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地理位置 某市位于某省东北部,某江中下游,东经11641′~11728′,北纬27°51′ 28°38′。地理位置优越,东联江、浙、沪,南襟闽和珠江三角洲,为华东内地衔接沿海 的要冲,史称“六省通衢” 某市交通极为便利,地处浙×、皖×和鹰厦三条铁路交汇之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 铁路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以城区为中心,不仅有连接邻近各县、市的线路,而且 又是本省通往闽、浙、皖省际公路的重要叉口。水运以某江为主,常年可航机帆船,上 溯上饶、玉山,下抵鄱阳湖 拟建工程位于某市城市西湖西南侧,东靠某河,西连规划7号路,南依规划中的38 号路,北邻平湖。厂址位于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远离城市居民生活区,目前周围 为农田,地势相对较低,利于生活污水的集中。地理位置详见附图 4.2自然环境 4.2.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某市区及其周围地区地形以低缓丘陵及河谷平原为主,基本上属低丘岗地带,某江 横贯东西。南部多山,北部丘陵,中部某江两岸缓坡丘陵。总的地势是南北髙,中间低。 南部最高点为浪港山,海拔高度为1541米;最低点为某江河谷,海拔高程为30米左右。 城区用地高度多在海拔30米以上,沿江及沟渠约为海拔22米左右,城市建成区坡度 般不超过10%。 某市全市范围内的构造属南岭淮地边缘的某江凹陷带,大体上为一平缓的向斜构 造,出露地层不全,从老到新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生代三叠一一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 某市区周围大部分属某江Ⅱ级剥蚀层堆积阶地,基岩主要为第三纪砖红色、紫红色 中细粒砂岩,地基土为第四纪冲积层、坡积层以及红砂岩,承压力一般为20~50吨/平 方米。土壤多偏酸性。低丘岗地以红壤为主,耕作土以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沙壤较多。 市区地下水不发育,仅个别红砂岩有裂隙水,但水量不大。孔隙水埋深0.3~0.5 米,主要出现于粘性土、砂和卵石中,含水层接近地表,由大气降水及地表积水和河水 补给。 4.2.2地震 市区内未见较大的区域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较单位,区域构造较稳定。查阅国 家地震局1990年编制出版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工程区地震烈度小于 ⅥI度,无特殊设防要求。 4.2.3气象 某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
4-1 第 4 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地理位置 某市位于某省东北部,某江中下游,东经 116o 41′~117o 28′,北纬 27o 51′~ 28o 38′。地理位置优越,东联江、浙、沪,南襟闽和珠江三角洲,为华东内地衔接沿海 的要冲,史称“六省通衢”。 某市交通极为便利,地处浙×、皖×和鹰厦三条铁路交汇之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 铁路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以城区为中心,不仅有连接邻近各县、市的线路,而且 又是本省通往闽、浙、皖省际公路的重要叉口。水运以某江为主,常年可航机帆船,上 溯上饶、玉山,下抵鄱阳湖。 拟建工程位于某市城市西湖西南侧,东靠某河,西连规划 7 号路,南依规划中的 38 号路,北邻平湖。厂址位于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远离城市居民生活区,目前周围 为农田,地势相对较低,利于生活污水的集中。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4.2 自然环境 4.2.1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某市区及其周围地区地形以低缓丘陵及河谷平原为主,基本上属低丘岗地带,某江 横贯东西。南部多山,北部丘陵,中部某江两岸缓坡丘陵。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 南部最高点为浪港山,海拔高度为 1541 米;最低点为某江河谷,海拔高程为 30 米左右。 城区用地高度多在海拔 30 米以上,沿江及沟渠约为海拔 22 米左右,城市建成区坡度一 般不超过 10%。 某市全市范围内的构造属南岭淮地边缘的某江凹陷带,大体上为一平缓的向斜构 造,出露地层不全,从老到新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生代三叠――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 某市区周围大部分属某江Ⅱ级剥蚀层堆积阶地,基岩主要为第三纪砖红色、紫红色 中细粒砂岩,地基土为第四纪冲积层、坡积层以及红砂岩,承压力一般为 20~50 吨/平 方米。土壤多偏酸性。低丘岗地以红壤为主,耕作土以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沙壤较多。 市区地下水不发育,仅个别红砂岩有裂隙水,但水量不大。孔隙水埋深 0.3~0.5 米,主要出现于粘性土、砂和卵石中,含水层接近地表,由大气降水及地表积水和河水 补给。 4.2.2 地震 市区内未见较大的区域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较单位,区域构造较稳定。查阅国 家地震局 1990 年编制出版的 1∶400 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工程区地震烈度小于 VI 度,无特殊设防要求。 4.2.3 气象 某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
