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简介1.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财政基本原理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理论体系是按照“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收入理论一→财政支出理论→财政管理与政策理论”,的逻辑结构来安排的。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财政基础理论,内容涉及财政的本质、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等;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理论,内容含财政支出经济分析、财政投资支出、财政消费支出、财政转移支出等: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理论,内容包括税收、公债、国有资产等:第四部分为财政管理与政策理论,内容涉及国家预算、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注重吸收新经验、新成果,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又吸收和反映了我国财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财政改革的新经验。2.目的要求教学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已学的经济学知识基础上,深入透彻地掌握财政方面的专门知识,为培养专门的财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要求是:系统全面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运用财政基本知识分析研究实际财经问题的基本技能。3.课程性质经济类和公共管理必修课、核心课,财经类核心主干课。4.课时安排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16周),课时为:2学时/周,共32学时。5.教材及参考书《公共财政学》袁崇坚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财政学》张馨主编陈工雷根强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财政学》邓子基林致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扬志勇张馨编著《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财政学》邓子基陈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财政学》陈工雷根强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邱华炳主编《现代财政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主编《财政学》邓子基邱华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蓉邓子基《财政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财政学》储敏伟杨君昌主编2000年8月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著《财政学》郭庆旺赵志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财政学》陈共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2
2 财政学课程简介 1.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财政基本原理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理论体系是按照“财政基础理论 →财政收入理论→财政支出理论→财政管理与政策理论”的逻辑结构来安排的。课程共分为四大 部分,第一部分为财政基础理论,内容涉及财政的本质、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等;第 二部分为财政支出理论,内容含财政支出经济分析、财政投资支出、财政消费支出、财政转移支 出等;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理论,内容包括税收、公债、国有资产等;第四部分为财政管理与政 策理论,内容涉及国家预算、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注重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注重吸收新经验、新成果,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财政学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同时又吸收和反映了我国财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财政改革的新经验。 2.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已学的经济学知识基础上,深入透彻地掌握财政方面的专门知 识,为培养专门的财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要求是:系统全面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熟悉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运用财政基本知识分析研究实际财经问题的基本技能。 3.课程性质 经济类和公共管理必修课、核心课,财经类核心主干课。 4.课时安排 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16 周),课时为:2 学时/周,共 32 学时。 5.教材及参考书 《公共财政学》 袁崇坚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第一版 《财政学》 张 馨主编 陈 工 雷根强副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第一版 《财政学》 邓子基 林致远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2 月第一版 《公共经济学》 扬志勇 张 馨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一版 《财政学》 邓子基 陈 工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第一版 《财政学》 陈 工 雷根强 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现代财政学》 邱华炳 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一版 《财政学》 邓子基 邱华炳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一版 《财政学原理》 邓子基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9 月第一版 《财政学》 储敏伟 杨君昌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一版 《财政学》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第一版 《财政学》 陈 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第三版
目录第一章导论1.1财政概念1.2财政制度1.3混合经济1.4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1.5财政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财政职能2.1市场效率2.2市场失效2.3财政职能第三章公共产品最佳供应3.1纯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均衡模型3.2纯公共产品一般均衡模型3.3准公共产品最佳供应分析3.4公共产品供应的困难与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3.5公共产品论的实验经济学视角研究第四章公共选择4.1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4.2财政决策机制4.3财政决策主体行为4.4政府失效第五章财政支出理论5.1财政支出分类5.2财政支出规模理论5.3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第六章购买性支出6.1行政支出6.2国防支出6.3文教科卫支出6.4农业支出6.5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第七章转移性支出7.1社会保障与财政7.2财政补贴7.3其他财政支出3
