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x/Py=MRSxy,简单地讲就是MRTxr=MRSxr=Px/Py。即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是由生产者产出最大化条件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共同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帕累托条件3其实已经包含了帕累托条件2,因为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必然包含了生产者产出最大化的条件,在几何图示上,帕累托条件2是通过生产可能曲线体现的,在西方经济学里,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理论分析工具,一切生产问题,包括生产要素或资源数量多少、生产技术水平、生产管理的效率、各种产品生产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多种产出的“联合生产”、任何两种产品之间的“机会成本”或相互转换问题等等,都包含在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形状与位置当中,而上述各方面因素中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变化,都体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形状与位置的某种变化之中。从生产要素的配置来看,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要素配置都是符合帕累托条件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满足帕累托条件2的所有“最优点集合”。边际替代率的特定涵义是:它是指“体现两种产品之间相互转换关系”的生产可能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表示一个经济体多生产1单位产品A,所必须减少生产的另一种产品B的产量。因此它就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市场确定的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比率(MCx=MC),我们可以称MRTxy为X用Y表示的机会成本。注意边际替代率(MRTxy)与边际技术替代率(MRSLx)的不同之处在于,边际替代率指的是两种产品之间的转换率: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指的是两种要素之间的转换率。在帕累托条件3中,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的关系其实就是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关系,即供给与需求(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为生产者要实现“产出价值最大化”不仅要实现产出最大化,还必须使产品组合满足消费者的偏好,而“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吻合”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来实现的。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自由互动,当市场最终达到供求平衡时,每一种产品的价格将等于其边际成本,不同产品的价格之比将等于边际成本之比,即Px=MCx,Py=MCy,Px/Py=MCx/MCy,这也意味着MRTxy=MRSxy=Px/Py。因为若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xy=MCx/MCy)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MRSxy=Px/Py)不相等,那么产品的价格之比将不等于边际成本之比(Px/Py≠MCx/MC)它同时也说明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是不相适应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生产结构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并以此提高社会福利,直到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为止,从而最终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最优配置。(2)帕累托效率几何图形的综合分析1)帕累托效率的局部均衡模型所谓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approach)是仅就经济体系的某一部分加以观察和分析,而假定其他部分对所观察的部分没有影响。比较简单,易于了解,但不太全面。帕累托效率的局部均衡分析,就是在分析任一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帕累托效率基本实现条件时,抽象掉其他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对该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影响。假设用某一资源生产某一产品,该产品的需求曲线为MSB(边际社会收益),供给曲线为MSC(边际社会成本),那么使该产品生产的资源配置实现最高效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一种商品的最优资源配置条件其实就是该商品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条件,即TSB-TSC=TNSB-→maX。在图2一4中,当MNSB为正值时,将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17
17 MC Y = P X / P Y = MRS XY ,简单地讲就是 M R T XY = MRS XY = P X / P Y 。即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 条件是由生产者产出最大化条件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共同构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帕累托条件 3 其实已经包含了帕累托条件 2,因为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必 然包含了生产者产出最大化的条件,在几何图示上,帕累托条件 2 是通过生产可能曲线体现的,在西方 经济学里,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理论分析工具,一切生产问题,包括生产要素或 资源数量多少、生产技术水平、生产管理的效率、各种产品生产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 替代关系、多种产出的“联合生产”、任何两种产品之间的“机会成本”或相互转换问题等等,都包含在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形状与位置当中,而上述各方面因素中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变化,都体现在,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形状与位置的某种变化之中。