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经济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社会福利函数论者根据假定存在的社会福利函数作出一组表示社会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并根据契约曲线作出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切点,代表受到限制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值。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阿罗本想通过大量的论证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的社会福利函数修残补缺,但客观上却证明了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阿罗定理在福利经济学中被称作“不可能定理”。4)善恶标准公平判断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而这个价值基础恰恰是建立福利经济学公平准则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标准,它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标准应最少。目前西方福利经济学并没有在建立公平准则的价值标准上取得什么突破,也没有给出一个类似于帕累托效率那样严谨的公平准则来。本人认为公平准则的价值基础还是存在的,不过他不是经济功利的基本标准一一好与坏,而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标准一一善与恶(他们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标准是最少的)。根据已经确立的基本价值标准(善与恶),作者希望通过逻辑推导,最终给出一个类似于帕累托效率那样严谨的福利经济学公平准则来,推导过程简要罗列如下:由于公平分配的问题,是一个某些人得益,而其他人受损的问题。因此不能如效率那样以经济功利的好坏标准去评价,而必须以社会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去评价。以社会伦理选择标准看,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收入的分配已经达到任何再分配都不可能在不使人们认为是恶的情况下,而使社会可以更加向善,那么这种收入分配状态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如果收入的再分配可以在人们不认为是恶情况下,而可以使社会更加向善,那么收入再分配就必须继续进行下去,一直到人们认为再分配是一种恶为止。我们知道,人皆有自利之心,也有善良之心,收入的再分配如果适度,人们就认为是善,收入的再分配如果过度,人们就认为是恶,社会和个人正是按照社会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来调节和把握收入再分配的度的,使之不断趋于公平状态。(3)公平分配实现的条件在市场经济中,收入能否实现“公平”分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市场自发调节的公平(基础条件)。第二,社会自愿再调节的公平(补充条件)。第三,政府强制再调节的公平(关键条件)。1)市场自发调节的公平(基础条件)。它是社会个体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自动实现的收入初次分配。它要求收入分配必须符合等价交换和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等价交换和平等自愿的原则,市场确定的公平准则是“要素票赋”分配准则,它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收入分配准则,强调的是规则公平。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个人按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主地)各自对生产的实际贡献来决定其收入,是公正分配的自然规律。它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与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及其市场价格但是这种“要素烹赋”分配准则却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即由它决定的市场初次分配是极22
22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经济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 利的充分条件。社会福利函数论者根据假定存在的社会福利函数作出一组表示 社会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并根据契约曲线作出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 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切点,代表受到限制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值。 在 1951 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 须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 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 社会位置。阿罗本想通过大量的论证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的社会福利函数 修残补缺,但客观上却证明了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也就 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阿罗定理在福利经济学 中被称作“不可能定理”。 