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客观事物?这实际上就是财政的元概念所指何物的问题。关于财政是什么?从元概念的角度看,有多种认识。“财政”就其汉字字义理解,“财”即金钱、货币、财富、钱财:“政”即行政、政策、政治。财和政合起来,就是理财之政,由于“政”一般与国家、政府密切相关,所以,“财政”是一个专门表示“国家(政府)理财活动”的词,而通常的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和公司理财活动一般只能称为“财务”活动,而不能称为“财政”活动。“财政”就其英语字义PublicFinance理解,“Public”是“公共”之义;“Finance”是“融资、理财”之义,合起来就是公共理财。这些字义的理解都是对财政的传统认识,现代对财政的认识是从经济的角度讲的,认为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政府经济。若进行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总结话,那财政的元概念主要有如下看法:传统观点:中国认为:财政就是理财之政,即是一种国家理财活动。西方认为:财政就是PublicFinance,即是一种公共理财活动。现代观点:财政就是PublicEconomic、PublicSectorEconomic(EconomicofThePublicSector)、GovernmentEconomic,即是一种公共经济活动、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政府经济活动。选择什么样的元概念,将直接影响到对财政基本特征的把握,并最终影响到对财政本质和概念的确定。(2)本教材的定义:P3页所调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国家分配论)在这个概念中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财政的属概念(外延)是分配。为什么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因为在财政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非营利性,只有国家主体性是财政独有的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属性。为什么财政的属概念是分配呢?因为“财政”是一种特殊的理财活动,而“理财”属再生产的“分配”环节,所以“财政”的属概念就是“分配”。(3)财政概念的演变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财政”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在中文“财政”一词出现以前,中国用来概括财政现象的词汇有“国用”、“国计”等,这两个词的外延虽然略有不同,一个是“财用或用度”,另一个是“计度或计会”,但内涵却是一样的,都确定为“国家的”,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将财政的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而西方人自1776年亚当·斯密首创了财政学之后,就主要采用PublicFinance而没有采用NationalFinance或GovernmentFinance来概括财政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人对财政本质的不同理解。英文PublicFinance的意思是“公共理财”,它清清楚楚地表明西方人将财政的外延认定为“理财”,而内涵则认定为“公共的”,为什么不用“国家的”或“政府的”来界定财政的内涵呢?原因就在于西方人认为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西方的PublicFinance随着西洋文化的影响后来传播到了亚洲,日本人将其译为“财政”,中国于19世纪末又间接从日本“进口”①,“财政”一词自进入中文词汇后,就一直被解释为“国家理财”,这与中国古代的“国用”、“国计”意思倒是很相近,但中国人的“财政”与西方人的PublicFinance在本质上却发生了变化,中文“财政”一词的外延虽然与西文PublicFinance一样是“理财”,但内涵却变为“国家的”,这就说明中国人实际上将财政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到了现代,中国财政学义进一步发展出了独特的“国家分配论”学说,但财政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国家主体性”,据考证,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中国首次在官方文献中使用“财政”一词。7
7 是什么客观事物?这实际上就是财政的元概念所指何物的问题。 关于财政是什么?从元概念的角度看,有多种认识。“财政”就其汉字字义理解,“财” 即金钱、货币、财富、钱财;“政”即行政、政策、政治。财和政合起来,就是理财之政,由 于“政”一般与国家、政府密切相关,所以,“财政”是一个专门表示“国家(政府)理财活 动”的词,而通常的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和公司理财活动一般只能称为“财务”活动,而不能 称为“财政”活动。“财政”就其英语字义 Public Finance 理解,“Public”是“公共”之义; “Finance”是“融资、理财”之义,合起来就是公共理财。这些字义的理解都是对财政的传 统认识,现代对财政的认识是从经济的角度讲的,认为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政府经济。若进 行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总结话,那财政的元概念主要有如下看法: 传统观点:中国认为:财政就是理财之政,即是一种国家理财活动。西方认为:财政就是 Public Finance,即是一种公共理财活动。 现代观点:财政就是 Public Economic、 Public Sector Economic (Economic of The Public Sector)、Government Economic,即是一种公共经济活动、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政 府经济活动。 选择什么样的元概念,将直接影响到对财政基本特征的把握,并最终影响到对财政本质 和概念的确定。 (2)本教材的定义:P3 页 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国家分配论) 在这个概念中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财政的属概念(外延)是分配。为什 么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因为在财政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国家主体性、强制性、 无偿性、非营利性,只有国家主体性是财政独有的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属性。为什么财政的属概 念是分配呢?因为“财政”是一种特殊的理财活动,而“理财”属再生产的“分配”环节,所 以“财政”的属概念就是“分配”。 (3)财政概念的演变 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财政”这 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在中文“财政”一词出现以前,中国用来概括 财政现象的词汇有“国用”、“国计”等,这两个词的外延虽然略有不同,一个是“财用或用 度”,另一个是“计度或计会”,但内涵却是一样的,都确定为“国家的”,可见中国人从一 开始就将财政的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而西方人自 1776 年亚当·斯密首创了财 政学之后,就主要采用Public Finance而没有采用National Finance 或Government Finance 来概括财政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人对财政本质的不同理解。英文 Public Finance 的 意思是“公共理财”,它清清楚楚地表明西方人将财政的外延认定为“理财”,而内涵则认定 为“公共的”,为什么不用“国家的”或“政府的”来界定财政的内涵呢?原因就在于西方 人认为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西方的 Public Finance 随着西洋文化的影响后来传 播到了亚洲,日本人将其译为“财政”,中国于 19 世纪末又间接从日本“进口”①②,“财政” 一词自进入中文词汇后,就一直被解释为“国家理财”,这与中国古代的“国用”、“国计” 意思倒是很相近,但中国人的“财政”与西方人的 Public Finance 在本质上却发生了变化, 中文“财政”一词的外延虽然与西文 Public Finance 一样是“理财”,但内涵却变为“国家 的”,这就说明中国人实际上将财政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到了现代,中国财政 学又进一步发展出了独特的“国家分配论”学说,但财政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国家主体性”, ①据考证,清光绪 24 年(公元 1898 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 是中国首次在官方文献中使用“财政”一词。 ②