从生产要素的配置来看,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 点的要素配置都是符合帕累托条件 2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满足帕累托条件 2 的所有“最优点集合”。 边际替代率的特定涵义是:它是指“体现两种产品之间相互转换关系”的生产可能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斜率,表示一个经济体多生产 1 单位产品 A,所必须减少生产的另一种产品 B 的产量。因此它就相当 于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市场确定的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比率(MC X =MC Y ),我们 可以称 MRT XY 为 X 用 Y 表示的机会成本。注意边际替代率(MRT XY )与边际技术替代率(MRS LK ) 的不同之处在于,边际替代率指的是两种产品之间的转换率;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指的是两种要素之间的 转换率。在帕累托条件 3 中,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的关系其实就是社会生产结构和消 费需求结构的关系,即供给与需求(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为生产者要实现“产出价值最大化”不 仅要实现产出最大化,还必须使产品组合满足消费者的偏好,而“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吻合”过程其实就 是通过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来实现的。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自由互动,当市场最终达到供求平 衡时,每一种产品的价格将等于其边际成本,不同产品的价格之比将等于边际成本之比,即 P X =MC X , P Y = MC Y ,P X / P Y = MC X / MC Y ,这也意味着 MRT XY = MRS XY = P X / P Y 。因为若产品的边际 转换率(MRT XY = MC X / MC Y )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MRS XY = P X / P Y )不相等,那么产品的价格 之比将不等于边际成本之比(P X / P Y ≠ MC X / MC Y )它同时也说明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 是不相适应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生产结构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并以此提高社会福利,直到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和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为止,从而最终实现 生产与消费的最优配置。 (2)帕累托效率几何图形的综合分析 1)帕累托效率的局部均衡模型 所谓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pproach)是仅就经济体系的某一部分加 以观察和分析,而假定其他部分对所观察的部分没有影响。比较简单,易于了解,但不太 全面。帕累托效率的局部均衡分析,就是在分析任一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帕累托效率基本 实现条件时,抽象掉其他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对该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影响。 假设用某一资源生产某一产品,该产品的需求曲线为 MSB(边际社会收益),供给曲线 为 MSC(边际社会成本),那么使该产品生产的资源配置实现最高效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 一种商品的最优资源配置条件其实就是该商品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条件,即 TSB-TSC=TNSB→max。在图 2—4 中,当 MNSB 为正值时,将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
种商品,有可能获得额外收益,当MNSB为负值,将有资源退出该商品的生产,因为已不可能获得额外收益,只有当MNSB为零,即MSC=MSB时,生产该商品的资源将获得最后一份的额外收益,也就是“榨取”了资源的最后一分利润,这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净效益达到最大化,(收入不是最大的,但利润是最大的。)因此,欲使某种商品生产的资源配置实现最高效率,即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使商品生产的边际净效益为零,即MSB=MSC。MSB=MSC,或者MPB+MEB=MAC+MEC就是福利经济学之父阿瑟·底古(ArthurPigou,1877~1959)的“黄金规则”(Goldenrule),亦称帕累托三个边际条件的补充。效率的边际条件一种图解分析MSC=△TSC/△Q,代表TSC曲线上的斜率。价格边际社会成本MSCMSB=△TSB/△Q,代表TSB曲线上的斜率。一种商品的边际净收益MNSB是指该种商品的边际社会收益MSB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成★数量本之间的差值。即:MNSB=MSB-MSC社会总成本TSC社会总成本社会总收益TSB与社会总收益Q*数量图2—4效率的边际条件2)帕累托效率的一般均衡模型所谓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approach)是就整个经济体系加以观察和分析,比较全面,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比较复杂。有关效率条件的更为深入、严谨、复杂的分析,可通过只有两个人A(亚当)与B(夏娃),两种产品X(无花果一一食物)与Y(棉花一一衣服),两种要素L(王地)与K(劳动力)的最为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也可称为“亚当夏娃”经济模型予以说明。其中“埃奇沃思”方盒代表交换市场、消费市场,生产可能曲线代表生产市场、要素市场。通过这个最为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得出帕累托效率的基本实现条件。如图2一5所示。18