4)善恶标准 公平判断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而这个价值基础恰恰是建立福利 经济学公平准则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标准,它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标准应最少。目前 西方福利经济学并没有在建立公平准则的价值标准上取得什么突破,也没有给出 一个类似于帕累托效率那样严谨的公平准则来。本人认为公平准则的价值基础还 是存在的,不过他不是经济功利的基本标准——好与坏,而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 本标准——善与恶(他们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标准是最少的)。 根据已经确立的基本价值标准(善与恶),作者希望通过逻辑推导,最终给 出一个类似于帕累托效率那样严谨的福利经济学公平准则来,推导过程简要罗列 如下: 由于公平分配的问题,是一个某些人得益,而其他人受损的问题。因此, 不能如效率那样以经济功利的好坏标准去评价,而必须以社会伦理道德的善恶标 准去评价。以社会伦理选择标准看,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如果收入的分配已经达到任何再分配都不可能在不使人们认为是恶的情况下,而 使社会可以更加向善,那么这种收入分配状态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公平”的, 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如果收入的再分配可以在人们不认为是恶情况下,而可以 使社会更加向善,那么收入再分配就必须继续进行下去,一直到人们认为再分配 是一种恶为止。我们知道,人皆有自利之心,也有善良之心,收入的再分配如果 适度,人们就认为是善,收入的再分配如果过度,人们就认为是恶,社会和个人 正是按照社会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来调节和把握收入再分配的度的,使之不断趋 于公平状态。 (3)公平分配实现的条件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能否实现“公平”分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市场自发调节的 公平(基础条件)。第二,社会自愿再调节的公平(补充条件)。第三,政府强制再调节的公 平(关键条件)。 1)市场自发调节的公平(基础条件)。 它是社会个体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自动实现的收入初次分配。它要求收入分配必须符合 等价交换和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等价交换和平等自愿的原则,市场确定的公平准则是“要 素禀赋”分配准则,它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收入分配准则,强调的是规则公平。经济学家 认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个人按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 各自对生产的实际贡献来决定其收入,是公正分配的自然规律。它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与均 衡价格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与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及其市场价格。 但是这种“要素禀赋”分配准则却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即由它决定的市场初次分配是极
不公平的。原因在于起点的不公,即人们在进入市场前的要素嘉赋(财富、教育、技能等的分配是极其不平等的。因此它会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分配失衡。于是才有了纠正市场“要素票赋”分配的其他准则。2)社会自愿再调节的公平(补充条件)。它是社会个人、家庭和团体在社会道德机制调节下自愿实现的收入再分配公平。它要求收入转移必须达到个人善良之心与自利之心的均衡状态。由于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是不公平,出手人类的亲情、友情和同情,社会自发出现了对低收入者的救助行为,它们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主要由亲人,朋友和慈善组织等在社会道德机制下自愿实施,所有这些行为一般是按照“非盈利”的准则,以自愿捐献和无偿援助的方式进行。社会自愿再调节行为具有应急、零散、小规模的特点,能够实现的收入转移数量又相当有限,所以根本无法解决持续的、普遍的、大规模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它们对公平分配蛋然可以起到局部的“消滴和泉涌”效应,对缓解两极分化,促进分配公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全局来讲仍然是杯水车薪,无力扭转贫富差距的大局,也无法解决公平分配问题。3)政府强制再调节公平(关键条件)它是整个社会在民主政治机制(公共选择机制)调节下强制实现的收入再分配公平。它要求收入转移必须达到社会善良之心与集团自利之心的均衡状态。由手社会自愿调节机制也无法解决公平分配问题,于是出现了政府强制再调节机制,这种强制性再调节机制是自前人类解决公平分配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机制。为了实现最适度收入分配的目标,公共选择机制下的改进型公平准则,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强调起点公平的票赋基础准则(实质: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它所要表述的原则是:假定一开始即有均等地位,然后维护在竞争市场上能赚到的。它反对起因于遗产继承、不司的教育机会或家庭地位等的不平等,要求政府通过强制性税收(遗产税)和转移支出(助学金、奖学金、救济金、社会保障支出)消除或减弱起点的不平等。