而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财政学却出现了新动向,财政被理解为“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概念的外延变为“经济”,内涵则变为“公共部门的”,财政的本质属性又演变为“公共性”。从现代财政学的潮流看,财政的元概念选择公共部门经济、公共经济、政府经济已经成为主流。总之,从财政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来,由于人类对财政根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同,财政概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国家理财”到“公共理财”,再到“国家分配”,又到“公共部门经济”的曲折演变。1.1.3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之分。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一一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形成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国家分配论”。成熟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主导期:80年代一一90年代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面临挑战期:90年代以后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三)科学的财政观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理解。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本理解。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财政的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财政的本质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财政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财政本质观的交锋,如果争论两种不同的财政观却不从财政本质问题上交锋,那么就脱离了主战场,说明财政的境界还不够高。20世纪中国财政学界兴起的“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其滑稽的理论混战。滑稽的要害在于,争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双方居然没有首先争论“财政是什么”?如果连“财政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又谈何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财政”与“什么是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的要害恰恰就是财政观(财政本质)的不同。“国家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国家理财观和国家分配论”,而“公共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公共理财观和公共经济论”,两者明明是两种不同财政观的本质之争,但是令人婉惜的是本应该十分精彩的财政本质交锋并没有出现,关键的原因8
8 而 20 世纪 60 年代的西方财政学却出现了新动向,财政被理解为“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概 念的外延变为“经济”,内涵则变为“公共部门的”,财政的本质属性又演变为“公共性”。 从现代财政学的潮流看,财政的元概念选择公共部门经济、公共经济、政府经济已经成为主 流。总之,从财政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来,由于人类对财政根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同, 财政概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国家理财”到“公共理财”,再到“国家分配”,又到“公共部 门经济”的曲折演变。 1.1.3 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 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 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 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 之分。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 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 (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 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 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 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 (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 形成期 :50 年代后期、60 年代 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 “国家分配论”。 成熟期: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导期:80 年代——90 年代 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 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临挑战期:90 年代以后——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 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 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 (三) 科学的财政观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 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 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 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 个根本性理解。 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 本理解。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财政的 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财政的本质 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 财政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财政本质观的交锋,如果争论两种不同的财政观却不从 财政本质问题上交锋,那么就脱离了主战场,说明财政的境界还不够高。20 世纪中国财 政学界兴起的“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其滑稽的理论混战。 滑稽的要害在于,争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双方居然没有首先争论“财政是 什么”?如果连“财政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又谈何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财政”与“什 么是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的要害恰恰就是财政观(财政本质) 的不同。“国家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国家理财观和国家分配论”,而“公共财 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公共理财观和公共经济论”,两者明明是两种不同财政观的 本质之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本应该十分精彩的财政本质交锋并没有出现,关键的原因