18 种商品,有可能获得额外收益,当 MNSB 为负值,将有资源退出该商品的生产,因为已 不可能获得额外收益,只有当 MNSB 为零,即 MSC=MSB 时,生产该商品的资源将获得 最后一份的额外收益,也就是“榨取”了资源的最后一分利润,这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净 效益达到最大化,(收入不是最大的,但利润是最大的。)因此,欲使某种商品生产的资源 配置实现最高效率,即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使商品生产的边际净效益为零,即 MSB=MSC。 MSB=MSC,或者 MPB+MEB=MAC+MEC 就是福利经济学之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1877~1959)的“黄金规则”(Golden rule),亦称帕累托三个边际条件的补充。 效率的边际条件 —— 一种图解分析 MSC=△TSC/△Q,代表 TSC 曲线上的斜率。 价格 边际社会成本 MSC MSB=△TSB/△Q,代表 E TSB 曲线上的斜率。 一种商品的边际净收益 MNSB 是指该种商品的 边际社会收益 MSB 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成 数量 本之间的差值。即: MNSB=MSB - MSC 社会总成本 TSC 社会总成本 社会总收益 TSB 与 社会总收益 Q* 数量 图 2—4 效率的边际条件 2)帕累托效率的一般均衡模型 所谓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是就整个经济体系加以观察和 分析,比较全面,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比较复杂。有关效率条件的更为深入、严谨、复杂 的分析,可通过只有两个人 A(亚当)与 B(夏娃),两种产品 X(无花果——食物)与 Y(棉花——衣服),两种要素 L(土地)与 K(劳动力)的最为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也 可称为“亚当夏娃”经济模型予以说明。其中“埃奇沃思”方盒代表交换市场、消费市场, 生产可能曲线代表生产市场、要素市场。通过这个最为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得出帕累 托效率的基本实现条件。如图 2—5 所示
Yb(产量、消费量)KDBWBXEEdgeworthBoxW(ui,uj)(社会无差异曲线)WBY·X赋分配点MRTH.uiWAYujMRS/(个人无差异曲线)PPC(生产可能性曲线)AcO → WAXXa(产量、消费量)图2一5整个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图示在图2一5这个假设的“亚当和夏娃”经济模型中,生产资源,亦称生产要素(factorofproduction)资源赋、要素票赋,其种类和数量是既定的,而且票赋分配或收入索取权的分配也是给定的(也就是说是在既定财富分配与收入分配的前提下)。如果亚当和夏娃完全按照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那么他们必将实现符合帕累托效率的一般均衡。生产均衡的实现。当亚当和夏娃带着各自拥有的“票赋”(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所有权等)进入完全竞争的市场后,他们就会按照自由竞争的规则进行生产,为了实现最大化产出(或收益最大化),他们会按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原则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实现资源在不同生产用途上的最优配置,使社会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curve)上。而“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符合帕累托条件2(MRSLK=MRSLx=MP/MPk=P,/Pk。)的,它是满足帕累托条件2的所有“最优点集合”,至于亚当和夏娃要选择哪一点实现生产效率(生产均衡),那是由既定的资源种类和数量、生产技术水平、经济体制等因素决定的,他们的生产效率点可以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位置,并具有无数可能的生产组合。他们的生产均衡点可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靠近中间位置的点(如E点,这时X和Y的产量相差不大,即OA与OB比较接近),也可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靠近两端位置的点(比如C点、D点,若在C点附近,则X的产量将远远超过Y的产量:若在D点附近,则Y的产量将远远超过X的产量。)。为了方便,我们现在假定初步的生产效率点(生产均衡点)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E”。交换均衡的实现。当生产问题,或者说要素资源配置问题初步解决后,接着,亚当和夏娃就要解决消费品的配置问题,这一过程可表示为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任一点(E)“圈成的”埃奇沃思方盒OAEB中,两个消费者从票赋分配点X,也称为“初始票赋”(initialendowment)出发进行的交换均衡,方盒“框住”的便是可供交换和消费的物品交换的物品,也就是可交换“资源总量”,票赋分配点X是任意的,在方盒中(包括边界)的任意一点,都是一个“可行配置”,它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决定,在我们的分析中已经假设它是给定。票赋分配点X将决定亚当和夏娃根据“与生俱来”的票赋权利所可能拥有的可交换的两种商品的量,如果夏娃生来就比较富有,亚当生来就比较贫穷,那么票赋分配点X将会比19
19 Yb (产量、消费量) λ D B WBX ← E Edgeworth Box ↓ W(ui,uj)(社会无差异曲线) ·X 禀赋分配点 WBY λ F MRT ui WAY ↗ uj MRS ↑ (个人无差异曲线) PPC (生产可能性曲线) O → WAX A C Xa (产量、消费量) 图 2—5 整个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图示 在图 2—5 这个假设的“亚当和夏娃”经济模型中,生产资源,亦称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资源禀赋、要素禀赋,其种类和数量是既定的,而且禀赋分配或收入索取权的分配也是给定的(也就是 说是在既定财富分配与收入分配的前提下)。如果亚当和夏娃完全按照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生 产、交换和消费,那么他们必将实现符合帕累托效率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的实现。 当亚当和夏娃带着各自拥有的“禀赋”(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所有权等) 进入完全竞争的市场后,他们就会按照自由竞争的规则进行生产,为了实现最大化产出(或收益最大化), 他们会按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原则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实现资源在不同生产用途上的最优配置, 使社会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上。而“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一 点都是符合帕累托条件 2(MRS X LK =MRS Y LK =MP L / MP K =P L / P K 。)的,它是满足帕累托条件 2 的所有“最优点集合”,至于亚当和夏娃要选择哪一点实现生产效率(生产均衡),那是由既定的资源种 类和数量、生产技术水平、经济体制等因素决定的,他们的生产效率点可以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 任何位置,并具有无数可能的生产组合。