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安全的社会性 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直接相关。无论人为的或自然(天然)的灾害,生产(匚人)中出 现的伤亡事故,交通运输中的车祸、空难,家庭中的伤害及火灾,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药 物与化学产品对人健康的影响,甚至旅行、娱乐中的意外伤害等都给计民生(包括个人、 家庭、企事业单位或社团群体)带米心灵上和物质上的危害,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 素、安全的社会性的-·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对各级行政部门以及对国家领导人或政府高层 决策者的影响。“安全第一,顶防为主”为基本策,反映在国家的法令、各部门的法规及 职业安全与卫生的规范、标准中,从而使社会和公众在安全方面受益 8.安全的潜隐性 对各类事物的安全木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把握程度,总是受人的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 的局限。广义安全的含义,不仅考虑不死、不伤、不危及人的生命和躯体,还必须考虑不 对人的行为、心理造成精神和心理伤害。如何掌握伤害程度的界限及确定公众能接受的安 仝标准有待研究,各种产品(特别是化匚产品)、医药、人τ合成材料、生物工程产品、遗 传工程产品等均有许多潜在危害、现今尚且有待人们去作深人地专门探讨。客观安全包括 明显的和潜隐的两种安全因素组成,它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当今人们认为 安全的概念,只能是宏观安仝,它包括能识别、感知和挖制的安全和无法把握控制的模糊 性安全。所谓安全的潜隐性是指控制多因素、多媒介、多时空、交混综合效应而产生的潜 隐性安仝程度。人们总是努力使安全的潜隐型转变为胡型。因此,安全旳潜隐性问題急 待人们研究,只有通过探索、实践才能找到实现安全的方法 第二节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必须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 术等相关完整的学科。安全科学经过儿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 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 为了把握安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必须首先研究安全问题到底由哪些要素构成.各 要素如何相互作用。不论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中,与安全问题直接或间接发 生关联的不外乎是人、物以及人与物的联系。人是安全的主体和核心,也是研究一切安仝 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既是保护对象,又可能是保障条件或者是危害因素,没有人的存 在也就根本不存在安全问题。物是指物质,它可能是安全的保障条件,也可能是危害的根 源。能够保障或危害人的物质存在的领域极其广泛、形式也极复杂,甚至可以说它散布在 人类身心之外的所有客观事物之中。人与物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人安全与否的纽带:它既 包括人与j物(含人与人、物与物)的存在空间和时间,又包括能量和信息的相瓦联系:为 ∫体现安仝为主体的概念,在这里称“人”为“安仝人体”,称“物”为“安全物质”,称 人与牺(包括人与人以及物与物)”为“安全人与物关系”,其屮“安全人与物”的时间 空间与能量联系为“安全社会”,“安全人与物”的信息与能量联系为“安全系统”。通过对 安全与否的全而深入分析,不难得出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和安全社会(即安全人与物关 系)构成安全三要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形成安全整体的四类不同性
质的组成部分(即四因素) 安全要素是指在特定的(即理想的)状态下,仅自身就能独立地成为实现安全的充分 条件。例如,“安全人休”,如果能对危害因泰具冇绝对抵抗能力;“安全物质”,对人如果 绝对无危害;或者“安人与物关系”,如果在时间、空间和能量及信息上与人绝对不发生 危害性的联系:只要三者能具其一,结果都是安全的。因此称他们为“安全三要素”,但是, 上述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为达到和保持安全状态,需要在现有的三要素基础上 通过安会系统的信息对各安全要素进行能量的运筹、调节、匹配和控制,使之达到和保持 整体上的安全状态 根据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伞社会和安全系统四种安全因素的不同属性和作用机制 对安全进行纵向学科分类,于是它被区分为安全物质类(即自然科学性的安全物质因素)、 安全社会类(即社会科学性的安全因素,指人与人、人与物或物与物的时间、空间和能量 联系因素)、安全系统类(即系统科学性的安余信息与能量的整体联系因素)、安全人体类 即人体科学性的安全生理、安全心理等因素)。以上纵向风分为训种不同类型因素的安全 分支学科。同时根据理论指导实践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双向作用原理,完成安仝从工程 技术到技术科学.又到基础科学,再到哲学桥梁的埋论升华;把每类安全分支学科的理论 与工程技术实践紧密地衔接起東,以达到对安全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全面系统认 识。这种不同理论高度的纵向联系,又被区分为四个横向层次,即:为解决安全保璋条件 和把握人的安全状态,需要发展的工程技术层次,称之为安全工程;为获得安全工程技术 的理论依据·需要发展的技术科学层次,称之为安全工程学;为掌握安全工程学的基础理 论,需要发晨的基础科学层次,称之为安全学:为扫握安全的本质及其科学思想方法,需 要发展肭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称之为安全观。将这种纵向不同因素的学科分类及其横向 不同认识高度的理论分层,进行仑面有机的联系并加以全由展开,便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 安全科学学科体系、这个体系结构的基本内容以下部分组成 1·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哲学层次-一安全观 它是安全科学的最高理沧概括,也是安全的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指导人们科学地认 识和解决安全问题,揭示出安全的本质即回答安全是什么。 2.专全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科学层次—安全学 它是由安全技术学(含安全的灾变物理学和灾变化学)、安全社会学、安全系统学(包 括安全灾变理论)和安全人体学(含安全的毒理学)四类基础科学的分支学科构成。