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歌曲看修辞 有时读方文山的歌词是一种享受。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几乎可以被称为一种“音 乐文学”,方文山就凭借其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 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方文山究竞是如何创作出这么多动人的“中国风”歌词的呢?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善于运用修辞方法,今天我们就试着通过分析方文山和其他词作者的优秀作 品,来学习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爷爷泡的荼》中“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之“本体”、“比喻词”、“喻体”分别是“陆 羽泡的茶”、“像”、“泼墨山水画”。陆羽为中国的荼神,他探访各处,深入研究茶艺各个层面,从茶 的起源、选择、冲泡到茶具的应用等等,将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由如此大家所泡出来的茶,宛若中 国泼墨山水画,颜色虽单一,却拥有细致的风味与丰富的层次。 “本体”即所要记叙、说明的主体;“喻体”是与喻体具有共同类似特点的另一事物,用来说明、 形容本体;明喻有“比喻词”例如“像”之类的连接语词。 注意:构成比喻的条件1、本体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分类明喻有比喻词像、似、仿佛 暗喻比喻词换成是、变成,或没有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出现喻体 2.“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可以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法)、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种 事物来写。(拟物法) 在歌词《东风破》中使用了很多“比拟”的手法,例如:“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 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思念”、“离愁”、等抽象名词,被 转化成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加重了它们所代表的意境重量。想想,一盏离愁之灯在深夜孤单伫 立在窗口,除了孤单,还有苍凉为伴 与比喻的区别1、《错误》莲花——高洁,美丽,开落,女子容颜老去,莲花如此娇嫩美丽,随着季 节的逝去逐渐枯萎,当年如此娇媚的女子啊,在等待中消磨了红颜,凋残了颜色。 3、借代 《红颜》是借代修辞的一种用语,主要有二种转借涵义,一是指青春、年少:另一个则专指女性、美 女红为胭脂之色,颜为面庞。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不说“害羞”,说脸红了”;不说“害怕”,说"腿发抖了”;不说“儿童时代”,说“穿开裆裤的时候”;不说 写作”,说爬格子”;不说“死亡",说“心脏停止了跳动”;不说“取得博士学位”,说“至于头上戴了博士 帽、身上穿了博士服”;数词。儿童(六一儿童节)。5471部队-54:青年(五四青年节):71:共 产党员(七一,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我在此所有的希望与快乐全在邮差手里。(徐志摩《致胡适》) (原引用者解释说:“全在邮差手里”是指全在亲友的来信中,意思是说全在亲友的来信中得到希望和 快乐的结果。)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蝉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明月。(按: “蝉娟”是形容词。)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代表海棠叶,“红"代表海棠花。(按:“绿” 和“红”都是形容词。) 4)老太太发誓说:她偏不死,先要媳妇直着出去,她才肯横着出来。(张爱玲《五四遗事》)“直 着出去”、“横着出去 语句因为当初我们都曾梦想成为文学家,而且还说过酸溜溜的话:要握莎士比亚的笔,不舞拿破伦 的剑。(逯跃东《三人行》) “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 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4设问:使用设问法,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兴趣,让平铺直叙的语气有所变化。《东风破》中的“谁 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用设问法,多了点悬疑,让层次更加丰富。《千里之外》中的“梦醒来
1 由歌曲看修辞 有时读方文山的歌词是一种享受。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几乎可以被称为一种“音 乐文学”,方文山就凭借其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 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方文山究竟是如何创作出这么多动人的“中国风”歌词的呢?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善于运用修辞方法,今天我们就试着通过分析方文山和其他词作者的优秀作 品,来学习修辞方法。 1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爷爷泡的茶》中“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之“本体”、“比喻词”、“喻体”分别是“陆 羽泡的茶”、“像”、“泼墨山水画”。陆羽为中国的茶神,他探访各处,深入研究茶艺各个层面,从茶 的起源、选择、冲泡到茶具的应用等等,将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由如此大家所泡出来的茶,宛若中 国泼墨山水画,颜色虽单一,却拥有细致的风味与丰富的层次。 “本体”即所要记叙、说明的主体;“喻体”是与喻体具有共同类似特点的另一事物,用来说明、 形容本体; 明喻有“比喻词”例如“像”之类的连接语词。 注意:构成比喻的条件 1、本体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分类明喻 有比喻词像、似、仿佛 暗喻比喻词换成 是、变成,或没有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出现喻体 2. “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可以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法)、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种 事物来写。(拟物法) 在歌词《东风破》中使用了很多“比拟”的手法,例如:“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 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思念”、 “离愁”、等抽象名词,被 转化成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加重了它们所代表的意境重量。想想,一盏离愁之灯在深夜孤单伫 立在窗口,除了孤单,还有苍凉为伴。 与比喻的区别 1、《错误》莲花——高洁,美丽,开落,女子容颜老去,莲花如此娇嫩美丽,随着季 节的逝去逐渐枯萎,当年如此娇媚的女子啊,在等待中消磨了红颜,凋残了颜色。 3、借代 《红颜》是借代修辞的一种用语,主要有二种转借涵义,一是指青春、年少;另一个则专指女性、美 女红为胭脂之色,颜为面庞。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不说“害羞”,说“脸红了”;不说“害怕”,说“腿发抖了”;不说“儿童时代”,说“穿开裆裤的时 候”;不说 “写作”,说“爬格子”;不说“死亡”,说“心脏停止了跳动”;不说“取得博士学位”,说“至于头上戴了博士 帽、身上穿了博士服”;数词。儿童(六一儿童节)。5471 部队——54:青年(五四青年节);71:共 产党员(七一,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我在此所有的希望与快乐全在邮差手里。(徐志摩《致胡适》) (原引用者解释说:“全在邮差手里”是指全在亲友的来信中,意思是说全在亲友的来信中得到希望和 快乐的结果。)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 “蝉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明月。(按: “蝉娟”是形容词。)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代表海棠叶,“红”代表海棠花。(按:“绿” 和“红”都是形容词。) (4) 老太太发誓说:她偏不死,先要媳妇直着出去,她才肯横着出来。(张爱玲《五四遗事》) “直 着出去”、“横着出去” 语句 因为当初我们都曾梦想成为文学家,而且还说过酸溜溜的话:要握莎士比亚的笔,不舞拿破伦 的剑。(逯跃东《三人行》) “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 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4 设问:使用设问法,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兴趣,让平铺直叙的语气有所变化。《东风破》中的“谁 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用设问法,多了点悬疑,让层次更加丰富。《千里之外》中的“梦醒来