②强调最低福利水平的票赋基础准则(实质:最低代价的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它所要表述的原则是:确定最低福利水平,在此之上使赋原则得以应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确保没有人会因贫困而受苦。要求政府通过再分配计划重点确保最低收入者阶层的最低福利水平或最低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对竞争市场上的最高收入和财富则不加限制。③强调最大福利的功利准则(实质:规则公平+结果公平)。它所要表述的原则是:票赋基础的不平等性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应被承认,但是它们不能被允许用来决定分配状态,最后的分配状态应根据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和平均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它不仅赞同自愿转移,更主张强制转移,但功利原则并不是一种平均主义的解决办法,政府税收转移计划不是要将富人的钱与穷人平分,而是要实现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边际效用的彼此完全相等。但由于在效用的衡量上存在者一系列不可克服的问题,因此功利准则是理论上的价值大手实际上的价值。④社会主义的两种改进型办法。一是按劳分配准则,准确地讲应是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为辅的准则(实质是规则公平)。二是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准则”,这是一个目前还无法实现的理想准则。(实质是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当然结果也必然公平。)(4)分配不公的度量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避免分配不公的恶化,西方国家一般以以下量化指标来度量监测分配不公的情况:1)贫困指数。表示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指数,亦称贫困率。指数在[0,1]23
23 不公平的。原因在于起点的不公,即人们在进入市场前的要素禀赋(财富、教育、技能等) 的分配是极其不平等的。因此它会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分配失衡。于是才有了纠正市 场“要素禀赋”分配的其他准则。 2)社会自愿再调节的公平(补充条件)。 它是社会个人、家庭和团体在社会道德机制调节下自愿实现的收入再分配公平。它要求 收入转移必须达到个人善良之心与自利之心的均衡状态。 由于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是不公平,出于人类的亲情、友情和同情,社会自发出现了 对低收入者的救助行为,它们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主要由亲人、朋友和慈善组织等在社会 道德机制下自愿实施,所有这些行为一般是按照“非盈利”的准则,以自愿捐献和无偿援 助的方式进行。社会自愿再调节行为具有应急、零散、小规模的特点,能够实现的收入转 移数量又相当有限,所以根本无法解决持续的、普遍的、大规模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它 们对公平分配虽然可以起到局部的“涓滴和泉涌”效应,对缓解两极分化,促进分配公平 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全局来讲仍然是杯水车薪,无力扭转贫富差距的大局,也无法解决公 平分配问题。 3)政府强制再调节公平(关键条件) 它是整个社会在民主政治机制(公共选择机制)调节下强制实现的收入再分配公平。 它要求收入转移必须达到社会善良之心与集团自利之心的均衡状态。 由于社会自愿调节机制也无法解决公平分配问题,于是出现了政府强制再调节机制, 这种强制性再调节机制是目前人类解决公平分配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机制。为了实现最适 度收入分配的目标,公共选择机制下的改进型公平准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强调起点公平的禀赋基础准则(实质: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它所要表述的原则是:假 定一开始即有均等地位,然后维护在竞争市场上能赚到的。它反对起因于遗产继承、不 同的教育机会或家庭地位等的不平等,要求政府通过强制性税收(遗产税)和转移支出 (助学金、奖学金、救济金、社会保障支出)消除或减弱起点的不平等。 ②强调最低福利水平的禀赋基础准则(实质:最低代价的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它所要表 述的原则是:确定最低福利水平,在此之上使禀赋原则得以应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确 保没有人会因贫困而受苦。要求政府通过再分配计划重点确保最低收入者阶层的最低福 利水平或最低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对竞争市场上的最高收入和财富则不加限制。 ③强调最大福利的功利准则(实质:规则公平+结果公平)。它所要表述的原则是:禀赋基 础的不平等性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应被承认,但是它们不能被允许用来决定分配状态,最 后的分配状态应根据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和平均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它不仅赞同自 愿转移,更主张强制转移,但功利原则并不是一种平均主义的解决办法,政府税收转移 计划不是要将富人的钱与穷人平分,而是要实现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边际效用的彼此完 全相等。但由于在效用的衡量上存在者一系列不可克服的问题,因此功利准则是理论上 的价值大于实际上的价值。 ④社会主义的两种改进型办法。一是按劳分配准则,准确地讲应是按劳分配为主,其他 分配为辅的准则(实质是规则公平)。二是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准则”,这是 一个目前还无法实现的理想准则。(实质是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当然结果也 必然公平。) (4)分配不公的度量 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避免分配不公的恶化,西方国家一般以以下量化指标来度 量监测分配不公的情况: 1) 贫困指数。表示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指数,亦称贫困率。指数在[0,1]
