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眉山市、遂宁市等四市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联考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 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 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 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 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 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 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 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 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嬴 得“人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 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 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 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 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 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 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 的系统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 治国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 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 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 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 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 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自构 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 面上,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 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 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 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四川省广安市、眉山市、遂宁市等四市高中 2016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联考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 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 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 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 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 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 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 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 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 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 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 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 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 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 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 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 的系统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 治国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 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 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 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 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 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自构 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 面上,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 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 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 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年04月,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 的内容与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 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 定程度上保持独立。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 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 形态的具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 道德法律化的重要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 应当代复杂的社会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 求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 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 成良法善治,构建法治中国。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 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 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 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 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 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 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 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 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呒。屡遺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 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 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 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 年 04 月,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 的内容与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 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 一定程度上 保持独立。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 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 形态的具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 道德法律化的重要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 应当代复杂的社会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 求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 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 成良法善治,构建法治中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 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 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 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 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 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 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 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 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 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 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 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
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 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 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 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 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 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 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 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真迎之胥 迎:迎 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 逆:抗拒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 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 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 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 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坐
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 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 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 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 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 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 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 218 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 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 江 迎:迎 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 逆:抗拒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 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 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 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 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 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 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8.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5 分) 9.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 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 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第一大题计分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良 宵 张楚 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怎么想 起要到乡下住上段时日,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 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 也不插嘴。问她儿女几个?她说,两儿一女。问她老伴是否健在?她说,去世二 十多年了。闲妇们渐渐没了兴致,不如何来往。 那天从村西的土岗下过,见一孩子在前边跑,一帮孩子在身后追。那孩子瞭得比 野兔子快,转眼就从她身边刮过,直刮到那岗上。那帮孩子呢,也就不再追,只 在岗下骂个一通,才怏怏散去。老太太斜眼见那土岗上隐约探出个圆头,小心逡 巡着岗下。见老太太望他,竟俯身捡起块土坷垃不偏不倚扔她额头上。老太太摸 了摸额头,朝那岗上望去,孩子就不见了。 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 开的滋啦声,饭菜入嗓猛然吞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 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然看了片刻回了房 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 髙压锅将肉焖了。肉香四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注】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8.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5 分) 9.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离骚》中“ , ” 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 ,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 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 ”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 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第一大题计分。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良 宵 张 楚 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怎么想 起要到乡下住上段时日,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 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 也不插嘴。问她儿女几个?她说,两儿一女。问她老伴是否健在?她说,去世二 十多年了。闲妇们渐渐没了兴致,不如何来往。 那天从村西的土岗下过,见一孩子在前边跑,一帮孩子在身后追。那孩子蹽得比 野兔子快,转眼就从她身边刮过,直刮到那岗上。那帮孩子呢,也就不再追,只 在岗下骂个一通,才怏怏散去。老太太斜眼见那土岗上隐约探出个圆头,小心逡 巡着岗下。见老太太望他,竟俯身捡起块土坷垃不偏不倚扔她额头上。老太太摸 了摸额头,朝那岗上望去,孩子就不见了。 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 开的滋啦声,饭菜入嗓猛然吞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 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然看了片刻回了房。 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 高压锅将肉焖了。肉香四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
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显是吃剩的。老太太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 次日早起,坐到屋檐下晒太阳,晒着晒着有些恶心,吞了几粒药片,倒头睡起来 醒来时太阳已爬上屋檐,却发现老鹅没了 这老鹅,跟了她十三年,从小区门口捡的。小小一团鹅黄,谁承想竞长成偌大 只呢?儿女们是极少来的,通常只有她和它。想说话了和它唠叨两句,生气了就 踹它两脚,它不记仇,依旧影子似的随着她,腻着她。 老太太在院子四周搜寻一番,仍没得踪迹。猛然想起那孩子,心就咯噔 了一下。 那晚,她早早在过堂屋候了。果不其然孩子来了。当他在灶台上翻寻时 她一把就攥了他胳膊,问道:“是不是把鹅偷走了?”孩子点点头。她想也没想 就在他后脑勺儿扇了一巴掌。“是不是把鹅给吃了?”孩子又是点点头。顺势拎 了把刷锅的炊具,捋起他衣袖就抽打起来。抽着抽着便瞧得他胳膊上全是银元大 小的红斑,一圈连一圈,看得心里麻麻幽幽,索性撒了他,一屁股坐在灶台上, 默默盯了他半晌,摆摆手说:“你走吧,走吧。以后不要再来了。”孩子一愣, 没有动,只嘟囔道:“我奶奶死了……我杀了它祭祀……”老太太不再搭理他, 转身回了屋,和衣躺下。 躺就是两天。再次睁开眼,屋里灯怎么就亮了。炕沿上摆着副碗筷, 碗里尚冒着热气,是碗疙瘩汤。香油花浮着,白鸡蛋卧着。老太太心里热了下, 吸溜起来。还好,病隔了一夜就痊愈了。 那天晚上,老太太喝完了汤.耳畔便传来谁家的收音机正在唱《春闺梦》, 是张氏与丈夫王恢互诉衷肠那一场。听着听着,她不禁轻声唱将起来: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咕咚”一声闷响,她才猛然梦醒,身子打个激灵,朝墙边看去,那孩 子从墙头跌了下来。 “我……我……”男孩诺诺道,“我只是来瞧瞧,你的病好了没有。那 天晚上,你的头比开水还热……”老太太领男孩进屋,给他热了排骨和米饭 随后几日,男孩都过来共进晚餐。孩子通常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 搛菜。吃一阵偶然抬头,老太太便往他碗里搛一箸菜,孩子也搛了肉丁或腊肠, 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老太太就笑 当日晌午刚过,王静生就来了。王静生说,关于她跟孩子的事,他听别 人说了。孩子爸妈、爷爷早死了,奶奶前几天也死了。孩子的病是父母遗传的艾 滋病。那晚,老太太做好了饭菜,孩子却没来。 儿子第二天到了麻湾。老太太正在炕上收拾皮箱,儿子说:“哎,我真 是白着急了,原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 做了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 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台要全程录像呢 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儿 子一见,蹙着眉喊:“妈!出租车在村东呢!”老太太大抵聋了,只顾弯着脊背 拉着皮箱朝前走。儿子小跑着过去,在母亲身后边走边絮叨:“不瞒你说,赞助 费说是二十万,其实给了五十万!不就听你唱两句《春闺梦》和《锁麟囊》?人 家拿你当宝,傲气值几个钱呢?
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显是吃剩的。老太太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 去。 次日早起,坐到屋檐下晒太阳,晒着晒着有些恶心,吞了几粒药片,倒头睡起来。 醒来时太阳已爬上屋檐,却发现老鹅没了。 这老鹅,跟了她十三年,从小区门口捡的。小小一团鹅黄,谁承想竞长成偌大一 只呢?儿女们是极少来的,通常只有她和它。想说话了和它唠叨两句,生气了就 踹它两脚,它不记仇,依旧影子似的随着她,腻着她。 老太太在院子四周搜寻一番,仍没得踪迹。猛然想起那孩子,心就咯噔 了一下。 那晚,她早早在过堂屋候了。果不其然孩子来了。当他在灶台上翻寻时, 她一把就攥了他胳膊,问道:“是不是把鹅偷走了?”孩子点点头。她想也没想 就在他后脑勺儿扇了一巴掌。“是不是把鹅给吃了?”孩子又是点点头。顺势拎 了把刷锅的炊具,捋起他衣袖就抽打起来。抽着抽着便瞧得他胳膊上全是银元大 小的红斑,一圈连一圈,看得心里麻麻幽幽,索性撒了他,一屁股坐在灶台上, 默默盯了他半晌,摆摆手说:“你走吧,走吧。以后不要再来了。”孩子一愣, 没有动,只嘟囔道:“我奶奶死了……我杀了它祭祀……”老太太不再搭理他, 转身回了屋,和衣躺下。 一躺就是两天。再次睁开眼,屋里灯怎么就亮了。炕沿上摆着副碗筷, 碗里尚冒着热气,是碗疙瘩汤。香油花浮着,白鸡蛋卧着。老太太心里热了下, 吸溜起来。还好,病隔了一夜就痊愈了。 那天晚上,老太太喝完了汤.耳畔便传来谁家的收音机正在唱《春闺梦》, 是张氏与丈夫王恢互诉衷肠那一场。听着听着,她不禁轻声唱将起来: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咕咚”一声闷响,她才猛然梦醒,身子打个激灵,朝墙边看去,那孩 子从墙头跌了下来。 “我……我……”男孩诺诺道,“我只是来瞧瞧,你的病好了没有。那 天晚上,你的头比开水还热……”老太太领男孩进屋,给他热了排骨和米饭。 随后几日,男孩都过来共进晚餐。孩子通常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 搛菜。吃一阵偶然抬头,老太太便往他碗里搛一箸菜,孩子也搛了肉丁或腊肠, 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老太太就笑。 当日晌午刚过,王静生就来了。王静生说,关于她跟孩子的事,他听别 人说了。孩子爸妈、爷爷早死了,奶奶前几天也死了。孩子的病是父母遗传的艾 滋病。那晚,老太太做好了饭菜,孩子却没来。 儿子第二天到了麻湾。老太太正在炕上收拾皮箱,儿子说:“哎,我真 是白着急了,原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 做了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 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台要全程录像呢。” 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儿 子一见,蹙着眉喊:“妈!出租车在村东呢!”老太太大抵聋了,只顾弯着脊背 拉着皮箱朝前走。儿子小跑着过去,在母亲身后边走边絮叨:“不瞒你说,赞助 费说是二十万,其实给了五十万!不就听你唱两句《春闺梦》和《锁麟囊》?人 家拿你当宝,傲气值几个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