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千年之恋》中的“你还爱我吗?我等你一句话”也都具有同样效果 5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 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 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你说为了艺术要砍下一棵树这样对还是不对(设问) 你说为了装饰请问干我啥事(反问) 是不是只能用相机纪录自然拿给下一代下一代回味——《梯田》 6.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同,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的语句。使用对偶,能使 文章形式工整,读起来悦耳顺口。《双截棍》中的“耳濡、目染”与《祭魂酒》中的“断壁、残垣”, 属于句中对,也就是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自为对偶。《祥龙十八掌》“打倒烦恼,攻下忧愁”则属于单 句对,也就是同一文句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7.排比 用两个以上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其字数不一定要相同,使句子富有 节奏之美,并增加了表达的力度 春风”、“夏雨”、“秋夜”、“冬雪”四句的排比,和“怀里”“眼里”、“心里”、“梦里”四句排比的 连用,表达三百六十五天的的日日夜夜的思之深、念之切,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练习假如方文山在这里想用排比句,还需要做什么?+1句《女儿红》:将相似意义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更能生动传达出“虽然不是古典美人坯子,却更有自己的个性主张”的概念,仿佛一位女子就站在眼 前大声说:“这就是我,怎样!” 8.反复:即反复使用同一个字词或语句的修辞法。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同一语词或语句,除了语调上的 和谐效果外,也是借此突出某种意念,强调某种感情。歌词中“麻烦”反复吟唱,突岀了老百姓“烦” 的程度之深:《嘻游记》中“佛总是曰不可说,弟子别问为什么;佛总是曰不可说,凡人只要照着做。” 此句则是也就是“佛总是曰不可说”这句话反复出现,强调佛意深邃,多问不如多行。 (比较烦是接连反复)(佛曰是间隔反复) 9夸张:语句中特别夸张铺陈,明显超过客观事实,给人深刻印象。《龙拳》:“我把天地拆封,将长 江水掏空…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把山河重新移动填平裂缝。”天地由我创造,多么豪气万丈 《千年之恋》:“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因思念而来的牵挂,纠缠千秋万世,完 全呼应了歌词名称。《爷爷泡的茶》:“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则形容唐朝人陆羽创作的《茶 经》深深影响中华文化 1、《青花瓷》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非常典型 的一首 青花瓷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转品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反复)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比喻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比拟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比拟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你眼带笑意〔上下两行形成倒装、比喻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比拟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描写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比喻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的美一缕转品〕飘散去(比拟)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夸张的秘密 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比拟)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比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转化、描写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反复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比拟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转化 比喻:“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为“喻体”;“犹如”为“喻词”;“绣花针落地”为“喻 依”。若从譬喻“运用想象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说明或形容抽象之物”这个原则来看,想象力将“细 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岀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
2 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千年之恋》中的“你还爱我吗?我等你一句话”也都具有同样效果。 5 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 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 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你说为了艺术 要砍下一棵树 这样对还是不对 (设问) 你说为了装饰 请问干我啥事 (反问) 是不是只能用相机纪录自然拿给下一代下一代回味 ——《梯田》 6.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同,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的语句。使用对偶,能使 文章形式工整,读起来悦耳顺口。《双截棍》中的“耳濡、目染”与《祭魂酒》中的“断壁、残垣”, 属于句中对,也就是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自为对偶。《祥龙十八掌》“打倒烦恼,攻下忧愁” 则属于单 句对,也就是同一文句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7.排比: 用两个以上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其字数不一定要相同,使句子富有 节奏之美,并增加了表达的力度 “春风”、“夏雨”、“秋夜”、“冬雪”四句的排比,和“怀里”、“眼里”、“心里”、“梦里”四句排比的 连用,表达三百六十五天的的日日夜夜的思之深、念之切,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练习假如方文山在这里想用排比句,还需要做什么?+1 句《女儿红》:将相似意义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更能生动传达出“虽然不是古典美人坯子,却更有自己的个性主张”的概念,仿佛一位女子就站在眼 前大声说:“这就是我,怎样!” 8.反复:即反复使用同一个字词或语句的修辞法。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同一语词或语句,除了语调上的 和谐效果外,也是借此突出某种意念,强调某种感情。歌词中“麻烦”反复吟唱,突出了老百姓“烦” 的程度之深;《嘻游记》中“佛总是曰不可说,弟子别问为什么;佛总是曰不可说,凡人只要照着做。” 此句则是也就是“佛总是曰不可说”这句话反复出现,强调佛意深邃,多问不如多行。 (比较烦是接连反复)(佛曰是间隔反复) 9.夸张:语句中特别夸张铺陈,明显超过客观事实,给人深刻印象。《龙拳》:“我把天地拆封,将长 江水掏空……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把山河重新移动填平裂缝。”天地由我创造,多么豪气万丈! 《千年之恋》:“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因思念而来的牵挂,纠缠千秋万世,完 全呼应了歌词名称。《爷爷泡的茶》:“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则形容唐朝人陆羽创作的《茶 经》深深影响中华文化。 