之间,指数越大,分配越不公。贫困的衡量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种。最常用的是绝对贫困指标,即将贫困线视为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收入水平。相对贫困指标即将贫困线视为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一定比例的收入水平。在实践中,政府对贫困问题,一般是尽量消除绝对贫困,而尽量缩小相对贫困。2)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数,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提出,故称。基尼系数以洛伦茨曲线为计算基础,它的计算方法就是通过测算实际收入分配线(洛伦茨曲线)和绝对平均线(45°线)之间的偏差而得出的,在图2一6中,OI代表累计的收入百分比,OP代表累计的人口百分比,正方形OIYP的对角线OY表示收入的绝对平均线,描述实际的收入分配情况的曲线为洛伦茨曲线。若洛伦茨曲线与45°线之间的面积为SA,45°线以下的全部面积为S.+Ss则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S4:SA+SB基尼系数的指数在[0,11之间,指数越大,分配越不公。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在0.5以上表示“差距相当大”。西方国家一般将基尼系数控制在0.3~0.4之间,并且政府每年定期公布本国的基尼系数,以便于选民进行公共选择。IY累计的收入百分比100%80%60%绝对平均线40%AB20%洛伦茨曲线45060%80%100%P累计的人口百分比20%40%图2—6基尼系数图示3财富差距倍数。表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程度的指数,它指的是最富有的家庭财富与最贫穷家庭财富的倍数。指数在[1,+8]之间,指数越大,分配越不公。(5)效率和公平的交换在福利经济学提出的“最大选择自由”、“最高的经济效率”、“最公平的收入分配”三大社会目标中,经济效率与收入公平是对立的,存在着交换关系。1).效率的公平代价。经济效率获取过程中导致的经济资源和财富的集中,即公平的损失,就是公平代价。首先,自由竞争的效率要求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必然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有损公平。另外,私人财产的继承和保护制度必然导致经济资源与财富分配不公的隔代传递,导致新一轮的分配不公。因此,效率的获得必然以公平为代价。但是,经济效率不可能不加限制,虽然经济的自由发展24
24 之间,指数越大,分配越不公。贫困的衡量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种。最常用的是绝 对贫困指标,即将贫困线视为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收入水平。相对贫困指标即将贫 困线视为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一定比例的收入水平。在实践中,政府对贫困问题,一 般是尽量消除绝对贫困,而尽量缩小相对贫困。 2)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数,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 尼(Corrado Gini,1884~1965)提出,故称。基尼系数以洛伦茨曲线为计算基础,它的 计算方法就是通过测算实际收入分配线(洛伦茨曲线)和绝对平均线(45°线)之间的偏 差而得出的,在图 2—6 中,OI 代表累计的收入百分比,OP 代表累计的人口百分比,正 方形 OIYP 的对角线 OY 表示收入的绝对平均线,描述实际的收入分配情况的曲线为洛伦 茨曲线。若洛伦茨曲线与 45°线之间的面积为 sA ,45°线以下的全部面积为 sA + sB , 则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 s s s A B A + 基尼系数的指数在[0,1]之间,指数越大,分配越不公。基尼系数在 0.2 以下,表示“绝 对平均”;基尼系数在 0.2~0.3 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在 0.3~0.4 之间表示 “较为合理”;基尼系数在 0.4~0.5 之间表示“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在 0.5 以上表示 “差距相当大”。西方国家一般将基尼系数控制在 0.3~0.4 之间,并且政府每年定期公 布本国的基尼系数,以便于选民进行公共选择。 I Y 累计的收入百分比 100% 80% 60% 绝对平均线 ↘ 40 % A B 20% ← 洛伦茨曲线 45゜ O 20% 40% 60% 80% 100 % P 累计的人口百分比 图 2—6 基尼系数图示 3)财富差距倍数。表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程度的指数,它指的是最富有的家庭财富与最贫 穷家庭财富的倍数。指数在[1,+∞]之间,指数越大,分配越不公。 (5)效率和公平的交换 在福利经济学提出的“最大选择自由”、“最高的经济效率”、“最公平的收入分配” 三大社会目标中,经济效率与收入公平是对立的,存在着交换关系。 1).效率的公平代价。经济效率获取过程中导致的经济资源和财富的集中,即公平的损失, 就是公平代价。首先,自由竞争的效率要求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而强者愈 强弱者愈弱,必然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有损公平。另外,私人财产的继承和保护制 度必然导致经济资源与财富分配不公的隔代传递,导致新一轮的分配不公。因此,效 率的获得必然以公平为代价。但是,经济效率不可能不加限制,虽然经济的自由发展
