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00000vinilint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0学习目标 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背景、内容、结果以及失败的原因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何鲁晓夫改革。 3.比较博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背景、内容、结果以及失败的原因。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何鲁晓夫改革。 3.比较博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新课导入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 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 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 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 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 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 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在乡村女教师的信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面 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 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 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 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 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 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 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在乡村女教师的信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面 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 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 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 1955年为31.8公斤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 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 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 1955年为31.8公斤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 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 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