他们的生产均衡点可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靠近中间位置 的点(如 E 点,这时 X 和 Y 的产量相差不大,即 OA 与 OB 比较接近),也可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上靠近两端位置的点(比如 C 点、D 点,若在 C 点附近,则 X 的产量将远远超过 Y 的产量;若在 D 点 附近,则 Y 的产量将远远超过 X 的产量。)。为了方便,我们现在假定初步的生产效率点(生产均衡点) 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E”。 交换均衡的实现。当生产问题,或者说要素资源配置问题初步解决后,接着,亚当和夏娃就要解决消费 品的配置问题,这一过程可表示为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任一点(E)“圈成的”埃奇沃思方盒 OAEB 中, 两个消费者从禀赋分配点 X,也称为“初始禀赋”(initial endowment)出发进行的交换均衡,方盒“框 住”的便是可供交换和消费的物品交换的物品,也就是可交换“资源总量”,禀赋分配点 X 是任意的, 在方盒中(包括边界)的任意一点,都是一个“可行配置”,它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决定,在我们 的分析中已经假设它是给定。禀赋分配点 X 将决定亚当和夏娃根据“与生俱来”的禀赋权利所可能拥有 的可交换的两种商品的量,如果夏娃生来就比较富有,亚当生来就比较贫穷,那么禀赋分配点 X 将会比
较靠近O的位置,反之则会比较靠近E的位置。从票赋分配点X出发,两个消费者将按照自由选择、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充分的交换,为了获得最大满足,他们会按照边际替代率相等的原则进行消费品的交换,以实现消费品在两人之间的无差异配置,使消费组合处于埃奇沃思方盒中“契曲线”(contractcurve)之上(图2一5虚线OE)。“契约曲线”包含了所有消费者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相切的配置,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有交换效率的,都是符合帕累托条件1(MRS=MRS=Px/P,)的,也就是一个满足帕累托条件1的所有“最优点集合”,也就是说他们的交换效率点有无数个,他们的消费需求组合也有无数个。至于亚当和夏娃会选择哪一点实现交换效率(交换均衡),那是要由外在的三个基本因素:票赋(W)、个人效用偏好(Ui、Ui)和票赋配置(X)来决定的,这个交换效率点(交换均衡点)可以是“契约曲线”之上靠近中间位置的点(如F点,这时A和B的消费量相差不大,即X与Y在A与B之间分配比较平均,即WAX与WBX,、WAY与WBY比较接近),也可以是“契约曲线”上靠近两端位置的点(比如O点、E点,这时WAX与WBX,、WAY与WBY将会差别很大。若在O点附近,则B的消费量将远远超过A的消费量;若在E点附近,则A的消费量将远远超过B的消费量。这样将会出现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为了方便,我们现在假定初步的交换效率点(交换均衡点)就是“契约曲线”上任意一点“F”。生产均衡与消费均衡的同时实现(一般均衡的实现)。当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问题初步解决之后,亚当和夏娃还要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协调问题,也就是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均衡问题。在前面他们只是分别解决了生产均衡与消费均衡问题,只是找到了满足帕累托条件1、条件2的两个“最优点集”,由于它们各自都有无数多个均衡点,所以还不能“唯一”地确定使经济实现最优配置的最佳生产和消费组合,因此就必须在两个“最优点集”中,各找出相对应的一点,同时满足生产均衡和消费均衡的实现,如果找到了这样的两个相应点,则将保证两个市场都同时实现均衡,也就是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为了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亚当和夏娃就必须在市场上“碰面”,并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不断改变他们的生产组合(即供给)以适应他们的消费组合(即需求)。在这里反映供给变化的曲线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需求变化的曲线是“社会无差异曲线”。对社会无差异曲线或需求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经济因素,包括个人的效用函数和财富分配。任何个人消费偏好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财富分配以及相应的收入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则会使获得更大份额的那些人的偏好,在决定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寻找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第一个点(生产效率点)的办法,就是根据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那一点来确定,图2一5中这一切点是E,因为在这一切点上生产的边际转化率等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满足帕累托条件3(MRTxy=MRSxy=Px/P,):寻找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第二个点(消费效率点)的办法,就是根据埃奇沃思方盒中两条个人无差异曲线相切时那一点的切线斜率,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的切线斜率相等(图2一5中两个夹角相等,都是入),满足这一条件的点在图2一5中就是F点。如此一来,通过供求相互作用决定的E点、F点就不再是不可确定的了而是唯一确定的了。一旦经济通过自发调节找到了E点、F点,由于同时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因而整个经济都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只要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边界是连续的、外凸的,无差异曲线是连续的、下凸的,整个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点就是唯一确定的。只要经济不在这一点运行,就存在着进行调整和改进,使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可能。由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MRSxy=Px/Py,边际转换率MRTxy=MCX/MCy,生产与消费均衡的条件: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生产边际转换率,实际上就是Px/Py=MCx/MCy。即两种产品X、Y都按照P=MC(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配置资源时,整个经济可获得最优效率。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通过自身的均衡运动可以满足帕累托效率的三个条件,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20