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产出,但是,如果经济奇迹是建立在落伍者无可救药的贫穷基础上,那么这种不加节制的效率很可能会毁掉经济本身。社会财富愈是集中,两极分化愈是严重,离社会公平的目标其实就愈远。因此,经济效率必须受到公平的限制,不能任其发展。比如,许多规范经济学家建议取消最低工资法和国际贸易限制,其根据是取消上述法律和限制后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其代价却是低收入者更加贫穷以及弱小产业的加速衰败,社会分配不公必将进一步加剧,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并导致经济发展的受阻。2)。公平的效率代价。公平分配过程中造成的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即经济效率损失,就是效率代价。先,反激励作用就是一种效率代价。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导致社会个人选择更少的工作,更多的闲逸,这就产生了效率代价,即闲逸损失。其次,税收的超额负担亦是效率代价,纳税人因政府税收扭曲了生产选择和消费选择,造成额外经济损失,即形成效率损失。公平的效率代价表明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无限制地调整下去,强制实现平均分配,因为这不仅将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而且将产生新的分配不公,有能力的人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创新、勤奋、节俭将被不劳而获、好吃懒做所取代。比如,有些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家主张对富人征收高额税收,对穷人实行高度保障,其理由是可以缓解社会贫富鸿沟,但是其代价确是社会生产力的衰退和经济发展的迟缓。3)。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效率的公平代价”和“公平的效率代价”说明,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替代关系。美国学者阿瑟·奥肯(1929~1979)曾用“漏桶”来描述这种替代关系。他认为,把收入从幸运的人再分配到不幸的人就象用漏桶把水从一个大桶转移到另一个大桶。在进行转移的过程中,水(收入)永远是在失去。如果漏得少,则再分配的社会成本就小,如果漏得多,则总收入的损失就大。社会必须决定较多公平的成本是否值这个价格。而斯蒂格里茨则用“经济的这块饼应该如何加以分配?”来说明,他认为,一般来讲,人们面临的选择有三种:更大的饼,但更不公平的分配:更小的饼,但更公平的分配:或不大不小的饼,但相对公平的分配。伏尔泰则认为,一般说来,政府的艺术就在于,从一个公民阶级中拿走尽可能多的钱,把它给予另一个阶级。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必须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做出适当权衡,有时为了效率牺牲一些公平,有时为了公平牺牲一些效率。但任何牺牲都必须是增进另一方的手段,并且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持久之福利。从短期看,公平分配虽然会降低经济效率,但从长期看,由于社会更加公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将大大减缓,社会将更加和谐,经济持久发展的安全性将大大提高。因此,可以把公平分配看成经济效率的调节器,收入与财富的两极分化,使经济列车获得了高速前进的巨大动力,但也最有可能使经济列车出轨,而相对公平的分配,虽然抑制了经济加速前进的欲望,但却最有可能保持经济列车的安全行驶。2.2市场失效在大多数地方,市场提供了维持经济效率的最好方式,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市场的效率就不复存在了,这时就会出现“市场失效”的情况。2.2.1公共产品2.2.2外溢性25
25 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产出,但是,如果经济奇迹是建立在落伍者无 可救药的贫穷基础上,那么这种不加节制的效率很可能会毁掉经济本身。社会财富愈 是集中,两极分化愈是严重,离社会公平的目标其实就愈远。因此,经济效率必须受 到公平的限制,不能任其发展。比如,许多规范经济学家建议取消最低工资法和国际 贸易限制,其根据是取消上述法律和限制后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其代价却是低收入者 更加贫穷以及弱小产业的加速衰败,社会分配不公必将进一步加剧,这有可能引发严 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并导致经济发展的受阻。 2).公平的效率代价。公平分配过程中造成的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即经济效率损失,就 是效率代价。先,反激励作用就是一种效率代价。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导致社会个人选择 更少的工作,更多的闲逸,这就产生了效率代价,即闲逸损失。其次,税收的超额负担 亦是效率代价,纳税人因政府税收扭曲了生产选择和消费选择,造成额外经济损失,即 形成效率损失。公平的效率代价表明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无限制地 调整下去,强制实现平均分配,因为这不仅将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而且将产生新的分 配不公,有能力的人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创新、勤奋、节俭将被不劳而获、好吃懒做 所取代。