就是“公共财政论者”缺之必要的财政境界,连他们自已都认为“公共财政论”实质上并非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而仅是关于财政类型的理论。既然“公共财政论者”自动在本质问题上举手投降了,论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公共财政论”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严重失败,其结果就是在中国财政理论中“国家财政论仍然力压“公共财政论”,在实践中名声很响的“公共财政论”在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实际上,中国的“公共财政论者”要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一种新型的财政观,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些。在战略上,“公共财政论者”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财政就是公共理财活动,本质上是公共经济”的新财政观,在战术上应该全力以赴地论证“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是公共经济,公共性体现着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从世界财政学的发展趋势看,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已经成为引领财政观变革的新主流。传统财政学,无论是中国的国家理财观(国家分配论),还是西方的公共理财观(公共分配论),对财政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它们都从政府收支管理出发,一个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另一个强调公众的主导作用,两种财政观的境界都不如公共经济观(公共经济论)开阔高远。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都没有跳出政府收支的圈圈,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处理收支矛盾,他们善于算财政的账,不善于算经济的账。而公共经济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它跳出政府收支看财政,视财政为公共经济(公共部门经济),辨证地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之中,注重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联系,既重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也重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公共经济观不仅善手算财政的账,而且善于算经济的账、社会的账和政治的账,比较有战略眼光,其财政观的境界明显高出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从中国财政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看,走公共经济学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财政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学者财政观的境界。1.2财政制度不同的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政府制度,形成不同的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财政制度。不同的财政制度即为财政类型。自然经济下存在的是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下存在的是公共财政,而计划经济下存在的是国家财政。1.2.1原始公共分配制度1.2.2家计财政制度(奴隶社会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合一)1.2.3国家财政制度(封建社会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分离)1.2.4公共财政制度(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公共化财政、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公共化财政)—、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制度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P5、61.弥补市场失效2.一视同仁服务3.非市场营利性4.法治化财政1.2.5财政制度转轨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先是否定计划经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构建市场经济与此同时,财政也在逐步否定自身的计划性并形成市场性。这是一个日益公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占GDP比重大幅下降2.从税利并重转向税收为主9
9 就是“公共财政论者”缺乏必要的财政境界,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公共财政论”实质上 并非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而仅是关于财政类型的理论。既然“公共财政论者”自动在 本质问题上举手投降了,论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公共财政论”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 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严重失败,其结果就是在中国财政理论中“国家财政论” 仍然力压“公共财政论”,在实践中名声很响的“公共财政论”在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中几 乎没有立足之地。实际上,中国的“公共财政论者”要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 供一种新型的财政观,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些。在战略上,“公共财政论者”应该旗帜鲜 明地提出“财政就是公共理财活动,本质上是公共经济”的新财政观,在战术上应该全 力以赴地论证“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是公共经济,公共性体现着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 从世界财政学的发展趋势看,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已经成为引领财政观变 革的新主流。传统财政学,无论是中国的国家理财观(国家分配论),还是西方的公共理 财观(公共分配论),对财政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它们都从政府收支管理出发,一个强调 国家的主导作用,另一个强调公众的主导作用,两种财政观的境界都不如公共经济观(公 共经济论)开阔高远。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都没有跳出政府收支的圈圈,整个财政 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处理收支矛盾,他们善于算财政的账,不善于算经济的账。而公共 经济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它跳出政府收支看财政,视财政为公共经济(公共部门 经济),辨证地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之中,注重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联系,既 重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也重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提高整 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公共经济观不仅善于算财政的账,而且善于算经济的账、社会的账 和政治的账,比较有战略眼光,其财政观的境界明显高出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从 中国财政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看,走公共经济学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形成 更加科学的财政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学者财政观的境界。 