20 较靠近 O 的位置,反之则会比较靠近 E 的位置。从禀赋分配点 X 出发,两个消费者将按照自由选择、 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充分的交换,为了获得最大满足,他们会按照边际替代率相等的原则进行消费品的 交换,以实现消费品在两人之间的无差异配置,使消费组合处于埃奇沃思方盒中“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之上(图 2—5 虚线 OE)。“契约曲线”包含了所有消费者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相切的配 置,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有交换效率的,都是符合帕累托条件 1( MRS A XY =MRS B XY =P X / P Y )的, 也就是一个满足帕累托条件 1 的所有“最优点集合”,也就是说他们的交换效率点有无数个,他们的消费 需求组合也有无数个。至于亚当和夏娃会选择哪一点实现交换效率(交换均衡),那是要由外在的三个基 本因素:禀赋(W)、个人效用偏好(Ui、Uj)和禀赋配置(X)来决定的,这个交换效率点(交换均衡 点)可以是“契约曲线”之上靠近中间位置的点(如 F 点,这时 A 和 B 的消费量相差不大,即 X 与 Y 在 A 与 B 之间分配比较平均,即 WAX 与 WBX,、WAY 与 WBY 比较接近),也可以是“契约曲线”上 靠近两端位置的点(比如 O 点、E 点,这时 WAX 与 WBX,、WAY 与 WBY 将会差别很大。若在 O 点附 近,则 B 的消费量将远远超过 A 的消费量;若在 E 点附近,则 A 的消费量将远远超过 B 的消费量。这 样将会出现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为了方便,我们现在假定初步的交换效率点(交换均衡点)就是“契 约曲线”上任意一点“F”。 生产均衡与消费均衡的同时实现(一般均衡的实现)。当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问题初步解决之后, 亚当和夏娃还要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协调问题,也就是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均衡问题。在前面他们只 是分别解决了生产均衡与消费均衡问题,只是找到了满足帕累托条件 1、条件 2 的两个“最优点集”,由 于它们各自都有无数多个均衡点,所以还不能“唯一”地确定使经济实现最优配置的最佳生产和消费组合, 因此就必须在两个“最优点集”中,各找出相对应的一点,同时满足生产均衡和消费均衡的实现,如果 找到了这样的两个相应点,则将保证两个市场都同时实现均衡,也就是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为了实现供 给和需求的平衡,亚当和夏娃就必须在市场上“碰面”,并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不断改变他们的生 产组合(即供给)以适应他们的消费组合(即需求)。在这里反映供给变化的曲线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反映需求变化的曲线是“社会无差异曲线”。对社会无差异曲线或需求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经济因素, 包括个人的效用函数和财富分配。任何个人消费偏好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社会无差异曲线 的形状;财富分配以及相应的收入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则会使获得更大份额的那些人的偏好,在决定社会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寻找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第一个点(生产效率点)的办法,就是根 据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那一点来确定,图 2—5 中这一切点是 E,因为在这一切点上 生产的边际转化率等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满足帕累托条件 3( MRT XY = MRS XY = P X / P Y );寻 找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第二个点(消费效率点)的办法,就是根据埃奇沃思方盒中两条个人无差异曲线相 切时那一点的切线斜率,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的切线斜率相等(图 2—5 中两个 夹角相等,都是λ),满足这一条件的点在图 2—5 中就是 F 点。如此一来,通过供求相互作用决定的 E 点、 F 点就不再是不可确定的了而是唯一确定的了。一旦经济通过自发调节找到了 E 点、F 点,由于同时满足 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因而整个经济都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只要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边界是连续的、外 凸的,无差异曲线是连续的、下凸的,整个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点就是唯一确定的。只要经济不在这一点运 行,就存在着进行调整和改进,使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可能。由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MRSxy= Px/ Py ,边 际转换率 MRTxy= MCX/ MCy ,生产与消费均衡的条件: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生产边际转换率,实际上就是 Px/ Py = MCx/ MCy。即两种产品 X、 Y 都按照 P = MC(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配置资源时,整 个经济可获得最优效率。 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通过自身的均衡运动可以满足帕累托效率的三个条件,从 而实现帕累托最优
