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3、释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 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探究此诗脉络: 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 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注音每个1行,每行5遍。解词1遍。 六、板书设计 理想 脉络: 总--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二课时
26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 释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 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 l 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 2 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 3 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 4 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 5 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 6 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 益。 第 7 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 8 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 9 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 10 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 11 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 12 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探究此诗脉络: 第 l 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 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 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 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 12 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 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注音每个 1 行,每行 5 遍。解词 1 遍。 六、板书设计 理 想 脉络: 总----第 l 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 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 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 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 12 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二课时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语言运用 1、朗读品味。 2、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 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 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 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 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 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 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 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 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 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 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 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 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修辞训练方法,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 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4、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 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 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 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 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1、完成目标册。 2、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六、板书设计
27 一、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二、语言运用 1、 朗读品味。 2、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 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 1 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 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 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 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 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 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 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 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 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 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 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 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修辞训练方法,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 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4、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质疑和交流: 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 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 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 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 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 1、完成目标册。 2、写 300 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六、板书设计
赏析语言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打比方-形象生动 七、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 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2、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 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 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 含义。 3、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 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 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 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 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行道树 张晓 风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 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 浓荫的行道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 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
28 赏析语言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打比方-----形象生动。 七、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 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2、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 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 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 含义。 3、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 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 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 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 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行 道 树 张晓 风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 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 浓荫的行道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 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
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 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 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 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 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 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 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 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一摘自《张晓风散文 论》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 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 对比;(2)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 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 清晨。 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 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 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 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 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 圣的事业。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晩莤熬”“忧愁”“堕 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 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 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 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 的襟怀,美的精神 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 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
29 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 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 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 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 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 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 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 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 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 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1)第 2 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 对比;(2)第 3 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 4 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 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 5 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 清晨。 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 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 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 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 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 圣的事业。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 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 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 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 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 的襟怀,美的精神。 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 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
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 沉的幸福。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 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同学回答明确: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 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 “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乂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 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 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 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 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 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 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 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 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 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 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 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 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 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 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 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 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 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 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 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 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
30 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 沉的幸福。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 1 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 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同学回答明确: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 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 “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 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 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 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 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 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 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 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 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 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 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 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 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 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 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 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 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 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 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 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 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 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