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授课日期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 教学 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目标|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重点c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 学具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桃花源记》陶渊明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 qian mo) 诣(yi) 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预/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 板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要 设|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求 计|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作者 学生介绍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 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 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 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 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 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 书课题、作者)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 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 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 翻译课文。 板 书 设 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第 1 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 2 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 3 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 4 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 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作者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 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 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 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 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 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 书课题、作者) 学生介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 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 要( ) 俨然( ) 邑人( ) 阡陌( ) 骥( ) 怡然( )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 1 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 2 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 3 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 4 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 1 段。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 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 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 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 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 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 2 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2)讨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教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 3、4 段。 教 后 记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授课日期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 教学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难点 教具 学具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预3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 板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习要求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设|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计|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自读课文(散读) 试背课文 三结合课后练习,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 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一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 二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 课文。 板 书 设 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第 1 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 2 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 3 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 4 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 自读课文(散读) 二 试背课文 三 结合课后练习,导读第 3 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 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