其中 安全系统学虽然不是由安全的独立要素组成,但它是研究和实现安全所不可缺少的连结因 素和科子方法论;同时在理论卜:与其他三娑素组成的分攴学科同样具冇完整的横向四个理 论层次.安全学是研究安全基础理论的,它的任务是发现安全的基本规律(即反映安全的 运动、变化机制),从根本上揭小安全的机理问题。 3.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层次安全工程学 它与基蚶科学的分文学科相对应,是由安全技术T程学、安全社会工程学、安全系统 工程学和安全人体T程学四类技术科学分支学科构成,除安全系统程学要在本层次额外 为各分廴学科提供科学法外,各自都为本分支学科的工程技术层次提供理论依据,或将 其工技术成果升华为科学理论(即卜升到技术科学).根据安全因素的性质及其作用方式 不同.各分支学科又细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1)根据设备因素对人的身心危害作用方式的不间,在安全技术T程学中又区分为:针 对解决直接损害人的躯体相关问题的安全抆术工程学和针对解决间接破坏人的机体或危害 人的心理相关问题的安全卫生工程学 (2)根据调节安全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联系的不同原理和采取不同方法(手段或 措施)、达到安全的且的、在安全社公工程学中区分为:安全管理工程学、安全教育(工 程)学、安全法学和安全经济学等 (3)根据安全系统内各因素的作用或功能的不同,在安全系统程学中又区分为安全 信息论、安全运筹学和安全控制论。安全系统工程学不仅是安全系统工程层次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整个安全工程学层次提供安全方法论 (4)根据外界危害因素对人的身心内在作用机制影响的不同以及人机联接的方式不 问,在安全人体工程学中又区分为安全生理学,安全心理学和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人体 工程学,不仅为采取各种安全τ程技术措施提供必要的安全人体理论依据,同时还是一切 安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程技术层次二二安全二程 它直接为实现安全服务,是进行安全预测、设计、拖工、运转、总结和反馈、提高等 系列具体安全技术活动与方法的总称 在安全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工程、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区分为 (])学科方法、手段性均有所不同的安全设备机械工程和安全设备卫生工程 (2)与各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匹配的专业安仝工程技术,如:电器安全工程、锅炉 玉力容器(机被)安全τ程、起重搬运(机械)安全技术、焊接安全技术、核安全技术、防 毒安全技术、防小安全技术、通风安全技术、噪声与振动挖制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 3)具有行业特点的部门综合应用性的安全工程技术,例如:矿业、地质謝探、石油 化Ⅰ、冶金、建筑、交通运输、航海、航空航天等 可以说,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都有保障安全的工程技术需要,都可以针对本领域的 杅点确立专门的或综合应用件的安全工程技术,所以安全工程技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 过各类专业安全工程技术和综合应用性的安全工程技术都不是单一分支学科性的,而是以 安全技术丁程为基础,构成的专业科学技术体系和应用科学技术体系 通过以上对安仝科学学科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到安全科学不仅具有自身完整的学科体 系结杓、作用功能以及与人类的一切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具有生产力的性质 安全科学的学科分类 椒据以上初步建立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在)泛征求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基础上,我国 建立了安全科学的学科分类,并被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收录,于1992年!!月由 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并于193年7月正式实行。在国家标准GB/T13745·1992 《学科汴类与代码》中,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代码:620),该学科体系由5个 级学科和2个三级学科组成,安全科学技术下属的二级学科包括: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安全学,安全匚程、职业卫生工程和安全管理工程 1.安全枓学技术基础学科(代吗:620.10) 安仑科学技术基础学科是研究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并揭示安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学
科知识体系,它下属的三级学科包括灾害学、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火害毒理学等,是 安全科学的基础 2.安全学〔代码:620.20) 安伞学是研究人的身心存在状态的运动及其变化规律,安全的本质及运动变化规律,建 立起安全、高效的自组织的人机系统,形成保障人们自身安全键康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从而达到保护人的身心安全和健康的日的。安全学下属的:级学科包括安全系统学、安全 心理学、安全模拟与安全仿真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和安全教育学。 3.安全工程(代码:620.30) 安全工君是研究人类在生产或活动过程中,在防御各种灾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以保 证人的身心康和生命安全,减少物质财富损失为日的的安全技术理论及专业技术手段的 综合学科。其下属的∷级学科包括消防工程、爆炸安全「程、安全电气工程、安全设备⊥ 程、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和部门安全工程。 4.职业卫生工程(代码:620.40) 职业卩生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改革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其 莦要任务是识別、评价、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康,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 件最根本的是改进工艺、改进生产过程,或者釆用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使劳动者不接触或 少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其下属的三级学科包括防尘T程、防毒工程、佧产噪音与振动控制 和个体防护 5.