1.2 财政制度 不同的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政府制度,形成不同的政府与经济的关 系,决定了不同的财政制度。不同的财政制度即为财政类型。自然经济下存在的 是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下存在的是公共财政,而计划经济下存在的是国家财政。 1.2.1 原始公共分配制度 1.2.2 家计财政制度(奴隶社会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合一) 1.2.3 国家财政制度(封建社会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分离) 1.2.4 公共财政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公共化财政、 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公共化财政) 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制度 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P5、6 1.弥补市场失效 2.一视同仁服务 3.非市场营利性 4.法治化财政 1.2.5 财政制度转轨 改革开放 20 余年来,我国先是否定计划经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构建市场经济。 与此同时,财政也在逐步否定自身的计划性并形成市场性。这是一个日益公共化的过程,它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占 GDP 比重大幅下降 2.从税利并重转向税收为主
3.从单一税制转向复合税制4.从“建设财政”转向“吃饭财政”5.从生产性投资为主转向非营利性投资为主6.财政愈益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职责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8.从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转向赤字预算政策9.恢复公债并转向市场发行10.经济体制从统收统支转向“分税制”1.3混合经济1.3.1混合经济的含义。所谓混合经济就是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互相交错,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经济混合体。公共部门:(1)政府(2)公共企业(3)非营利组织(4)国际组织教材P10、11页私人部门:(1)个人(2)家庭(3)私人企业(厂商)1.3.2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关系。总的来讲,它们是一种分工协作,主次有别的关系。非公共部门居基础、主导地位,主要负责私人品的配置,受市场“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的引导。公共部门居调节、补充地位,主要负责公共品的配置,受政府“看得见的手”即计划法则的引导。公共部门并不是国民经济的外在部分,而是国民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下面的图3一1就是一个反映混合经济中的公私经济相互作用的基本示意图:私人产品产品市场产品与服务产品与服务货币货币产品货币服务纳税纳税家庭政府厂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货币要素要素货币货币要素要素市场(劳动、土地资本、信息)要素图3—1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10
10 3.从单一税制转向复合税制 4.从“建设财政”转向“吃饭财政” 5.从生产性投资为主转向非营利性投资为主 6.财政愈益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职责 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8.从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转向赤字预算政策 9.恢复公债并转向市场发行 10.经济体制从统收统支转向“分税制” 1.3 混合经济 1.3.1 混合经济的含义。 所谓混合经济就是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互相交错,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经济混合体。 公共部门:(1)政府(2)公共企业 (3)非营利组织 (4)国际组织 教材 P10、11 页 私人部门:(1)个人(2)家庭 (3)私人企业(厂商) 1.3.2 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关系。 总的来讲,它们是一种分工协作,主次有别的关系。非公共部门居基础、主导地位, 主要负责私人品的配置,受市场“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的引导。公共部门居调节、补 充地位,主要负责公共品的配置,受政府“看得见的手”即计划法则的引导。公共部门并 不是国民经济的外在部分,而是国民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 下面的图 3—1 就是一个反映混合经济中的公私经济相互作用的基本示意图: 私人产品 产品 市场 产品与服务 产品与服务 货币 货币 产品 货币 服务 纳税 纳税 家庭 政府 厂商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 要素 货币 要素 货币 货币 要素 要素市场 (劳动、土地 、 资本、信息) 要素 图 3—1 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
图3一1给出的是一个最简单的混合经济模型,其中外循环是私人经济的活动流,内循环是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相互活动流。它由“两大市场,三大主体,两种产品、两个循环”组成。“两大市场”是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如果细分,产品市场又可分为农产品市场、工业产品市场、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和服务产品市场等,要素产品市场又可分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市场、土地资源市场等。“三大主体”是指:个人(家庭)、企业(厂商)和政府,个人(家庭)主要充当消费者、劳动者和投资者的角色,它消费产品、提供要素:企业(厂商)主要充当生产者、雇佣者、借贷者的角色,它消耗要素、生产产品:政府主要充当社会管理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角色。“两种产品”是指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一般由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两个循环”是指以私人产品为主的外循环和以公共产品为主的内循环。在外循环中,私人品的交易都在自由市场中进行,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自由交互作用决定,私人自主地做出如何使用他们所拥有资源的决策,并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经济能力自由地购买产品和服务,没有人强追消费者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在内循环中,公共产品是通过政治制度提供的,政府与私人之间的公共品交易是通过社会全体个人相互作用下的民主程序决定的,政治决策通常道使居民为政府服务和项目提供资金,而不管居民个人是否愿意。不过政府与私人之间的私人品交易则必须遵循市场的公平自愿、自由买卖规则,不能强迫。在现实世界中,中国的混合经济与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还是有差异的,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创造机制上,中国的混合经济比较多地依靠了公有经济,国有经济长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比较多地依靠了私有经济,私有经济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社会分配机制上,中国的混合经济与西方国家比较一致,都表现为公共部门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差别在于西方国家财政介入的再分配比例比中国的还要高。