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题(附答案) 2003年11月6日 命题人:庄焕方 审稿人:潘克勤陆文跃姚芙梅曹介良 、积累运用(共24分) (一)、积累(共12分) l、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2分)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是机器。机器制造了一系列fe①夷所思的速度。木 牛流马换成了十轮大卡车。hong②雁传书换成了电报或者传真。一列火车 哐当当地驶过,强壮的jn③马变得如此渺小。尤其令人骇异的是,人类 不仅计算出逃离地球引力的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而且制造出宇宙飞船 ao④游天空,把那一颗缓缓转动的地球远远抛在后头 ② 2、默写。(共8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感时花溅泪, (3)商女不知亡国恨 (4)海内存知己 铁马冰河入梦来。(6 化作春泥更护花 (7)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 ,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3、写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文。(2分) (二)、运用(共12分) 4、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 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 地方加以修改。(4分) (1)换用号;口(2)增补号:1[了(3)删除号:□ (4)复原号:△△△(5)调位号 6)留空号 当今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人也有信心去自己实现远大的理想,但他们最 终却平平凡凡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到老时才感到少时竖立的志向和信心没有 实践,这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在下面横线上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2分)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常州市 2003—200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题(附答案) 2003 年 11 月 6 日 命题人:庄焕方 审稿人:潘克勤 陆文跃 姚芙梅 曹介良 一、积累运用(共 24 分) (一)、积累(共 12 分) 1、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2 分)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是机器。机器制造了一系列 fěi① 夷所思的速度。木 牛流马换成了十轮大卡车。hóng② 雁传书换成了电报或者传真。一列火车 哐当当地驶过,强壮的 jùn ③ 马变得如此渺小。尤其令人骇异的是,人类 不仅计算出逃离地球引力的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而且制造出宇宙飞船 áo④ 游天空,把那一颗缓缓转动的地球远远抛在后头。 ① ② ③ ④ 2、默写。(共 8 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感时花溅泪, 。 (3)商女不知亡国恨, 。(4)海内存知己, 。 (5) ,铁马冰河入梦来。(6) ,化作春泥更护花。 (7)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 的, , ,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3、写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文。(2 分) (二)、运用(共 12 分) 4、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 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 地方加以修改。(4 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 (5)调位号: (6)留空号: 当今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人也有信心去自己实现远大的理想,但他们最 终却平平凡凡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到老时才感到少时竖立的志向和信心没有 实践,这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在下面横线上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2 分)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6、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比较差,近年长城遭受的破坏十分严重。学了“长城” 这一专题,请你设计一个保护长城的活动。要求:(1)为这一活动设计一个名 称;(2)写出活动方案。(6分) (1)活动名称 (2)活动方案 、阅读理解(共46分) (一)、阅读经删节后的《背影》,完成711题。(16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 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沮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 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 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 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 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 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 房好好照应我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 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 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 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 6、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比较差,近年长城遭受的破坏十分严重。学了“长城” 这一专题,请你设计一个保护长城的活动。要求:(1)为这一活动设计一个名 称;(2)写出活动方案。(6 分) (1)活动名称: (2)活动方案: 二、阅读理解 (共 46 分) (一)、阅读经删节后的《背影》,完成 7~11 题。(16 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 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 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 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 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 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 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 房好好照应我。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 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 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 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 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 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 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 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 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 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 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 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 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7、请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朱自清。(3分) 8、本文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但十分感人,用浪线在文中划出你最受感动的 处,并将理由简要地写在下面。(3分) 9、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① 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3分) 第二次流泪,是 10、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 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 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 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 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l1、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
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 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 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 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 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 。 。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 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 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 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 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 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7、请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朱自清。(3 分) 8、本文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但十分感人,用浪线在文中划出你最受感动的一 处,并将理由简要地写在下面。(3 分) 9、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① 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3 分) 第二次流泪,是 。 10、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 分) 9 月 12 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 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 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 月 14 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 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 ,《背影》所传 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11、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
写一个恰当的句子。(3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 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 化作 (二)、阅读《木笛》完成1215题。(18分)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一一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 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 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 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 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 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 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 远扬的丹麦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 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一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 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 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写一个恰当的句子。(3 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 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 化作 。 (二)、阅读《木笛》,完成 12~15 题。(18 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 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 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 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 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 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 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 远扬的丹麦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 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 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 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 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 12 月 13 日。” 大师问:“12 月 13 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 ,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 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 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 头城之别。 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冋坐落在鸡鸣寺下的 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 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 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 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班驳陆离,像是 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 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 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 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 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 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2001年12月选自《新华日报 12、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3分) 13、文中主人公出场时写到了“梅”,又几次写了入夜的“雪”,请在阅读全文 的基础上就写“梅”或写“雪”的作用作简要的分析。(4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这个句子在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 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 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 头城之别。 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 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 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 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 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班驳陆离,像是 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 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 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 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 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 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 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2001 年 12 月选自《新华日报》 12、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3 分) 13、文中主人公出场时写到了“梅”,又几次写了入夜的“雪”,请在阅读全文 的基础上就写“梅”或写“雪”的作用作简要的分析。(4 分) 14、联系上下文,说说“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这个句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