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政治经济学的分离和财政学的创立阶段。(自由资本主义一一断资本主义)财政学的创立是随着文艺复兴(1300一一1650年)之后的科学大分化而出现的。这一阶段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615年蒙克利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政治经济学进入历史舞台。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首创先支后收财政学基本理论体系。P141892年,巴斯塔布尔首次用PublicFinance为书名出版了独立的财政学,使财政学从经济学的附属物中独立出来发展。P151903年钱恂出版了《财政四纲叙》一一分租税、货币、银行、公债四部分,是中国最早的财政学著作。严复与《原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标志着财政学体系的首创,《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号称西方经济学的圣经”,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译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一经济学的创始人,当然还是财政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1897年,严复开始翻译这部巨著,1901年交由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译书院出版,1902年11月首次出版。严复所译《亚当·斯密原富》,白纸线装本,凡八巨册,内分甲(上、下册)、乙(一册)、丙(一册)、丁(上、下册)、戊(上、下册)五部分,前有吴汝纶序、亚当·斯密传等内容,版心下署“南洋公学译书院印”,书末页印“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南洋公学译书院第一次全书出版”等字样。2003年,《原富》付印清稿本惊现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严复翻译的《原富》付印清稿本一套共10本,系红格写本,且抄笔端谨,书尾有严复签上的“几道复勘”的字样,可知清稿本经严复仔细校阅审定。该稿本已由西安交大档案馆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并通过国家档案局初评。2007年网上曾拍卖过一套1902年严复所译《亚当·斯密原富》,应该说是十分珍贵的。严复在《原富》一书中写下了310条、共约六万余字的按语。这些按语以及《原富》的《译事例言》反映了严复对斯密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集中地反映了严复如何使灾难深重的中国走向富强的思考。严复所译《亚当·斯密原富》1902年印出后,一纸风行。学界耆宿、青年士子,莫不为之震撼,以致趋之若鹭,唯求“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梁启超撰文介绍该书:“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即使像桐城派文学家吴汝纶这样的旧派人物,也纷纷赞叹此书“思如芭蕉,智如泉涌”,“真济世之奇构”。此书出版,转变了数于年来中国知识界言谋利,轻视商贸的传统思想,“始知富国之道,在流通物产”,甚至当时就有人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享有民主的权利,其关键在于工商发达,国富民安,由此认识到中国要彻底摆脱困境,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富国强民之路。3.现代财政学的产生和公共经济学的崛起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一)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20世纪50一一60年代公共经济学崛起。1936年意大利学者马尔科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爱美翻译出版,为美英财政学的理论基点从“政府收支”转到“公共经济”上来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1947年阿兰和布朗里首次采用财政是经济学的观点,出版了《财政经济学》(EconomicsofPublicFinance)。1965年约翰逊首次以公共经济学为书名,出版了《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一书。西方财政学在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近200年后,开始向经济学回归。P16、17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家分配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出“公共财政论”。12
12 2.与政治经济学的分离和财政学的创立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财政学的创立是随着文艺复兴(1300——1650 年)之后的科学大分化而出现的。这一 阶段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615 年蒙克利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政治经济学 进入历史舞台。 1776 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首创先支后 收财政学基本理论体系。P141892 年,巴斯塔布尔首次用 Public Finance 为书名出版了独 立的财政学,使财政学从经济学的附属物中独立出来发展。 P15 1903 年钱恂出版了《财政四纲叙》——分租税、货币、银行、公债四部分,是中国最 早的财政学著作。 严复与《原富》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标志着 财政学体系的首创,《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号称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18 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译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 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经济学的创始人,当然还是财政学的创始 人,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 1897年,严复开始翻译这部巨著,1901年交由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 译书院出版,1902年11月首次出版。严复所译《亚当·斯密原富》,白纸线装本,凡 八巨册,内分甲(上、下册)、乙(一册)、丙(一册)、丁(上、下册)、戊(上、下册)五部分,前 有吴汝纶序、亚当·斯密传等内容,版心下署“南洋公学译书院印”,书末页印“光绪二十 八年十月南洋公学译书院第一次全书出版”等字样。