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林福兰(华南师大教科所副研究员) 20世纪转眼即逝。回首改革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思想的 指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德育 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全面改革学校德育,促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 走向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作出 了重要贡献。但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德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如德育观念的转 变,德育的要求如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和青少年的发展 要求有机统一,德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中責少 年的持点相适应,德育工作如何更科学更有实效等间题,仍有待 我们去探索。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国际社会、经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 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也将更加剧烈,青少年的 思想意识也必将更为复杂多变,学校德育将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 战。如何加大德育改革的力度,使学校德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需 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提出以下几 点看法,以求教各位同行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林福兰(华南师大教科所副研究员) 20 世纪转眼即逝。回首改革开放 20 年来,在邓小平思想的 指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德育 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全面改革学校德育,促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 走向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作出 了重要贡献。但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德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如德育观念的转 变,德育的要求如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和青少年的发展 要求有机统一,德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中青少 年的特点相适应,德育工作如何更科学更有实效等问题,仍有待 我们去探索。 21 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国际社会、经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 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也将更加剧烈,青少年的 思想意识也必将更为复杂多变,学校德育将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 战。如何加大德育改革的力度,使学校德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 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需 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提出以下几 点看法,以求教各位同行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 导,实现从传统德育观念向现代德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为的指导。德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面对21 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复杂挑战, 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从传统德育观念向现代德 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封闭型的德育观向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转变。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 高。封闭式的学校德育环境已不复存在,传统德育观念受到了彻 底的挑战。我们应确立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 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功能,主动迎接开放社会的各种挑战。 其次,从传统学校德育观向现代德育终身化、社会化观 念转变。 教育终身化、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的对 象将从传统的在校青少年扩展为全民,德育将伴随人的终生。现 代德育不仅贯穿大中小学教育阶段,也应贯穿于幼儿教育、职业 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 面。实现从传统学校德育观向现代德育终身化、社会化观念的转 变,是德育工作者的必要意识 再次,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 导,实现从传统德育观念向现代德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为的指导。德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面对 21 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复杂挑战, 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从传统德育观念向现代德 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封闭型的德育观向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转变。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 高。封闭式的学校德育环境已不复存在,传统德育观念受到了彻 底的挑战。我们应确立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 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功能,主动迎接开放社会的各种挑战。 其次,从传统学校德育观向现代德育终身化、社会化观 念转变。 教育终身化、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的对 象将从传统的在校青少年扩展为全民,德育将伴随人的终生。现 代德育不仅贯穿大中小学教育阶段,也应贯穿于幼儿教育、职业 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 面。实现从传统学校德育观向现代德育终身化、社会化观念的转 变,是德育工作者的必要意识。 再次,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
传统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 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好孩子,企图在孩子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筑 起一道围墙,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一味要求应该怎样不 该怎样,按照成人的意愿成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复杂开放 的信息社会中,面对大量的信息流,面对多元文化、多元思想意 识、多元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竞争和冲突,如何正确的选择,我们 要彻底改变传统德育那种防范型的德育观,确立主动发展型的德 育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 自我教育能力和整体素质,自觉地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 内在的自我道德震要,促进他们主动地健康地全面发展。 、大力开展德育科研,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青少年思想意识复杂多变。今天 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我们就要科学地预测:21世纪的社 会震要么样的人才素质?当令的青少年一一未来的社会主人 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应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德育模式? 这都需要进行研究。深入开展德育科研,是解决当前德育面临的 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德育效果,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 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举措。德育科研不仅是教育科学研究部 门的任务,也是教育实际工作者的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提出:“德育科研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