1、《青花瓷》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非常典型 的一首 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比喻)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比拟)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比拟)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比喻) 你的美一缕(转品)飘散去(比拟) 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比拟)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夸张)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比拟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转品)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反复)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比拟)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上下两行形成倒装、比喻)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描写)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夸张)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比喻)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转化、描写)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反复)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转化) 比喻:“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为“喻体”;“犹如”为“喻词”;“绣花针落地”为“喻 依”。若从譬喻“运用想象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说明或形容抽象之物”这个原则来看,想象力将“细 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
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 又带点小小的危险。而“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 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也都是譬喻法的典型体现 反复:类迭不仅能使语调和谐,还可强化词句所透露出的意思。“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 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用三个“惹”字就属此用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 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仿佛有了生气,芭蕉不再只是认命般让骤雨淋湿其身,而门环 也不再被动等待铜绿染身,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整个画面更是活了起 来 比拟:在《青花瓷》歌词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转化,“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也属于转化,在这句词中“美丽”被拟物化,成了飘荡的一缕雾岚,前往到一处故事主角无法到达的 地方。美丽,已不复见。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在此模糊暧昧,词意却变得深刻而丰富。 夸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 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 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 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转品:简言之,就是转化某一个词原来的词性。例如“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中的“伏 笔”原为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由于这样的转化,句子顿时有了动态感,进而深刻表达出前一句中的“书写”动作, 以及隐含在书写动作下的心意。“你的美一缕飘散”的“一缕”则是数量词转化成副词,整个画面感都出来了。 倒装:“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就是个倒装句,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 瓷自顾自美丽”。使用倒装法,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美丽的女子似乎就这么盈盈笑着站在眼前 写:在视觉、听觉 触觉上能引起人们感官感受的描写。譬如“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就在我们眼前 栩栩如生描绘出青花瓷上的锦鲤颜色,尤其在白瓷衬底之下,仿佛即将跃岀碗底似的。至于“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 铜绿”这句词,是不是让你宛若看见庭院里被骤雨打弯的芭蕉摇来荡去,空气中的湿气透进了门环,让它招惹了一身 铜绿色,耳边还传来淅沥的雨声呢 2、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3、《如梦令》李清照 这一道趣,从用词、修辞于法、写作于法等儿个方血对这百词进行分积,在这 道题中,A项是关于用词方面的分析,指出“不消”二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 理解是正确的。B、C两项是关于修辞方面的分析。在B项中,“绿”和“红 都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借代修辞 肥”和“瘦”是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 凋零,这一项也是正确的。C项中说是用了“设问”修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知 否?知否”这一问句之后紧接着用了“绿肥红瘦”来作答。D项是对写作手法的 分析,从全词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 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 烦闷心情时,是通过委婉含蓄的 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及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瘦”)来轻轻透露的 答案:D 李《如梦令》一词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词曰:“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绿肥红瘦”一语写绿叶浓密、红花 稀少的蓦舂之景,形象新颖,短短四个字,含有十种辞格,历历分析,以飨读者。 设问反复 拟人。“肥”,含脂肪多:“瘦”,肌肉不丰。“肥瘦"原是形容人(或动物)的体态。这种“故意把物当作 人(或动物)来描写"的方法,是比拟中的拟人。 借代。“绿”,海棠的叶子:“红”,海棠的花朵。“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 是借代
3 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 又带点小小的危险。而“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 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也都是譬喻法的典型体现。 反复:类迭不仅能使语调和谐,还可强化词句所透露出的意思。“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 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用三个“惹”字就属此用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 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仿佛有了生气,芭蕉不再只是认命般让骤雨淋湿其身,而门环 也不再被动等待铜绿染身,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整个画面更是活了起 来。 比拟:在《青花瓷》歌词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转化,“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也属于转化,在这句词中“美丽”被拟物化,成了飘荡的一缕雾岚,前往到一处故事主角无法到达的 地方。美丽,已不复见。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在此模糊暧昧,词意却变得深刻而丰富。 