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测试题 基础题 1·按原文填空。(10分) (1)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2)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3)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 (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5)我闻琵琶己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7)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8)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9)寻寻觅觅, (10)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此第一境也。“ 。”此第二境也。 ”此第三境也。(3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 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B、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王维被人称为初唐四杰。 C、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 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了很多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 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宋代女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土,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写闺怨、离愁词风侧重于清新明丽;南渡后抒浓愁、哀情,词 风哀婉凄凉。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测试题 一· 基础题 1·按原文填空。(10 分) (1)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 (2) ,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 (3)别有幽愁暗恨生, 。 ,铁骑突出刀枪鸣。 (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7)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 (8)庄生晓梦迷蝴蝶, 。 ,蓝田日暖玉生烟。 (9)寻寻觅觅, , 。 (10)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此第一境也。“ 。”此第二境也。 “ 。”此第三境也。(3 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 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B、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王维被人称为初唐四杰。 C、柳永,(?-约 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 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了很多慢词,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 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D、李清照(1084-约 1151),宋代女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写闺怨、离愁词风侧重于清新明丽;南渡后抒浓愁、哀情,词 风哀婉凄凉。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 .......’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啊!
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99年高考全国卷](6分)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3分)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理解与鉴赏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解释划线词语(2分) 初歇 那堪 8·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4分) 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岀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 中的哪句诗来概括?(5分) 10·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 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 写法的作用与效果。(4分)
读下面的诗,完成 5—6 题。[99 年高考全国卷] (6 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6.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3 分)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理解与鉴赏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解释划线词语(2 分) 初歇 绪 那堪 纵 8·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4 分) 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 中的哪句诗来概括?(5 分) 10·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 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 写法的作用与效果。(4 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2题。(8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不尽”有些多余,请你结合诗歌的意境, 谈谈你的看法。(4分) 1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20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 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 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烟霏云敛 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 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 悲伤:伤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 ②故其为声也
(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1-12 题。(8 分)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不尽”有些多余,请你结合诗歌的意境, 谈谈你的看法。(4 分) 1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8 题。(20 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 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 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烟霏.云敛 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 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 悲伤..:伤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 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 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15.请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2分) ① 16.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1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请选择其一进行描绘。(3分) 18.作者为何要极力渲染秋的萧条呢?(3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8分) 秋思(张籍) 秋夜曲(张仲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丁丁漏①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漏:计时用的漏壶。 19·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诗写了生活中的哪个“寻 常”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 20·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C.①其.色惨淡 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 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15.请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2 分) ○1 ○2 16.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1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请选择其一进行描绘。(3 分) 18.作者为何要极力渲染秋的萧条呢?(3 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8 分) 秋 思(张籍) 秋夜曲(张仲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丁丁漏①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漏:计时用的漏壸。 19·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诗写了生活中的哪个“寻 常”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 分) 20·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6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2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4分) 2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6分) 4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 朦胧,就像久欠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2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毎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 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岀的诗人们,几乎毎-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 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 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 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 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干秋无匹。然而,带着镣拷 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 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晩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岀的打破了韵律 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岀律诗相映成辉。 3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 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 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e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 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
2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4 分) 2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4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6 题。(16 分) ○1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 朦胧,就像久欠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2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 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 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 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 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 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拷, 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 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 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3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 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 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4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 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