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梧桐(t6ng)纱厨(ch 卓(zhuo)尔不群茅塞(se)顿开 B.当(dang)真埋(mai)怨 吹毛求疵(ci)处(chu)心积虑 憔悴(qiao)窥(kui)视 暗香盈袖(xi)乍暖还寒(zd) D.堆积(dui)寻觅(m) 情不自禁(jin)伺(si)机反扑 【解析】B项中“埋”应读man;C项中,“乍”应读zha:D项中“禁”应读j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赋予次第弱不经风出其不意 销魂焚烧带罪立功毕恭毕敬 C.凄惨诡秘甘拜下风亘古至今 D.漫谈佳奖兴高采烈汗流浃背 【解析】A项“经”应为“禁”;B项“带”应为“戴”;D项“佳”应为“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销金兽(熔化) 有暗香盈袖(充满)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有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乍暖还寒(忽然) D.憔悴损(相当于“煞”)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解析】“销”是“焚烧”的意思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第 7 课 李清照词两首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梧桐.(tóng) 纱厨.(chú) 卓.(zhuó)尔不群 茅塞.(sè)顿开 B.当.(dànɡ)真 埋.(mái)怨 吹毛求疵.(cī) 处.(chǔ)心积虑 C.憔.悴(qiáo) 窥.(kuī)视 暗香盈袖.(xiù) 乍.暖还寒(zà) D.堆.积(duī) 寻觅.(mì) 情不自禁.(jìn) 伺.(sì)机反扑 【解析】 B 项中“埋”应读 mán; C 项中,“乍”应读 zhà;D 项中“禁”应读 jīn。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赋予 次第 弱不经风 出其不意 B.销魂 焚烧 带罪立功 毕恭毕敬 C.凄惨 诡秘 甘拜下风 亘古至今 D.漫谈 佳奖 兴高采烈 汗流浃背 【解析】 A 项“经”应为“禁”; B 项“带”应为“戴”; D 项“佳”应为“嘉”。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 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有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 乍.暖还寒(忽然) D.憔悴损.(相当于“煞”)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解析】 “销”是“焚烧”的意思。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 ....,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有所改变,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 D.一个个庞大的体育馆里几乎只有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和智障人士家属 的身影,看台上大多冷冷清清,观众寥寥无几。 【解析】A“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B“讳莫如深”原指事 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指事情瞒得很紧。C“尸位素餐”指占有职位而不尽职守。 【答案】D 5.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是一个词即“怎么、怎样”之意 【答案】B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 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 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颠。然而在“谈语有味”“浅语有 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 为婉约宗主。 李清照生当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解析】“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 【答案】 7.下面词牌名、作者名全对的一组是()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④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⑥七八个星天外,两 点雨山前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 C.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 ....的现象将有所改变,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 D.一个个庞大的体育馆里几乎只有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和智障人士家属 的身影,看台上大多冷.冷清清 ...,观众寥寥无几。 【解析】 A“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B“讳莫如深”原指事 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指事情瞒得很紧。C“尸位素餐”指占有职位而不尽职守。 【答案】 D 5.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 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是一个词即“怎么、怎样”之意。 【答案】 B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 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 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颠。然而在“谈语有味”“浅语有 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 为婉约宗主。 D.李清照生当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解析】 “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 【答案】 B 7.下面词牌名、作者名全对的一组是( )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④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
A.①水调歌头毛泽东②雨霖铃苏轼③清平乐李清照④扬州慢柳永⑤ 忆江南张志和⑥西江月范仲淹 B.①沁园春柳亚子②扬州慢柳永③如梦令张志和④雨霖铃姜夔⑤渔 歌子白居易⑥浣溪沙辛弃疾 C.①念奴娇郭沫若②水调歌头李清照③清平乐辛弃疾④西江月苏轼 ⑤渔家傲范仲淹⑥浣溪沙张志和 D.①沁园春毛泽东②雨霖铃柳永③如梦令李清照④扬州慢姜夔⑤渔 歌子张志和⑥西江月辛弃疾 【解析】考査对词牌的常识,也考査诗歌背诵。 【答案】D 8.从下面提供的课文篇目中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则课文题解。(不超过100字) 李白《蜀道难》杜甫《春夜喜雨》鲁迅《阿Q正传》李清照《声声慢》 【解析】写题解要紧扣题目,有的放矢。把与本题有关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为的是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可有可无的或无关的内容都应尽行删去。因此,题解的文 字要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一般应控制在几十字到一百字左右。文章长、内容丰富的, 题解可适当长些 【答案】杜甫《春夜喜雨》一一这首诗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建 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抒发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之情,寄托着杜甫希 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本诗的题目言简意赅,是理解诗意的钥匙。它既点明了所写对象发 生的季节一一春,时间一一夜,对象一一雨;又点明了诗人的心情—一喜。全诗就是紧扣这 几点来写的 [课内精读] )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完成后面题目。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A.①水调歌头 毛泽东 ②雨霖铃 苏轼 ③清平乐 李清照 ④扬州慢 柳永 ⑤ 忆江南 张志和 ⑥西江月 范仲淹 B.①沁园春 柳亚子 ②扬州慢 柳永 ③如梦令 张志和 ④雨霖铃 姜夔 ⑤渔 歌子 白居易 ⑥浣溪沙 辛弃疾 C.①念奴娇 郭沫若 ②水调歌头 李清照 ③清平乐 辛弃疾 ④西江月 苏轼 ⑤渔家傲 范仲淹 ⑥浣溪沙 张志和 D.①沁园春 毛泽东 ②雨霖铃 柳永 ③如梦令 李清照 ④扬州慢 姜夔 ⑤渔 歌子 张志和 ⑥西江月 辛弃疾 【解析】 考查对词牌的常识,也考查诗歌背诵。 【答案】 D 8.从下面提供的课文篇目中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则课文题解。(不超过 100 字) 李白《蜀道难》 杜甫《春夜喜雨》 鲁迅《阿 Q 正传》 李清照《声声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题解要紧扣题目,有的放矢。把与本题有关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为的是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可有可无的或无关的内容都应尽行删去。因此,题解的文 字要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一般应控制在几十字到一百字左右。文章长、内容丰富的, 题解可适当长些。 【答案】 杜甫《春夜喜雨》——这首诗是唐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杜甫定居成都,建 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抒发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之情,寄托着杜甫希 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本诗的题目言简意赅,是理解诗意的钥匙。