安全管理工程(代码:620.50) 安全管埋工程是以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管理工程的新内容,吸收传 统管理的成功经验,釆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实行教育的、法制的、经济的、技术的、行 政的安全管理手段;其目的是调节人与其所处环境中相应的物质条件(设备、工具、产品 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安全、高效,以实现劳动生产及社会活动正常运转,从 丽保护劳动者及公众的身心安全与健康。 選过人类长期的安全活动实践以及安全科学与事故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已清楚地 认识到·要有效地预防生产与生活中的事故,保障人类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人类有三 大对策:其一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这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其二是安全教 育对策·这是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保障措施;其三是安全管理对策·这对策既涉及物的 因素,也涉及人的因素。因此,安全管理丁程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是 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的重要方面。其下属的三级学科包括安全信息工程、风险评 价与失效分析、工业火害控制、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2C1年3月教育部学位办组织专家对《授予博十、硕上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 调整的过程中,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我国的实际需要,又将原属于矿业工程二级学科中的安 全技术及工程,调整为一级学科 以二学科分类及调整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安全学科的重视和杜会对安全的迫切需 要,为我冈从事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和教育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三、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科学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认识成果的系统总结,任何科学都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安全科
学是研究事物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学说,是以研究安全与危险的发生发展过程,揭 示事物安全与危险的原因及后果,以及它们之间特有的相互关系,运用基础学科、工程学 科等相关学科对事物或系统综合功能的丧失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手段,以灾害事故的预 测、防治和评价为研究月标。 具体地说,安全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 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但在安全的本质问题 上有其共性的规律。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应用现阶段各 基础学科的成就,建立事物共有的安全本质规律。 2.安全科学的应用理论与技犬 研宄安仝科学的应用理论与技术问題,其中包括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控制工程、安全 管理工程、安全信息工程、安全人机∫程和各专业领域的安全理论与技术问题 3.安全科学的经济规律 研究安全绐济的基本理论,职业伤害事故经济损失规律,安全效益评价理论,安全技 术经济管理与决策理论等 四、安全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女全间题不仅涉及到人,而且还涉及到物、环境及管理,其知识体系将涉及数学、物 理、化学、大文、地理、生物,以及医学、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正如前述,安全 科学包括了四个层次:安全观(认识观及方法论),安全学(安全基础科学,安全的基本原理及 理论}安全T程学(技术科学,安全与卫生的应用原理及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安全与卫生 实施方法和技术)仔细地研究一下安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不难发现其中安全条件即安全 设备与环境)与自然科学有关;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有关;安全管理与系统科学 和社会科学有关。所以说,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很强的多学科交叉科学,它不仅与 自然科学有关,而且与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等有关。 第三节安全科学的发展 安全科学的由来 安全科学的发展以安全技术为先导,而安全技术则随着产业革命而产生。众所周知,以 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飞跃发展。机器首先在纺织工厂使用,随后便迅速扩 展到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大机器不像手工工具那样简单,广泛使用的结果使工 人的亠事故和职业病日益增多。针对机器生产造成的危害,安全技术便应运前生。1730 年,英国设计出煤矿井下通风换气方法,1754年亨克利出版了《矿工肺病和冶金工疾病》 书;115年,戴维发明矿工安全灯;蒸汽动力的发展,相应引出了安全阀、压力表、水位 计及高锅炉水压检验等安全装置和措施。为了防止事故,1817年英国创建了检验公司 1833年美国制订《蒸汽船检验规则》;184年,英国修订《厂法》,规定机器设备安装安 仝装置、1864年英国创办锅炉保险公司;电力的应用,引起安全用电的研究,于是产生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