3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财政概念 1.2 财政制度 1.3 混合经济 1.4 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1.5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财政职能 2.1 市场效率 2.2 市场失效 2.3 财政职能 第三章 公共产品最佳供应 3.1 纯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均衡模型 3.2 纯公共产品一般均衡模型 3.3 准公共产品最佳供应分析 3.4 公共产品供应的困难与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 3.5 公共产品论的实验经济学视角研究 第四章 公共选择 4.1 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 4.2 财政决策机制 4.3 财政决策主体行为 4.4 政府失效 第五章 财政支出理论 5.1 财政支出分类 5.2 财政支出规模理论 5.3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 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6.1 行政支出 6.2 国防支出 6.3 文教科卫支出 6.4 农业支出 6.5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7.1 社会保障与财政 7.2 财政补贴 7.3 其他财政支出
第八章税收理论8.1税收概念8.2税收负担分析8.3税负转嫁与归宿8.4税收原则8.5最优税收理论第九章商品税9.1商品税概述9.2增值税9.3消费税9.4营业税9.5关税第十章所得税10.1所得税概述10.2个人所得税10.3企业(公司)所得税10.4社会保险税第十一章其他税收11.1财产税11.2资源税与行为税第十二章公共企业和国有企业12.1公共企业概述12.2财政与公共企业的关系12.3公共企业的改革第十三章公共规制13.1公共规制概述13.2公共规制方式13.3经济性规制:基于绩效的规制13.4社会性规制的加强第十四章政府预算14.1政府预算概述14.2政府预算种类14.3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与决算第十五章赤字与公债15.1政府收支对比关系15.2公债15.3公债理论4
4 第八章 税收理论 8.1 税收概念 8.2 税收负担分析 8.3 税负转嫁与归宿 8.4 税收原则 8.5 最优税收理论 第九章 商品税 9.1 商品税概述 9.2 增值税 9.3 消费税 9.4 营业税 9.5 关税 第十章 所得税 10.1 所得税概述 10.2 个人所得税 10.3 企业(公司)所得税 10.4 社会保险税 第十一章 其他税收 11.1 财产税 11.2 资源税与行为税 第十二章 公共企业和国有企业 12.1 公共企业概述 12.2 财政与公共企业的关系 12.3 公共企业的改革 第十三章 公共规制 13.1 公共规制概述 13.2 公共规制方式 13.3 经济性规制:基于绩效的规制 13.4 社会性规制的加强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14.1 政府预算概述 14.2 政府预算种类 14.3 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与决算 第十五章 赤字与公债 15.1 政府收支对比关系 15.2 公债 15.3 公债理论
15.4公债政策第十六章政府间财政关系16.1财政体制16.2政府间职责的分工16.3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16.4政府间转移支付16.5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5
5 15.4 公债政策 第十六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16.1 财政体制 16.2 政府间职责的分工 16.3 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16.4 政府间转移支付 16.5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一章导论1.1财政概念1.2财政制度1.3混合经济1.4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1.5财政学的研究方法1.1财政概念1.1.1财政现象(1)什么是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是形于外、表面的东西,一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感知;现象是个别、片面的东西,展现的是事物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不是事物的共性,它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没有深入本质,形成概念之前,就像盲人摸象,所看到的现象只是事物的局部,是不全面的。(2)财政现象有那些具体表现?财政基础理论方面,财政本质、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等;财政收入方面:如税收、公债、国有资产收入、公益和福利彩票等;财政支出方面:如政府投资、政府采购、政府教育科学文化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财政管理方面:政府预算、财政体制、财政政策。1.1.2财政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财政的概念问题实质上就是财政的本质问题,被称为财政基础理论的基石问题、核心问题。财政的本质代表了对“财政”最深刻的认识,是对财政的最根本性理解。财政的概念是对财政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形成一个统一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体系的灵魂,也是解释其他全部财政问题的基础。一个鲜明的财政概念观就代表一种独特的财政观,它积淀了、结晶了、升华了财政学家的全部思想。对任何一个财政学者来说形成一个独特的财政概念都是最难最难的,这意味着要把对财政的全部认识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要把整个财政理论体系只用一个独特的理念统一起来。有些人可以写很厚很厚的财政学书,上百万字也能写出来,但是一句只有几个字的“财政概念”却概括不出来,就是因为概念是一个很难的问题。(1)财政概念的定义:明确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内涵)+属概念(外延)。种差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上也叫内涵,属概念就是与该事物最接近的更大一点的概念,形式逻辑上也叫外延。下好定义的关键是:外延必须相应相称,内涵必须清楚确切。在这里我们遇到是任何一们学科都会遇到的元概念问题,所谓元概念就是用来定义任何一门学科最基本概念的概念,它本身是不能定义的。因为所有的被定义概念都是借助于其他概念来定义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定义,那么我们总是可以从前一个定义追溯到后一个定义,并一直追溯下去。显然为了有一个起点,人类知识必须接受一些最简单的不用定义的概念。财政6
6 第一章 导论 1.1 财政概念 1.2 财政制度 1.3 混合经济 1.4 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1.5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1.1 财政概念 1.1.1 财政现象 (1)什么是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是形于外、表面的东西, 一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感知;现象是个别、片面的东西,展现的是事物丰富多彩的个性, 而不是事物的共性,它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没有深入本质,形成概念之前,就像盲人摸象,所看到的现象只 是事物的局部,是不全面的。 (2)财政现象有那些具体表现? 财政基础理论方面,财政本质、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等; 财政收入方面:如税收、公债、国有资产收入、公益和福利彩票等; 财政支出方面:如政府投资、政府采购、政府教育科学文化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财政管理方面:政府预算、财政体制、 财政政策。 1.1.2 财政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财政的概念问题实质上就是财政的本质问 题,被称为财政基础理论的基石问题、核心问题。财政的本质代表了对“财政”最深刻的认识, 是对财政的最根本性理解。财政的概念是对财政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形成一个统一的财政理论 和财政思想体系的灵魂,也是解释其他全部财政问题的基础。一个鲜明的财政概念观就代表一 种独特的财政观,它积淀了、结晶了、升华了财政学家的全部思想。对任何一个财政学者来说, 形成一个独特的财政概念都是最难最难的,这意味着要把对财政的全部认识用一句话概括起 来,要把整个财政理论体系只用一个独特的理念统一起来。有些人可以写很厚很厚的财政学书, 上百万字也能写出来,但是一句只有几个字的“财政概念”却概括不出来,就是因为概念是一 个很难的问题。 (1)财政概念的定义: 明确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 = 种 差(内涵)+ 属概念(外延)。种差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上也叫内涵,属概念就 是与该事物最接近的更大一点的概念,形式逻辑上也叫外延。下好定义的关键是:外延必须相 应相称,内涵必须清楚确切。 在这里我们遇到是任何一们学科都会遇到的元概念问题,所谓元概念就是用来定义任 何一门学科最基本概念的概念,它本身是不能定义的。因为所有的被定义概念都是借助于其他 概念来定义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定义,那么我们总是可以从前一个定义追溯到后一个定义,并 一直追溯下去。显然为了有一个起点,人类知识必须接受一些最简单的不用定义的概念。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