2.1.3社会福利与效率(1)公平的含义公平也称公正,一般含义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衡量,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的经济学含义,在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中,比较常见的有两个,一是经济公平,三是分配公平。经济学研究的大部分公平是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公平。经济公平是指经济待遇方面的公平,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横向公平(horizontalequity)和纵向公平(verticalequity)。横向公平是指“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同等对待”,纵向公平是指“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差别对待”。分配公平是指收入的公平分配状态,西方学者认为它指的是某种社会上认可的“公平”或“公正”的收入分配状态。它又可分为三种状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2)公平的准则1)功利主义标准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已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由于富人最后一个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肯定低于穷人,所以将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直至富人和穷人的边际效用相等,那么就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相应的公平含义是(边际效用)平均主义。2)罗尔斯标准: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哪个人。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罗尔斯(Rawls)提出关于社会福利的罗尔斯标准。罗尔斯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效用最低的那个人的效用,社会分配应以社会上最穷的人的福利最大化为准则,这个社会目标通常被称为最大最小准则。如果最穷人的福利都有了改善,其他人不是必然更好了么?这样整个社会就进步了(见Rawls1971)。3)福利经济学标准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底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以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经济学根据效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的主张。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已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反对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效率”福利经济理论,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21
21 2.1.3 社会福利与效率 (1)公平的含义 公平也称公正,一般含义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衡量, 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的经济学含义,在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中,比较常见的有 两个,一是经济公平,二是分配公平。经济学研究的大部分公平是收入和财富的分 配公平。经济公平是指经济待遇方面的公平,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横向公平 (horizontal equity)和纵向公平(vertical equity)。横向公平是指“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同等 对待”,纵向公平是指“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差别对待”。 分配公平是指收入的公平分 配状态, 西方学者认为它指的是某种社会上认可的“公平”或“公正”的收入分配 状态。它又可分为三种状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 (2)公平的准则 1)功利主义标准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 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边沁把“最大 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由于富人最后一个单位收入的边际效用肯定低于穷人,所以将富人的收入 转移给穷人,直至富人和穷人的边际效用相等,那么就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应的公平含义是(边际效用)平均主义。 2)罗尔斯标准: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哪个人。 20 世纪 70 年代,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罗尔斯(Rawls)提出关于社会福利的 罗尔斯标准。罗尔斯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效用最低的那个人的效 用,社会分配应以社会上最穷的人的福利最大化为准则,这个社会目标通常被 称为最大最小准则。如果最穷人的福利都有了改善,其他人不是必然更好了 么?这样整个社会就进步了(见 Rawls 1971)。 3)福利经济学标准 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庇 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 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 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 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 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以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 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 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经济学根据效 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 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的主张。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只有经济效率 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 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 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 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反对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效率”福利经济理论, 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