2003 年,《原富》付印清稿本惊现西 安交通大学档案馆。严复翻译的《原富》付印清稿本一套共10本,系红格写本,且抄笔 端谨,书尾有严复签上的“几道复勘”的字样,可知清稿本经严复仔细校阅审定。该稿本 已由西安交大档案馆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并通过国家档案局初评。2007 年网上曾拍卖 过一套1902年严复所译《亚当·斯密原富》,应该说是十分珍贵的。 严复在《原富》一书中写下了 310 条、共约六万余字的按语。这些按语以及《原富》 的《译事例言》反映了严复对斯密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集中地反映了严复如何使灾难 深重的中国走向富强的思考。严复所译《亚当·斯密原富》1902年印出后,一纸风行。 学界耆宿、青年士子,莫不为之震撼,以致趋之若鹜,唯求“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 也”。梁启超撰文介绍该书:“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复经数年之心 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即使像桐城派文学家吴汝纶这样的旧派人物, 也纷纷赞叹此书“思如芭蕉,智如泉涌”,“真济世之奇构”。此书出版,转变了数千年来中 国知识界讳言谋利,轻视商贸的传统思想,“始知富国之道,在流通物产”,甚至当时就有 人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享有民主的权利,其关键在于工商发达,国富民安,由此认 识到中国要彻底摆脱困境,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富国强民之路。 3.现代财政学的产生和公共经济学的崛起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36 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0 世纪 50——60 年代公共经济学崛起。1936 年意大利学者马尔科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 理》一书爱美翻译出版,为美英财政学的理论基点从“政府收支”转到“公共经济”上来 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1947 年阿兰和布朗里首次采用财政是经济学的观点,出版了 《财政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Finance)。1965 年约翰逊首次以公共经济学为书名, 出版了《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一书。西方财政学在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近 200 年后,开始向经济学回归。P16、17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家分配论”。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出“公共财政论
1.5财政学的研究方法1.5.1财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财政学与经济学:应用与基础关系财政学与政治学:交叉关系财政学与管理学:交叉关系财政学与政策学:交叉关系财政学与法学:交叉关系财政学与哲学:方法论上的应用与指导关系1.5.2财政学的研究方法现代财政学在研究方法上吸取了现代科学哲学的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套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着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实证与规范、定量与定性等。(1)归纳与演绎: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的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2)历史与逻辑:历史法其实就是历史的归纳,是通过对历史的事实和经验的概括与抽象,从而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来。逻辑法其实就是逻辑的演绎,是以基本假设或基本概念为前提或起点,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导出一定的结论来。(3)实证与规范:实证法是一种事实陈述的分析方法,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分析和阐述,它回答的是“是什么”、“会怎样”的问题。规范法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分析方法,是对客观事物作出估价、判断和块择,它回答的是“应该怎样”、“必须如何”的问题。实证法如果不能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或本质关系来,那么这种分析就不够深入。规范法如果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不是普遍和客观的。那么它的判断就缺乏说服力。(4)定量与定性:定量法就是运用数理和统计技术,考察事物的“量”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着眼点在于用数量关系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根本特征。定性法就是运用理论分析、历史研究和逻辑演绎,部析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出决定这一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1.5.3本书框架其实是一个本书的理论体系问题:财政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逻辑联系。各大理论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表述如下:财政基础理论主要是阐述政府活动的经济理论基础,财政支出理论主要是阐述政府活动的合理范围,财政收入理论主要是阐述如何为政府活动融资,财政管理和调控理论主要阐述政府活动的体制和政策框架。中国传统财政学大致形成了一个“先收后支”的理论体系,而西方财政学自亚当·斯密以来一直是“先支后收”的理论体系,由于“先支后收”的理论体系包含着比较先进的民主理财思想,即先确定合理的公共支出范围与水平后,再向人民征收相应的公共收入,所以,中国现代财政学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先支后收”的理论体系。本课程内容即按“先支后收”的体系分为五篇:“基础理论篇一一支出理论篇一一收入理论篇一一管理理论篇一一调控理论篇”。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知识骨架、逻辑框架,也可以说是知识的“网兜”,它有很神奇的作用。比如,如果让你用双手抱篮球,最多不过3、4个,但是如果让你用网兜拿篮球,10多个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理论体系框架对于大脑记亿来说,就是很好的“网兜”,把握了它就可以起到“纲举自张”的效果,把一大堆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对一本书的“从厚到薄,从薄到厚”的学习过程。13
