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材料和,指出其根本区别,并说明应如何理解“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的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辨析题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运行的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运行的结果,所以说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问答题 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 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包含 什么哲学思想?(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或任意性。) 简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 材料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 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 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 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囉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統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辨析题 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 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 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熟知起 源于真知(或熟知即真知或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其根本区别,并说明应如何理解“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的 含义。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辨析题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运行的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运行的结果,所以说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问答题 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 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包含 什么哲学思想?(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或任意性。) 简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 材料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 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 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辨析题 “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 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 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熟知起 源于真知(或熟知即真知或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问答题
问答题 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如何理解“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 为什么有时候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能动的反映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 点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材料题 材料1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 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 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 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 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 年8月5日)) 材料2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 作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 材料3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 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 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 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 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 材料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 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 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2)分析材料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分析材料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为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 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 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 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 为什么?(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 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 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 的大门
问答题 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如何理解“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 为什么有时候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能动的反映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 点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材料题 材料1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 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 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 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 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 年8月5日)) 材料2 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 作—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 材料3 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 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 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 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 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 材料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 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 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2)分析材料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分析材料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为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 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 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 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 为什么?(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 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 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 的大门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 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 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 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 决思路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辨析题 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真理总是近似正确的认识 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因此,绝对真理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 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终极真理。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提岀的新方针、新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真理与价值亳不相干 问答题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时候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材料题 材料1言必有三表。…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 《非命上》) 材料2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们是工具 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 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 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 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 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 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 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 决思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辨析题 “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真理总是近似正确的认识。 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因此,绝对真理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 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终极真理。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提出的新方针、新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问答题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时候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材料题 材料1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 《非命上》) 材料2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 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 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 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 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