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这一革命,导致科学的发展,特别是 十八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物理 化学等方面,许多现象及定律被发现和确立。 如玻意耳马略特( Boyle-Mariotte)定律, 定比定律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物质分子结构 理论,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由原子组 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Maxwell, Causing, Boltzman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物质分子结 构理论又发展了一步,创立了物质分子运动理 论 至此,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已经确定,那 么原子又由什么组成的呢?
正因为这一革命,导致科学的发展,特别是 十八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物理、 化学等方面,许多现象及定律被发现和确立。 如玻意耳⎯马略特(Boyle-Mariotte)定律, 定比定律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物质分子结构 理论,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由原子组 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Maxwell, Clausins, Boltzman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物质分子结 构理论又发展了一步,创立了物质分子运动理 论。 至此,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已经确定,那 么原子又由什么组成的呢?
1897年前后,科学家们逐渐确立了电子的各种基 本特性,并确认了电子是各种化学元素的共同组成部分, 即原子中包含有电子。既然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荷), 那么原子内必有带正电荷的物质存在。为探索原子中存 在什么样的正电荷载体,在二十世纪初科学界的学术思 想特别活跃。当时出现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汤姆逊在 1903年提出的,他假设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 原子球体内,而电子则一粒粒地分布在球体内不同位置 上;另一种假设是所谓原子的行星模型,即原子中心是 个尺度很小的原子核,它带正电,电子绕它运动,类 似于太阳系。这个假说是卢瑟福(E. Rutherford)在 1912年根据他的学生盖格( Geiger)和马士顿 Marsden) 用-射线照射金箔时的实验数据提出的
1897年前后,科学家们逐渐确立了电子的各种基 本特性,并确认了电子是各种化学元素的共同组成部分, 即原子中包含有电子。既然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荷), 那么原子内必有带正电荷的物质存在。为探索原子中存 在什么样的正电荷载体,在二十世纪初科学界的学术思 想特别活跃。当时出现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汤姆逊在 1903年提出的,他假设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 原子球体内,而电子则一粒粒地分布在球体内不同位置 上;另一种假设是所谓原子的行星模型,即原子中心是 一个尺度很小的原子核,它带正电,电子绕它运动,类 似于太阳系。这个假说是卢瑟福(E. Rutherford)在 1912 年根据他的学生盖格(Geiger)和马士顿(Marsdern) 用-射线照射金箔时的实验数据提出的
准直光阑孔 金箔 计数器 -射线源 图三、αx-射线散射实验示意图 q1q2、2 0(0)=(2sn(2 40
-射线源 准直光阑孔 金 箔 计数器 图三、-射线散射实验示意图 ) 2 Sin ( 1 ) mv q q ( ) ( 4 2 2 1 2 =
1919年卢瑟福用a-射线照射氮时发现了质子 0+N→>8O+1H1-1.13MeV 1932年查德威克( Hardwick)发现了中子 0+AB.→kC2+an+5.5MeV 1932年 Cockroft和 Walton建成了700kv的倍加 器,把质子加速到700keV,实现了第一个人工射线 所致的核反应这一结果使科学家希望得到更高能量 的粒子这促使加速器的发展 p+3L→>2,Ha+1725MeV
N O H 1.13MeV 1 1 1 7 8 1 4 +7 → + − B C n 5.5MeV 1 0 1 2 6 9 +4 e → + + 1919年 卢瑟福用-射线照射氮时发现了质子 1932年 查德威克(Chardwick)发现了中子 p L 2 H 17.25MeV 4 2 e 7 +3 → + 1932年Cockroft和Walton建成了700kV的倍加 器,把质子加速到700keV,实现了第一个人工射线 所致的核反应,这一结果使科学家希望得到更高能量 的粒子这促使加速器的发展:
创三、加速器的基本原理简介 高压申极 离子源(申子 枪 加速管 高压发生器 绝缘支柱 均压坯 e 真空泵 图三、高压型加速器示意图 图四、感应加速器
三、加速器的基本原理简介 图三、高压型加速器示意图 e 图四、感应加速器 工作原理示意图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