它既点明了所写对象发 生的季节——春,时间——夜,对象——雨;又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喜。全诗就是紧扣这 几点来写的。 [课内精读] (一)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完成后面题目。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词人在无聊中的想像之景, 时也透露了词人的内心感受。 B.下片第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即转换空间,从室内到庭院。“东篱”指地点,同 时也是菊花的代称。因为陶渊明的关系,这句诗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沾一点脂粉气,而透出 些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 C.“莫道不销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D.“帘卷西风”四字,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黄花在西 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才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 心的力量 【解析】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不是 想象之景。 【答案】A 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醉花阴》全词精华所在,结尾的一个 瘦”字更是全篇的“词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答案】以人比花,显得新奇,又可见其形,亦能传其神。以此句来写相思之情,不 露不俗、含蓄蕴藉。作者以人瘦比菊花,犹如康与之的“比梅花”。李淸照词中的菊花是眼 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而且菊花瓣长,色泽以黄色为基调,与“瘦”易于联系,再 加上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与词人精神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富于创新。 11.李清照写过一篇《词论》,从中能够看岀她自己的艺术追求。请就《醉花阴》一词 谈谈其艺术追求方面的特色。 答 【答案】《醉花阴》一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 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但是词人在本词中只是先从天气写起,由天气到瑞脑 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感情是慢慢加深,气氛是逐步渲染,词人把节日孤寂深情留在 结尾,使它如高峰突起。最后三句是全篇精华所在,可见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 都是铺叙笔法。另外从本词中还看到了李清照的又一个诗词追求,即有情致。因为本词中从
9.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词人在无聊中的想像之景,同 时也透露了词人的内心感受。 B.下片第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即转换空间,从室内到庭院。“东篱”指地点,同 时也是菊花的代称。因为陶渊明的关系,这句诗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沾一点脂粉气,而透出 一些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 C.“莫道不销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D.“帘卷西风”四字,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黄花在西 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才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 心的力量。 【解析】 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不是 想象之景。 【答案】 A 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醉花阴》全词精华所在,结尾的一个 “瘦”字更是全篇的“词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人比花,显得新奇,又可见其形,亦能传其神。以此句来写相思之情,不 露不俗、含蓄蕴藉。作者以人瘦比菊花,犹如康与之的“比梅花”。李清照词中的菊花是眼 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而且菊花瓣长,色泽以黄色为基调,与“瘦”易于联系,再 加上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与词人精神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富于创新。 11.李清照写过一篇《词论》,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艺术追求。请就《醉花阴》一词 谈谈其艺术追求方面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醉花阴》一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 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但是词人在本词中只是先从天气写起,由天气到瑞脑 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感情是慢慢加深,气氛是逐步渲染,词人把节日孤寂深情留在 结尾,使它如高峰突起。最后三句是全篇精华所在,可见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 都是铺叙笔法。另外从本词中还看到了李清照的又一个诗词追求,即有情致。因为本词中从
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无不涂上一层词人愁苦的感情色彩。 )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完成后面题目。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这首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惨戚戚”,在用语上历来为人称道,请 简要赏析 答 【答案】示例:①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② 叠字较普通用法(如“寻寻觅觅”较之“寻觅”)更显感情之强烈。③平字见奇,字字传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结合全词看,对“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 字应如何理解? 答 【答案】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 致使酒力压不住愁,自然就觉得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境况是何等凄凉, 境是何等凄苦。 1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哪些妙处? 答 【答案】从写景来说:雁南归,冬将至。以鸟不胜寒写人内心之寒冷。另外,古人有 鸿雁传书的说法,而自己现在只能眼看着雁儿飞过,却无书可寄、无人可收,更显惆怅。从 抒情来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旧时相识”以艺术的手法写出了年复一年的愁苦,使情 感的表现更深一层 1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三句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对抒发感 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无不涂上一层词人愁苦的感情色彩。 (二)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完成后面题目。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这首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用语上历来为人称道,请 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② 叠字较普通用法(如“寻寻觅觅”较之“寻觅”)更显感情之强烈。③平字见奇,字字传神。 1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结合全词看,对“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 字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 致使酒力压不住愁,自然就觉得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境况是何等凄凉,心 境是何等凄苦。 1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哪些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写景来说:雁南归,冬将至。以鸟不胜寒写人内心之寒冷。另外,古人有 鸿雁传书的说法,而自己现在只能眼看着雁儿飞过,却无书可寄、无人可收,更显惆怅。从 抒情来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旧时相识”以艺术的手法写出了年复一年的愁苦,使情 感的表现更深一层。 1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三句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对抒发感 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