夸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 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 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 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转品:简言之,就是转化某一个词原来的词性。例如“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中的“伏 笔”原为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由于这样的转化,句子顿时有了动态感,进而深刻表达出前一句中的“书写”动作, 以及隐含在书写动作下的心意。“你的美一缕飘散”的“一缕”则是数量词转化成副词,整个画面感都出来了。 倒装:“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就是个倒装句,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 瓷自顾自美丽”。使用倒装法,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美丽的女子似乎就这么盈盈笑着站在眼前。 描写: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能引起人们感官感受的描写。譬如“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就在我们眼前 栩栩如生描绘出青花瓷上的锦鲤颜色,尤其在白瓷衬底之下,仿佛即将跃出碗底似的。至于“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 铜绿”这句词,是不是让你宛若看见庭院里被骤雨打弯的芭蕉摇来荡去,空气中的湿气透进了门环,让它招惹了一身 铜绿色,耳边还传来淅沥的雨声呢? 2、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3、《如梦令》李清照 李《如梦令》一词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词曰:“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中,“绿肥红瘦”一语写绿叶浓密、红花 稀少的蓦春之景,形象新颖,短短四个字,含有十种辞格,历历分析,以飨读者。 设问 反复 拟人。“肥”,含脂肪多;“瘦”,肌肉不丰。“肥瘦”原是形容人(或动物)的体态。这种“故意把物当作 人(或动物)来描写”的方法,是比拟中的拟人。 借代。“绿”,海棠的叶子;“红”,海棠的花朵。“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 是借代
对偶。“绿肥”为“名词十动词”式的主谓短语,“红瘦”与“绿肥”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因而 构成“句内对偶”,亦称“句内自对”。 对比。一“绿”一“红”,一“肥”一“瘦”,“把同一事物(海棠)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构成 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表现了海棠花蔫叶茂的暮春景色。 反衬。(说明:映衬,包括正衬、反衬和旁衬等,属于广义的修辞格)从全词看,《如梦令》一词的写 作意图是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借花自怜的心情。所以,“绿肥”是为了反衬 “即“用相反的事物(‘绿肥)作背景加以烘托”。 摹色。“绿”与"红″是色彩词,而“利用色彩词描摹客观事物的色彩″,是摹色。摹色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摹态。“肥"和“瘦”是用来描摹人和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而“利用表现事物状态的形容词来描摹客观事 物的状态”,是摹态。摹态也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通感。“绿”、“红”,付诸人视觉,“肥”、“瘦",给人以触觉,“用一种感觉(触觉)来形容另一种感觉 (视觉)”,是通感(也称移觉)。 示现。联系全词或上下句看,綠绿肥红瘦的暮春之景,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后的“悬想”,即“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的手法,属于“示现”格的一种。 移用。“绿肥红瘦”使景物描写带上了人惜花的情感,“叙述中将描写甲事物(人或动物的体态)的形容 词(‘肥'、‘瘦’)挪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海棠花与叶)的性状”,这种手法是移用(或移就) 《如梦令·咋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 春天的热爱。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 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 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 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嗨海業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 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 宛借之情。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 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 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 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 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 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 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 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 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 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亳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 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 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 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 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 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 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 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
4 对偶。“绿肥”为“名词+动词”式的主谓短语,“红瘦”与“绿肥”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因而 构成“句内对偶”,亦称“句内自对”。 对比。一“绿”一“红”,一“肥”一“瘦”,“把同一事物(海棠)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构成 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表现了海棠花蔫叶茂的暮春景色。 反衬。(说明:映衬,包括正衬、反衬和旁衬等,属于广义的修辞格)从全词看,《如梦令》一词的写 作意图是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所以,“绿肥”是为了反衬 “即“用相反的事物(‘绿肥’)作背景加以烘托”。 摹色。“绿”与“红”是色彩词,而“利用色彩词描摹客观事物的色彩”,是摹色。摹色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摹态。“肥”和“瘦”是用来描摹人和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而“利用表现事物状态的形容词来描摹客观事 物的状态”,是摹态。摹态也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通感。“绿”、“红”,付诸人视觉,“肥”、“瘦”,给人以触觉,“用一种感觉(触觉)来形容另一种感觉 (视觉)”,是通感(也称移觉)。 示现。联系全词或上下句看,“绿肥红瘦”的暮春之景,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后的“悬想”,即“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的手法,属于“示现”格的一种。 移用。