材料时间不吻合,是无 关项,故排除D项 7.(2018四川资阳一模)1937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421.6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 总数的1.17%,到1942年,全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209499万元,为全国工业资本的10.8% 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B) A.民族工业的内迁 B.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C.国际交通线打通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解析]根据题意,从1937年到1942年云南的工业资本急剧增加,民族工业的内迁的 决定是政府结合当时的局势做出的,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 析,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云南工业的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主要作用 是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兴起实 救国思潮,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 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地1933年全部完成。此做法(C) 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
[解析] 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由此体现“交叉应用”,故 B 项正确。A、C 项错, 电机使用只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不一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D 选项与材料无关。 6.(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 司,共计 146 个,资本总额 41148205 元;而自 1914 年 8 月至 1920 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 272 个,资本额为 117434500 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 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表明了( B ) A.清末新政促进产业兴旺 B.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 C.日美加紧向华输出资本 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解析] 材料提供的时间范围为“1914年8月至1920年”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情况,故选 B 项;1914 年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故排除 A。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 C 项。国民政府成立于 1927 年,于材料时间不吻合,是无 关项,故排除 D 项。 7.(2018·四川资阳一模)1937 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 421.6 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 总数的 1.17%,到 1942 年,全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 20949.9 万元,为全国工业资本的 10.8%。 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B ) A.民族工业的内迁 B.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C.国际交通线打通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解析] 根据题意,从 1937 年到 1942 年云南的工业资本急剧增加,民族工业的内迁的 决定是政府结合当时的局势做出的,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故 A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 析,故 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云南工业的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主要作用 是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就已经兴起实业 救国思潮,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8.(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929 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 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地 1933 年全部完成。此做法( C ) 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
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 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囯民政府采用西方的度量衡法,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措施,顺应 列强经济侵略不是其主要影响,故Δ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实行与世界相同的度量衡, 与关税自主无关,故B项错误;国内度量衡有一致的标准,并与世界接轨,为商品交换和经 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 9.(2018广东深圳一模)对下图信息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C) 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 中国机械进口主要国别(1937-1942年 A.英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 B.美国借助中日战争向中国输出枪械 C.日本逐步加大对华经济扩张 D.德日两国在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解析]1937~1942年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从图中曲线来看,英国出口中国的机械 并不是持续减少,不能反映英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故A项错误;此时的美国还处于中 立状态,不会借助中日战争向中国输出枪械,故B项错误;日本向中国出口机械数量最大反 映了日本借助侵华战争逐步加大对华经济扩张,故C项正确;德日两国同属于法西斯轴心国 而且德国侵略的重心在欧洲,故D项错误 10.(2019·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联考)从1937年8月到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 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 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C)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 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采用西方的度量衡法,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措施,顺应 列强经济侵略不是其主要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实行与世界相同的度量衡, 与关税自主无关,故 B 项错误;国内度量衡有一致的标准,并与世界接轨,为商品交换和经 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故 C 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 193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D 项错误。 9.(2018·广东深圳一模)对下图信息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 C ) A.英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 B.美国借助中日战争向中国输出枪械 C.日本逐步加大对华经济扩张 D.德日两国在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解析] 1937~1942 年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从图中曲线来看,英国出口中国的机械 并不是持续减少,不能反映英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故 A 项错误;此时的美国还处于中 立状态,不会借助中日战争向中国输出枪械,故 B 项错误;日本向中国出口机械数量最大反 映了日本借助侵华战争逐步加大对华经济扩张,故 C 项正确;德日两国同属于法西斯轴心国, 而且德国侵略的重心在欧洲,故 D 项错误。 10.(2019·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联考)从 1937 年 8 月到 11 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 148 家、机器设备 12400 多吨、工人 2100 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 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C )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 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 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C项。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 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 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 1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下表为1936~1941年大后方新增工厂及资本统计(资本单位 万元)这反映了(C) 厂数资本额每厂平均资本 1936年以前300117950 39.32 1937 6322388 35.5 1938 209117750 1939 41928566.9 68.39 1940 571 37897.3 66.37 1941 866 70997.9 8l98 A.国民政府借战争之机,侵夺民族企业 B.私营企业利用战争之机,大发国难财 C.大后方工业发展,为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业经济获得到快速发展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抗战期间的经济,通过材料信息可以推断抗日开始之后大 后方新增工厂增加且平均资本增加由此推断抗日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西迁所以导致上述现象, 为此答案选择¢选项。选项A中并没有对于官僚资本的描述,故不准确;选项B中,企业 的性质并无定论同时也并未反映企业的盈利,故排除;D选项,并未指出企业是国统区还是 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 12.(2019·山东德州期末)193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 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 技术。该计划(B) 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C.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 年 8 月到 11 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 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 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 C 项。A 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 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 迁,不是倒闭,排除 D 项。 1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下表为 1936~1941 年大后方新增工厂及资本统计(资本单位: 万元)这反映了 ( C ) 年份 厂数 资本额 每厂平均资本 1936 年以前 300 11795.0 39.32 1937 63 2238.8 35.54 1938 209 11775.0 56.36 1939 419 28566.9 68.39 1940 571 37897.3 66.37 1941 866 70997.9 81.98 A.国民政府借战争之机,侵夺民族企业 B.私营企业利用战争之机,大发国难财 C.大后方工业发展,为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业经济获得到快速发展 [解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抗战期间的经济,通过材料信息可以推断抗日开始之后大 后方新增工厂增加且平均资本增加,由此推断抗日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西迁所以导致上述现象, 为此答案选择 C 选项。选项 A 中并没有对于官僚资本的描述,故不准确;选项 B 中,企业 的性质并无定论同时也并未反映企业的盈利,故排除;D 选项,并未指出企业是国统区还是 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 12.(2019·山东德州期末)1936 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 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 技术。该计划( B )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C.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