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八 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 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 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 了一层阴影。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 空前髙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 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卡逊(R. Carson) 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该书描绘了一副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 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 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与此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起, 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 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 大的进展。 题中之意12 环境保护——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将经济发展视为一向永远持续的目标,不断 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各国的企业和政府都将工业生产总值和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并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 竞争。因此,到20世纪20年代,为防止大气污染而成立的英国牛顿 委员会仍在一份报告节中指出:“烟尘,是繁荣的象征。”,无视环境恶 化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政策和研发,不过只是和平 经济繁荣时期的“有限活动”,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或者战争,它们就会
- 6 - 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仅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八 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 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 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 了一层阴影。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 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 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 1962 年女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 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该书描绘了一副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 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 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与此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 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 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 大的进展。 题中之意 1.2 环境保护——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将经济发展视为一向永远持续的目标,不断 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各国的企业和政府都将工业生产总值和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并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 竞争。因此,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为防止大气污染而成立的英国牛顿 委员会仍在一份报告书中指出:“烟尘,是繁荣的象征。”,无视环境恶 化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政策和研发,不过只是和平 经济繁荣时期的“有限活动”,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或者战争,它们就会 首当其冲,遭到搁置的命运。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在这 一高速成长时期中,资本虽然迅速积累,但却没有人考虑过防止环境 恶化。在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和消费的日常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 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 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 认识存在两大失误。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仅仅 把外部性当作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 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 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指 标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 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 域 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 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 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 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 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经济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 沿着两个方向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 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
- 7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 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 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 认识存在两大失误。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仅仅 把外部性当作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 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 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 GNP 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指 标的作用,而忽略了 GNP 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 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 域。 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 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 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 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 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经济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 沿着两个方向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 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