传统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 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好孩子,企图在孩子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筑 起一道围墙,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一味要求应该怎样不 该怎样,按照成人的意愿成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复杂开放 的信息社会中,面对大量的信息流,面对多元文化、多元思想意 识、多元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竞争和冲突,如何正确的选择,我们 要彻底改变传统德育那种防范型的德育观,确立主动发展型的德 育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 自我教育能力和整体素质,自觉地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 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促进他们主动地健康地全面发展。 二、大力开展德育科研,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青少年思想意识复杂多变。今天 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我们就要科学地预测:21 世纪的社 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当今的青少年——未来的社会主人 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应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德育模式? 这都需要进行研究。深入开展德育科研,是解决当前德育面临的 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德育效果,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 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举措。德育科研不仅是教育科学研究部 门的任务,也是教育实际工作者的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提出:“德育科研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
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德育科学研究部门和学术团体的作用, 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 开展课题的硏究”。广东省政府为普教科研提供经费和政策的支 持,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将促进德育的创新, 有利于提高德育水平、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德育科研人员、教育 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三结合研究队伍的形成,将对德育改 革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世纪的德育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超越性,也就是更高的科学性。德育科 研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三、积极进行德育创新,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德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中 小学德育大纲的颁布与实施,使我国德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 道。确定了德育的内涵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教育,确 定了德育总体目标及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规定了学 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责任,形成了德育考核标准及考核制度, 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社会和青少年发展的德育体系,使德育工 作向科学化迈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少年需求的变化,原有 的德育体系已无法解决社会现代化过程涌现的种种问题了。德育 需要创新,需要对原有德育体系进行完善、改革,需要创立各种 适应21世纪的新德育模式,建立德育新体系。如德育的目标如 何体现21世纪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德育内容和德育课程的
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德育科学研究部门和学术团体的作用, 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 开展课题的研究”。广东省政府为普教科研提供经费和政策的支 持,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将促进德育的创新, 有利于提高德育水平、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德育科研人员、教育 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三结合研究队伍的形成,将对德育改 革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世纪的德育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超越性,也就是更高的科学性。德育科 研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三、积极进行德育创新,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新德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中 小学德育大纲的颁布与实施,使我国德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 道。确定了德育的内涵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教育,确 定了德育总体目标及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规定了学 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责任,形成了德育考核标准及考核制度, 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社会和青少年发展的德育体系,使德育工 作向科学化迈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少年需求的变化,原有 的德育体系已无法解决社会现代化过程涌现的种种问题了。德育 需要创新,需要对原有德育体系进行完善、改革,需要创立各种 适应 21 世纪的新德育模式,建立德育新体系。如德育的目标如 何体现 21 世纪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德育内容和德育课程的
设置如何反映现代化建设要求,反映新时代的特点和青少年的思 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关注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心理问题, 健康的闲暇生活,人际道德与自然生态道德的关系、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更新与继承、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批判与借鉴问题;德育的 方法如何适应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学校、社会、家庭德育机 制的完善问题;如何克服德育过于理想化和标准化、过于强调德 育的“塑造”功能;如何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等问 题,都需要德育思想、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四、深化德育课程的改革 德育课程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时期对青少年精 神面貌的要求。重视德育,首先要重视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的改 革是德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中小学德 育的主要课程,是贯彻德育要求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对德育课 程的改革十分重视,专门为德育课程的改革颁发指导性文件。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课程有了频繁的改革、变动。从统一大 纲统一教材到一纲多本,直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颁布 实施,从未停止。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依据而编写的新 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进行较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注意知识性、科 学性、教育性、基础性、针对性、方向性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统 叙述形式生动活泼,改变了传统政治课高大空的理论说教面
设置如何反映现代化建设要求,反映新时代的特点和青少年的思 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关注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心理问题, 健康的闲暇生活,人际道德与自然生态道德的关系、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更新与继承、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批判与借鉴问题;德育的 方法如何适应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学校、社会、家庭德育机 制的完善问题;如何克服德育过于理想化和标准化、过于强调德 育的“塑造”功能;如何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等问 题,都需要德育思想、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四、深化德育课程的改革 德育课程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时期对青少年精 神面貌的要求。重视德育,首先要重视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的改 革是德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中小学德 育的主要课程,是贯彻德育要求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对德育课 程的改革十分重视,专门为德育课程的改革颁发指导性文件。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课程有了频繁的改革、变动。从统一大 纲统一教材到一纲多本,直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颁布、 实施,从未停止。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依据而编写的新 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进行较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注意知识性、科 学性、教育性、基础性、针对性、方向性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统 一,叙述形式生动活泼,改变了传统政治课高大空的理论说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