比如,有些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家主张对富人征收高额税收,对穷人实行高度 保障,其理由是可以缓解社会贫富鸿沟,但是其代价确是社会生产力的衰退和经济发展 的迟缓。 3).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效率的公平代价”和“公平的效率代价”说明,在公平与效率之 间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替代关系。美国学者阿瑟·奥肯(1929~1979)曾用“漏桶” 来描述这种替代关系。他认为,把收入从幸运的人再分配到不幸的人就象用漏桶把水从 一个大桶转移到另一个大桶。在进行转移的过程中,水(收入)永远是在失去。如果漏 得少,则再分配的社会成本就小,如果漏得多,则总收入的损失就大。社会必须决定较 多公平的成本是否值这个价格。而斯蒂格里茨则用“经济的这块饼应该如何加以分配?” 来说明,他认为,一般来讲,人们面临的选择有三种:更大的饼,但更不公平的分配; 更小的饼,但更公平的分配;或不大不小的饼,但相对公平的分配。伏尔泰则认为,一 般说来,政府的艺术就在于,从一个公民阶级中拿走尽可能多的钱,把它给予另一个阶 级。 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必须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做出适当权 衡,有时为了效率牺牲一些公平,有时为了公平牺牲一些效率。但任何牺牲都必须是增 进另一方的手段,并且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持久之福利。从短期看,公平分配虽然会降 低经济效率,但从长期看,由于社会更加公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将大大减缓, 社会将更加和谐,经济持久发展的安全性将大大提高。因此,可以把公平分配看成经济 效率的调节器,收入与财富的两极分化,使经济列车获得了高速前进的巨大动力,但也 最有可能使经济列车出轨,而相对公平的分配,虽然抑制了经济加速前进的欲望,但却 最有可能保持经济列车的安全行驶。 2.2 市场失效 在大多数地方,市场提供了维持经济效率的最好方式,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不 具备的情况下,市场的效率就不复存在了,这时就会出现“市场失效”的情况。 2.2.1 公共产品 2.2.2 外溢性
2.2.3自然断2.2.4信息不对称2.2.5社会分配不公2.2.6宏观经济总量失衡(1)市场失效的含义。市场失效(marketfailures)是指在自由放任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在其自身的运行中自发产生的缺陷或弊病。(2)市场失效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无效率,二是收入分配不公平,三是宏观经济不稳定。简称:无效率,不公平,不稳定。具体来讲可分为七个方面: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不同于私人产品的特殊性(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且这里的公共产品只是特指穆斯格雷夫1959年所谓的“有益需要”的公共产品,而不是“有害”的公共产品。),这些不同于私人产品的特性使得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无法在公共产品身上起作用,导致市场机制在配置公共产品上出现失灵。如果让市场机制来配置公共产品,由于“免费搭车”的存在,那么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公共产品短缺的情况。因此公共产品不适宜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给个人,而只能通过非市场机制(政治机制)配置给个人。2)外溢性外溢性是指未被市场交易价格反映的额外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当市场交易导致了对第三方的影响,而价格机制又不能为之提供正确信号时,就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在这里价格机制的失灵导致了市场机制的失灵。当涉及外部效应时,由于市场价格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交易产品的所有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作为市场参与者决策基础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将会偏离实际有效的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所以就会产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问题,而且无论是负外部效应还是正外部效应都存在着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问题。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由于其价格只反映了其私人边际成本,而不能充分反映其社会边际成本,因而给社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负担或损害。如如抽烟、酗酒、吸毒、赌博、废气、废烟、废水、废渣、噪音、电磁辐射、光辐射、过度捕捞、滥砍滥伐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消费将呈现过多状态,而减少它,降低其供给,社会将因此而获得净效益。正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由于其价格只反映了其私人边际收益,而不能充分反映其社会边际收益,因而给生产或消费者带来了额外的效益损失。如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教育、健身、防疫免疫疫苗、防火材料、烟雾报警器、垃圾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正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消费将呈现不足状态,而提高它,增加其供给,社会将因此而获得净效益。