“绿肥红瘦”使景物描写带上了人惜花的情感,“叙述中将描写甲事物(人或动物的体态)的形容 词(‘肥’、‘瘦’)挪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海棠花与叶)的性状”,这种手法是移用(或移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 春天的热爱。 翻译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 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小令写 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 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 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 “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 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将逝的 惋惜之情。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 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 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 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 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 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 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 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 一件 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 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 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 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 雨,海棠花一定 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 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 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 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 知道 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 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 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 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 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 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
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 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 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 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 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 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 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 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古诗鉴赏练习 4、唐诗鉴赏 rong yu(1〕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 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 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仿写句子,再写一个结构大致 相同的句子 数学是 英语是 数学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你尽可以化繁为简,感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数学是一条身姿曲折的河,你尽可以挥动双桨,翻起碧水白浪、荷风菱香 英语是一座迷雾重重的村,你尽可以放开脚步,领略青山绿水、暗柳明花。 语文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你尽可以沉鱼落雁,高山流水,十面埋伏; 语文是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也还会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春天还在,我就 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 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答:拟人修辞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尽显“荷"的哀婉之态,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 伤感不平之情;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 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热爱生命 作者: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5 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 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 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 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 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 四个字 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 谢却 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 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古诗鉴赏练习 4、唐诗鉴赏 róng yù(1)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 之情。) (2)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 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 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仿写句子,再写一个结构大致 相 同 的 句 子 . 数 学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 语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你尽可以化繁为简,,感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数学是一条身姿曲折的河,你尽可以挥动双桨,翻起碧水白浪、荷风菱香。 英语是一座迷雾重重的村,你尽可以放开脚步,领略青山绿水、暗柳明花。 语文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你尽可以沉鱼落雁,高山流水,十面埋伏; 语文是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也还会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春天还在,我就 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 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答:拟人修辞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尽显“荷”的哀婉之态,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 伤感不平之情;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 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热爱生命 作者: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