如今西方国家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例已越来越高,分配也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性,其比例之高,范围之广,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也有人将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戏称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再分配”。总之,在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分配方面都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血肉关系”和“鱼水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硬加”在一起的“两张皮”、“两面鼓”的关系,可以说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两者共同构成了混合经济的有机整体。1.3.3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作用。在现代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作用概括起来讲就是弥补市场缺陷,承担私人市场经济做不好、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事。1.4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财政现象的存在已有几千的历史了,但财政学的产生到现在才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朴素财政思想和财政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一一封建社会)经验材料的积累,理财知识和理财思想的分散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理财思想和理财知识在世界上是最为丰富和最为杰出的。例如,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量出为入”、“量入为出”的财政收支原则:在西汉时期就已提出并实施了“平万物而便百姓”的“均输”、“平准”两大宏观调控方法。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中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在京师长安专设机构,执行平准业务。均输:是指政府按距输所远近增减各地贡输数量以均劳费:均输之称,先秦时已出现:汉武帝于元鼎二年(前115)让桑弘羊试办均输,始有新的含义。均输演变为官府利用各地贡输货物和收入为底本,进行贩运贸易的一种经济措施。封建政府除了得到符合需要的地方贡纳之外,可以从贩运贸易中得到大量收入。11
11 图 3—1 给出的是一个最简单的混合经济模型,其中外循环是私人经济的活动流,内循环是公共经济与 私人经济的相互活动流。它由“两大市场,三大主体,两种产品、两个循环”组成。“两大市场”是指:产 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如果细分,产品市场又可分为农产品市场、工业产品市场、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和服务产 品市场等,要素产品市场又可分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市场、土地资源市场等。“三大主体” 是指:个人(家庭)、企业(厂商)和政府,个人(家庭)主要充当消费者、劳动者和投资者的角色,它消 费产品、提供要素;企业(厂商)主要充当生产者、雇佣者、借贷者的角色,它消耗要素、生产产品;政府 主要充当社会管理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角色。“两种产品”是指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一般由 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两个循环”是指以私人产品为主的外循环和以公共产品为主的 内循环。在外循环中,私人品的交易都在自由市场中进行,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自由交互作用决定,私人自 主地做出如何使用他们所拥有资源的决策,并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经济能力自由地购买产品和服务,没有人强 迫消费者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在内循环中,公共产品是通过政治制度提供的,政府与私人之间的公共 品交易是通过社会全体个人相互作用下的民主程序决定的,政治决策通常迫使居民为政府服务和项目提供资 金,而不管居民个人是否愿意。不过政府与私人之间的私人品交易则必须遵循市场的公平自愿、自由买卖规 则,不能强迫。 在现实世界中,中国的混合经济与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还是有差异的,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财富的生 产与创造机制上,中国的混合经济比较多地依靠了公有经济,国有经济长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占据主导地 位;而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比较多地依靠了私有经济,私有经济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社 会分配机制上,中国的混合经济与西方国家比较一致,都表现为公共部门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占据主导地 位,差别在于西方国家财政介入的再分配比例比中国的还要高。如今西方国家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 例已越来越高,分配也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性,其比例之高,范围之广,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所以 也有人将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戏称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再分配”。 总之,在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分配方面都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血肉关系”和“鱼水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硬加”在一起的 “两张皮”、“两面鼓”的关系,可以说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两者共同构成了混合经济的有机整体。 1.3.3 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作用。 在现代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作用概括起来讲就是弥补市场缺陷,承担私人市场经 济做不好、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事。 1.4 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财政现象的存在已有几千的历史了,但财政学的产生到现在才只有几百年的时间, 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 朴素财政思想和财政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经验材料的积累,理财知识和理财思想的分散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的理财思想和理财知识在世界上是最为丰富和最为杰出的。例如,早在西周 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量出为入”、“量入为出”的财政收支原则;在西汉时期就已提出 并实施了“平万物而便百姓”的“均输”、“平准”两大宏观调控方法。 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 施 。中国西汉元封元年(前 110),桑弘羊在京师长安专设机构,执行平准业务。 均输:是指政府按距输所远近增减各地贡输数量以均劳费﹔均输之称﹐先秦时已出现﹐ 汉武帝于元鼎二年(前 115)让桑弘羊试办均输﹐始有新的含义。均输演变为官府利 用各地贡输货物和收入为底本﹐进行贩运贸易的一种经济措施。封建政府除了得 到符合需要的地方贡纳之外﹐可以从贩运贸易中得到大量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