3)垄断或自然垒断(竞争失效)竞争失效又称竞争不充分,当市场存在垄断或自然垄断(如成本递减行业或规模报酬递增行业)等情况时,完全竞争的条件就不具备,而缺少了充分的竞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将出现低效率,这就是竞争失效。断是指在某一个行业中只有独家生产者,同时没有其他行业能生产该厂商产品的代用品的情形。一旦国家单独掌握某种产品的生产,而排除竞争时,国家断就产生了。国家断在经济学中有时也叫专卖(fiscalmonopoly),它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强制性独占经营,这与私人凭借资本与技术的优势或其他各种机会所形成的独占经营是不同的。国家垒断的领域各国依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的领域有邮政、烟草、酒业、盐业、茶业、中央银行、铁路、彩票、军工等。国26
26 2.2.3 自然垄断 2.2.4 信息不对称 2.2.5 社会分配不公 2.2.6 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1)市场失效的含义。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s)是指在自由放任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在其自 身的运行中自发产生的缺陷或弊病。 (2)市场失效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无效率,二是收入分 配不公平,三是宏观经济不稳定。简称:无效率,不公平,不稳定。 具体来讲可分为七个方面: 1)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不同于私人产品的特殊性(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 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且这里的公共产品只是特指穆斯格雷夫 1959 年所谓的“有 益需要”的公共产品,而不是“有害”的公共产品。),这些不同于私人产品的特性使得 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无法在公共产品身上起作用,导致市场机制在配置公共产品 上出现失灵。如果让市场机制来配置公共产品,由于“免费搭车”的存在,那么不可避 免地将出现公共产品短缺的情况。因此公共产品不适宜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给个人,而只 能通过非市场机制(政治机制)配置给个人。 2) 外溢性 外溢性是指未被市场交易价格反映的额外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当市场交易导致了对 第三方的影响,而价格机制又不能为之提供正确信号时,就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在这里价格机制的失灵导致了市场机制的失灵。 当涉及外部效应时,由于市场价格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交易产品的所有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作为市 场参与者决策基础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将会偏离实际有效的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所以就会 产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问题,而且无论是负外部效应还是正外部效应都存在着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问题。 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由于其价格只反映了其私人边际成本,而不能充分反映其社会边际成本, 因而给社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负担或损害。如如抽烟、酗酒、吸毒、赌博、废气、废烟、废水、废渣、噪 音、电磁辐射、光辐射、过度捕捞、滥砍滥伐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的生 产与消费将呈现过多状态,而减少它,降低其供给,社会将因此而获得净效益。 正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由于其价格只反映了其私人边际收益,而不能充分反映其社会边际收益, 因而给生产或消费者带来了额外的效益损失。如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教育、健身、防疫免疫疫苗、防火 材料、烟雾报警器、垃圾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正外部效应的产品或劳务 的生产与消费将呈现不足状态,而提高它,增加其供给,社会将因此而获得净效益。 3) 垄断或自然垄断(竞争失效) 竞争失效又称竞争不充分,当市场存在垄断或自然垄断(如成本递减行业或规模报酬递 增行业)等情况时,完全竞争的条件就不具备,而缺少了充分的竞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 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将出现低效率,这就是竞争失效。 垄断是指在某一个行业中只有独家生产者,同时没有其他行业能生产该厂商产品的代用品的情形。 一旦国家单独掌握某种产品的生产,而排除竞争时,国家垄断就产生了。国家垄断在经济学中有时也 叫专 卖(fiscal monopoly),它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强制性独占经营,这与私 人凭借资本与技术的优势或其他各种机会所形成的独占经营是不同的。国家垄断的领域各国依国情不 同而有所差异,主要的领域有邮政、烟草、酒业、盐业、茶业、中央银行、铁路、彩票、军工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