13 1.5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1.5.1 财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财政学与经济学:应用与基础关系 财政学与政治学:交叉关系 财政学与管理学:交叉关系 财政学与政策学:交叉关系 财政学与法学:交叉关系 财政学与哲学:方法论上的应用与指导关系 1.5.2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财政学在研究方法上吸取了现代科学哲学的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这套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着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 发挥重要影响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实证与规范、定量与定性等。 (1)归纳与演绎: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 的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2)历史与逻辑:历史法其实就是历史的归纳,是通过对历史的事实和经验的概括与抽象,从而归纳 出本质和规律来。逻辑法其实就是逻辑的演绎,是以基本假设或基本概念为前提或 起点,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导出一定的结论来。 (3)实证与规范:实证法是一种事实陈述的分析方法,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分析和阐述,它回答 的是“是什么”、“会怎样”的问题。规范法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分析方法,是对客观 事物作出估价、判断和抉择,它回答的是“应该怎样”、“必须如何”的问题。实证 法如果不能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或本质关系来,那么这种分析就不够深入。规范法如 果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不是普遍和客观的。那么它的判断就缺乏说服力。 (4)定量与定性:定量法就是运用数理和统计技术,考察事物的“量”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 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着眼点在于用数量关系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根本特征。定性法就 是运用理论分析、历史研究和逻辑演绎,剖析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 物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 和分析,进而揭示出决定这一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1.5.3 本书框架 其实是一个本书的理论体系问题:财政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各环节之间 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逻辑联系。各大理论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表述如下:财政基础理论 主要是阐述政府活动的经济理论基础,财政支出理论主要是阐述政府活动的合理范围,财政收 入理论主要是阐述如何为政府活动融资,财政管理和调控理论主要阐述政府活动的体制和政策 框架。中国传统财政学大致形成了一个“先收后支”的理论体系,而西方财政学自亚当·斯密 以来一直是“先支后收”的理论体系,由于“先支后收”的理论体系包含着比较先进的民主理 财思想,即先确定合理的公共支出范围与水平后,再向人民征收相应的公共收入,所以,中国 现代财政学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先支后收”的理论体系。本课程内容即按“先支后收”的体 系分为五篇:“基础理论篇——支出理论篇——收入理论篇——管理理论篇——调控理论篇”。 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知识骨架、逻辑框架,也可以说是知识的“网兜”,它有很神奇的作用。比如, 如果让你用双手抱篮球,最多不过 3、4 个,但是如果让你用网兜拿篮球,10 多个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理 论体系框架对于大脑记忆来说,就是很好的“网兜”,把握了它就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把一大堆知 识有机地串起来,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对一本书的“从厚到薄,从薄到厚”的学习过程
第二章财政职能2.1市场效率2.2市场失效2.3财政职能市场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是理解市场失效的前提,而市场失效是财政基础理论的关键性公理假设,是派生出其他一切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现代财政学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正是市场失效导致了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介入又导致了混合经济的产生,而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活动的产生则导致了公共经济的存在,也就是财政的存在,财政的存在自然引出了财政的职能问题,而财政的职能是贯穿于整个财政理论的一条中心线索,所有的政府经济活动以及整个财政理论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线索而展开的。因此,本章是全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2.1市场效率2.1.1效率(市场有效)(1)市场有效的含义。市场有效是指在自由放任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在其自身的运行中自发产生的高效率。什么是效率?经济学家今所能给予明确界定的经济效率准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费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准则。它是一个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社会化的经济效率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环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有效率的。如果至少一个人处境变好了,其变动结果又未使任何人处境变坏,则这种变动就称为“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因此,帕累托最优就是帕累托改进不可能发生的状态。