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泽中总2004-2005总年度上总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 上,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慰藉(jie)坍圮(pi)召(zhao)唤绵亘(gen) B.绮(q1)丽炫(xuan)耀窠(ke)臼 百舸(g) C.发酵(jido)枯槁(g6o)恪(ke)守 遒(qi)劲 D.绽(zhan)开叫嚣(xio)隽(jun)永 河畔(pa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A.提练 焦燥 穷形尽像 毛骨悚然 B.廖落 菲薄 陨身不恤 黯然失色 C.桀骜 踌躇 创业维艰 梦寐以求 D.淘冶 发愤 永葆青春 残羹冷灸 3.填入下列各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 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 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②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 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③不事 ,却画面宛然:不求节律韵调,则自有一番动人的情韵扣人心弦 A.闪现寂静渲染 B.幻现寂静夸张 C.幻现寂寞渲染 D.闪现寂寞夸张 4.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种“摇头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且一摇就是数十分 钟乃至数小时 B.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训出了同学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惟命是从的好习惯,受到 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C.被困会稽山后,勾践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让人民休养生息,也使得国力日益强 D.对产品的设计,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算是抛砖引玉 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当我同天真的孩子们一起重看这部影片,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时,也不禁想起了 自己的童年。 B.在交际活动中,说写者所表达的意义和听读者所理解的意义应当是大体一致的 但又不可能完全一致。 C.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尚处在蒙昧和未开化的阶段,所以他们在编织美丽的神话时, 并没有想到这是进行艺术创作 D.俄罗斯军旅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博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央领导同志也给
盛泽中学 2004- 200 5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 上,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5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慰藉.(jiè) 坍圮.(pǐ ) 召.(zhā o)唤 绵亘.(gèn) B.绮.(qǐ )丽 炫.(xuàn)耀 窠.(kē )臼 百舸.(gě ) C.发酵.(jiào) 枯槁.(gǎ o) 恪.(kè)守 遒.(qiú)劲 D.绽.(zhàn)开 叫嚣.(xiā o) 隽.(juàn)永 河畔.(pà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A.提练 焦燥 穷形尽像 毛骨悚然 B.廖落 菲薄 陨身不恤 黯然失色 C.桀骜 踌躇 创业维艰 梦寐以求 D.淘冶 发愤 永葆青春 残羹冷灸 3.填入下列各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________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 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②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________,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③不事________,却画面宛然;不求节律韵调,则自有一番动人的情韵扣人心弦。 A.闪现 寂静 渲染 B.幻现 寂静 夸张 C.幻现 寂寞 渲染 D.闪现 寂寞 夸张 4.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这种“摇头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且一摇就是数十分 钟乃至数小时。 B. 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训出了同学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惟命是从的好习惯,受到 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C. 被困会稽山后,勾践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让人民休养生息,也使得国力日益强 大。 D. 对产品的设计,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算是抛砖引玉 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当我同天真的孩子们一起重看这部影片,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时,也不禁想起了 自己的童年。 B.在交际活动中,说写者所表达的意义和听读者所理解的意义应当是大体一致的, 但又不可能完全一致。 C.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尚处在蒙昧和未开化的阶段,所以他们在编织美丽的神话时, 并没有想到这是进行艺术创作。 D.俄罗斯军旅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博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央领导同志也给
予了高度评价。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后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 已躲闪不及;有们像夭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A.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 B.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从高山的缺口 伸出几道光束,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C.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 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 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二、(12分,每题3分)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一一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句诗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 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句诗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 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句诗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更有缠绵的情志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着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予了高度评价。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后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 已躲闪不及;有们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A.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 B.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从高山的缺口 伸出几道光束,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C.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 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D.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 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二、(12 分,每题 3 分) 7.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句诗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 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句诗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 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句诗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更有缠绵的情志。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 句 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着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A.“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 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诗中的“你”代表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C.“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 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失去理智。 D.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老马 减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9.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 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作家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浓重地烙上了作者深深的感情 10.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只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 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命中挣扎、企盼, 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旧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有人认为 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 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三、(15分,每题3分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A.“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 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诗中的“你”代表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C.“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 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失去理智。 D. 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9.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 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作家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浓重地烙上了作者深深的感情。 10.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只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 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命中挣扎、企盼, 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旧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有人认为 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 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三、(15 分,每题 3 分)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12.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3.下列加点的字与“晋军函陵”的“军”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洞其中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D.日食饮得无衰乎 14.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是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5.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第卷(共105分) 四、(16分) 16.翻译上文加横线的语句(6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 17.默写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5题)(5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2.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3.下列加点的字与“晋军函陵”的“军”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洞.其中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D.日.食饮得无衰乎 14.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是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5.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第Ⅱ卷( 共 105 分) 四、(16 分) 16.翻译上文加横线的语句(6 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默写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 5 题)(5 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4)一年一度秋风劲; (5)我打江南走过, (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品格与节操? 答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生命的一抹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 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 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岀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朵 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 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 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 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喑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 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 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 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 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 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 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 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干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 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 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 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
(4)一年一度秋风劲;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打江南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品格与节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一 21 题。 生命的一抹 郭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 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 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 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 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 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 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 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 滚的长流… … 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 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 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 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 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 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 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 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 30 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 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