(2)市场有效的原因。市场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若从经济学的原因讲,主要有两个:一是竞争产生效率,二是价格引导配置。第一,竞争产生效率。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在市场竞争中,低效的、成本高的、技术落后的、经营不善的企业和个人将被淘汰,而通过竞争筛选下来的必定是高效率的。市场中的竞争机制不仅是一个“吐故纳新”经济制度,而且是一个自动的资源“最优配置”制度。第二,价格引导配置。价格是市场最关键的信息,它对资源配置具有引导作用。价格信号会有效地引导资源从低利润率行业向高利润率行业流动,从而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带来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既是一种信息体系,又是一种激励制度。市场如何产生效率的命题是在20世纪中叶得到解决的。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德布罗(Debreu)因为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市场产生效率的命题(Debreu1959)而在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证明市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才可能是高效的。而完全竞争只是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扼要地说,完全竞争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完全竞争要求有很多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同时有很多需求者购买该种产品。这里的“很多”指的是多到任何一个生产者或需求者都无法操纵市场价格。第二,完全竞争要求一切有关生产和消费的信息都为公众所知。没有秘密技术或内部交易之类的事情。第三、完全竞争要求各种资源(如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能够自由地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间转移。2.1.2市场效率的条件(1)怕帕累托效率产生的三个条件。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取得帕累托效率必须满足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产品组合效率三个条件。帕累托条件1:交换效率(交换最优)。它要求商品必须以不可能从进一步交易中获益的方式在所有个人中加以分配。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讲就是:任何两种商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14
14 第二章 财政职能 2.1 市场效率 2.2 市场失效 2.3 财政职能 市场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是理解市场失效的前提,而市场失效是财政基础理论的关键性公理假设,是 派生出其他一切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现代财政学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正是市场失效导致 了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介入又导致了混合经济的产生,而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活动的产生则导致了公共经济的存 在,也就是财政的存在,财政的存在自然引出了财政的职能问题,而财政的职能是贯穿于整个财政理论的一条中心 线索,所有的政府经济活动以及整个财政理论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线索而展开的。因此,本章是全书最重要的基础 理论部分。 2.1 市场效率 2.1.1 效率(市场有效) (1)市场有效的含义。市场有效是指在自由放任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在其自身的运行中自发 产生的高效率。 什么是效率?经济学家迄今所能给予明确界定的经济效率准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 费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准则。它是一个建立在个 人偏好基础上社会化的经济效率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 到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 得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有效率的。如果至少一个人处境变好了, 其变动结果又 未使任何 人处境变 坏,则这种 变动就称 为“帕累 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因此,帕累托最优就是帕累托改进不可能发生的状态。 (2)市场有效的原因。市场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若从经济学的原因讲,主要有 两个:一是竞争产生效率,二是价格引导配置。 第一,竞争产生效率。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在市场竞争中,低效的、成本高的、技术落后的、 经营不善的企业和个人将被淘汰,而通过竞争筛选下来的必定是高效率的。市场中的竞争机制不仅是一个“吐 故纳新”经济制度,而且是一个自动的资源“最优配置”制度。 第二,价格引导配置。价格是市场最关键的信息,它对资源配置具有引导作用。价格信号会有效地引导资源 从低利润率行业向高利润率行业流动,从而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带来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市场中的 价格机制既是一种信息体系,又是一种激励制度。 市场如何产生效率的命题是在 20 世纪中叶得到解决的。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德布罗(Debreu)因为用严谨 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市场产生效率的命题(Debreu 1959)而在 1983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证明市场只 有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才可能是高效的。而完全竞争只是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扼要地说,完全 竞争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完全竞争要求有很多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同时有很多需求者购买该 种产品。这里的“很多”指的是多到任何一个生产者或需求者都无法操纵市场价格。第二,完全竞争要求一 切有关生产和消费的信息都为公众所知。没有秘密技术或内部交易之类的事情。第三、完全竞争要求各种资 源(如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能够自由地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间转移。 2.1.2 市场效率的条件 (1)帕累托效率产生的三个条件。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取得帕累托效率必须满足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产品组合效率三个条件。 帕累托条件 1:交换效率(交换最优)。它要求商品必须以不可能从进一步交易中获益的 方式在所有个人中加以分配。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讲就是:任何两种商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
(MRSC一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inconsumption),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它其实就是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线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其实现的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MRS4=MRS=P×/Py。如图2一1所示。产品Yt/无差异曲线MRSC预算约束线产品X图2一1帕累托条件1的几何图示图2一1,在给定预算线的情况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交换最优的条件)就是预算线与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在这一点上,预算线的斜率(商品价格之比Px/P)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SXY消费边际替代率的特定涵义:它是指个人无差异曲线点上任意一点的斜率,表示任意消费者在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无差异),为了获得额外1单位产品A而愿意放弃的另一产品B的数量,其实就是消费者所愿接受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也就是市场给定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Px/P)。如果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交换比率不同,他们就会进行对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换,直到两人的消费边际替代率相等为止,最终实现消费品的无差异配置,也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帕累托条件2:生产效率(生产最优)。它要求经济必须处在生产可能曲线上,而在生产可能曲线上,它不可能生产更多的某些产品的同时而又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即它要求经济中所有产品的生产都必须以有效的方式生产出来。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讲就是:对手任意两种生产要素来说,在任何场合、出于任何目的使用它们的时候,其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一—一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相等。它其实就是生产者“在既定产出下成本最小化”条件或者是“在既定成本下产出最大化”条件,其实现的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MRS=MRSLk=MP,/MPk=P,/Pk。如图2—2所示。要素L√等产量线MRTS一等成本线O要素K图3一2帕累托条件2的几何图示15
15 (MRSC—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in consumption),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 的。它其实就是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线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其实现的条件用公 式表示就是 MRS A XY =MRS B XY =P X / P Y 。如图 2—1 所示。 产品 Y ↙无差异曲线 MRSC · ←预算约束线 O 产品 X 图 2—1 帕累托条件 1 的几何图示 图 2—1,在给定预算线的情况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交换最优的条件)就是预算线与最 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在这一点上,预算线的斜率(商品价格之比 P X / P Y )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 率 MRS XY 。 消费边际替代率的特定涵义:它是指个人无差异曲线点上任意一点的斜率,表示任意消费者在效用水 平不变条件下(无差异),为了获得额外 1 单位产品 A 而愿意放弃的另一产品 B 的数量,其实就是消费 者所愿接受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也就是市场给定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 P X / P Y )。如果两个消 费者的无差异交换比率不同,他们就会进行对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换,直到两人的消费边际替代率相等 为止,最终实现消费品的无差异配置,也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帕累托条件 2 :生产效率(生产最优)。它要求经济必须处在生产可能曲线上,而在生 产可能曲线上,它不可能生产更多的某些产品的同时而又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即它要 求经济中所有产品的生产都必须以有效的方式生产出来。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讲就是:对于 任意两种生产要素来说,在任何场合、出于任何目的使用它们的时候,其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相等。它其实就是生产者“在既定产 出下成本最小化”条件或者是“在既定成本下产出最大化”条件,其实现的条件用公式表 示就是 MRS X LK =MRS Y LK =MP L / MP K =P L / P K 。如图 2—2 所示。 要素 L ↙等产量线 MRTS · ←等成本线 O 要素 K 图 3—2 帕累托条件 2 的几何图示
图2一2,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生产者产出最大化的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最高的等产量线相切的点,在这一点上,等成本线的斜率(即要素价格之比PL/Pk,或要素边际产出之比MP,/MPk)等于等产量线的斜率MRSLK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特定涵义:它是指“体现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关系”的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表示任意生产者(A与B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在保持产量不变情况下,减少使用1单位一种要素L,所需增加使用的另一种要素K的数量。其实就是生产者所愿接受的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比率”(MP,/MPk),也是市场给定的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P,/Pk)。如果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比率”不同,生产者就可以在生产中减少边际技术替代率较低的某一要素的投入量而增加边际技术替代率较高的那种要素的投入量,使后者的产量增加,直到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最终实现资源的无差异配置,也就是生产成本最小,产出最大。帕累托条件3:产品组合效率(生产与消费组合最优)。它要求经济必须生产反映消费者偏好的产品组合,或者说,经济在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某一点生产的产品,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它已不可能在不影响消费者偏好满足的情况下改变其产品组合。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讲就是: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一一marginalrateoftransformation)与它们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MRS)相等。它其实就是“在既定产出条件下,或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出价值最大化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最优组合条件”,其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MRTxY=MRSxY=Px/Py。如图2—3所示。产品Y生产可能曲线MRTE无差异曲线一等收入线0★产品X图2—3帕累托条件3的几何图示图2一3,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就是生产可能曲线与最高的等收入线相切的点,在这一点上,生产可能曲线的斜率MRTxy(也就是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MCx/MC,)等于“等收入线”的斜率(两种商品价格之比Px/P)。如果我们联系已经知道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Px/Py=MRSxY。那么,就可以得到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其实就是MRTxy=MCx/16
16 图 2—2,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生产者产出最大化的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最高的等产量线相切的点,在 这一点上,等成本线的斜率(即要素价格之比 P L / P K ,或要素边际产出之比 MP L / MP K )等于等产量 线的斜率 MRS LK 。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特定涵义:它是指“体现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关系”的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 表示任意生产者(A 与 B 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在保持产量不变情况下,减少使用 1 单位一种要素 L, 所需增加使用的另一种要素 K 的数量。其实就是生产者所愿接受的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比率”( MP L / MP K ),也是市场给定的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P L / P K )。如果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比率”不同,生 产者就可以在生产中减少边际技术替代率较低的某一要素的投入量而增加边际技术替代率较高的那种要 素的投入量,使后者的产量增加,直到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最终实现资源的无差异配 置,也就是生产成本最小,产出最大。 帕累托条件 3 :产品组合效率(生产与消费组合最优)。它要求经济必须生产反映消费 者偏好的产品组合,或者说,经济在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某一点生产的产品,反映了消费者 的偏好,它已不可能在不影响消费者偏好满足的情况下改变其产品组合。用现代经济学术 语讲就是: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与它们 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MRS)相等。它其实就是“在既定产出条件下,或在既定成本条 件下的产出价值最大化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生产和 消费)的最优组合条件”,其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MRT XY = MRS XY =P X / P Y 。如 图 2—3 所示。 产品 Y ↙生产可能曲线 MRT · E ↙无差异曲线 ←等收入线 O 产品 X 图 2—3 帕累托条件 3 的几何图示 图 2—3,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就是生产可能曲线与最高的等收入线相 切的点,在这一点上,生产可能曲线的斜率 MRT XY (也就是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MC X / MC Y ) 等于“等收入线”的斜率(两种商品价格之比 P X / P Y )。如果我们联系已经知道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的条件:P X / P Y = MRS XY 。那么,就可以得到生产者产出价值最大化的条件其实就是 MRT XY = MC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