霜期长。夏季炎热,极端最髙气温可达41℃C,冬天较冷,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0.4C,多 年平均气温18.1℃C。多年平均降雨量1839.1m,最大年降水量2736.2mm;多年平均降 水日数为161.2天,最长连续降雨日数17天,最大场次降水量599.8mm;多年平均蒸发 量为1640.lmm,最大年蒸发量1935.6mm,最小年蒸发量1318.7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6%,最小相对湿度7%。多年平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16.7m/s,常年及夏季主导风 向为东北东。全市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1868.5小时。年无霜期264天。 4.2.4河流水文 某市位于鄱阳湖流域某江水系,境内主要河流为某江及其支流某河、白塔河等。某 江发源于浙Ⅹ边境的怀玉山仙霞岑,自贵溪流口镇流入鹰潭从余江锦江镇岀境,东西向 贯穿全市。某江鹰潭段全长32.5公里,江流丰沛,水势平缓,流域面积12211平方千 米,河床宽250~600米,洪水深11~15米,枯水深1.5~5米,最大流量1.22万m/s 最小流量9.12m/s,年平均流量390.2m3/s,平均流速0.6~0.7m/s,历史最大洪水位 34.26米,常年洪水位27.77米,最低水位16.17米。某江水源丰富,是某市区生活、 生产、航运及水产养殖重要资源。现有2个货运、客运码头、12个集中取水点,江面架 有公路桥两座,铁路桥一座,沿江两岸为居民工厂密集区。某江与鹰潭地区人民生活与 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对某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某 市和贵溪市的饮水源地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水源地,也是接纳全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 主要水体。 某河发源于贵溪应天山,属某江支流,全长25公里,河宽30~60米,正常水位2 3米河床比降2.3%,为中粗砂,夹少量卵石。流量受季节影响十分明显,洪水为490m/s 枯水季节为0.1~0.5m/s。一般在每年7月至9月降水少时出现旱情,在每年4月至7 月降水量大时出现涝情。1976年在河中游修建了“双港口浮沉坝”后,防止了旱涝灾害, 确保了两岸的粮食丰收。现某河是某市城市生活污水主要的受纳水体。 某市区内,湖泊水塘众多,主要有 东湖:因位于市区东面而得名。系1957年建成,湖塘面积为138万平方米,总蓄 水量约70万立方米,原以养鱼为主,现已成为接纳老城区东片城市生活污水的天然氧 化塘。污水经此湖稍作自然净化后,排入某江。因其距城市自来水厂取水口仅1000米 左右,使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受到了影响。 西湖:因位于市区西南而得名。系1978年建成。西湖分别为内湖和外湖,原来湖的 总蓄水量可达280万立方米,近年因铁路扩建、填平后仅有40万立方米左右。西湖原 来以水产养殖为主,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西湖已成为接纳城区西片生活污水的天 然氧化塘,城市污水经此塘流入临近的某河,后排入某江。1994年,兴建了西湖排污站, 排污能力为1.5万m3/h 其它湖泊,如南湖、平湖等都是小型渔业养殖及农灌水塘
4-2 霜期长。夏季炎热,极端最高气温可达 410 C,冬天较冷,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0.40 C,多 年平均气温 18.1 0 C。多年平均降雨量 1839.1mm,最大年降水量 2736.2mm;多年平均降 水日数为 161.2 天,最长连续降雨日数 17 天,最大场次降水量 599.8mm;多年平均蒸发 量为 1640.1mm,最大年蒸发量 1935.6mm,最小年蒸发量 1318.7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6%,最小相对湿度 7%。多年平均风速 2.2m/s,最大风速 16.7m/s,常年及夏季主导风 向为东北东。全市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 1868.5 小时。年无霜期 264 天。 4.2.4 河流水文 某市位于鄱阳湖流域某江水系,境内主要河流为某江及其支流某河、白塔河等。某 江发源于浙×边境的怀玉山仙霞岑,自贵溪流口镇流入鹰潭从余江锦江镇出境,东西向 贯穿全市。某江鹰潭段全长 32.5 公里,江流丰沛,水势平缓,流域面积 12211 平方千 米,河床宽 250~600 米,洪水深 11~15 米,枯水深 1.5~5 米,最大流量 1.22 万 m 3 /s, 最小流量 9.12m 3 /s,年平均流量 390.2m 3 /s,平均流速 0.6~0.7m/s,历史最大洪水位 34.26 米,常年洪水位 27.77 米,最低水位 16.17 米。某江水源丰富,是某市区生活、 生产、航运及水产养殖重要资源。现有 2 个货运、客运码头、12 个集中取水点,江面架 有公路桥两座,铁路桥一座,沿江两岸为居民工厂密集区。某江与鹰潭地区人民生活与 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对某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某 市和贵溪市的饮水源地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水源地,也是接纳全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 主要水体。 某河发源于贵溪应天山,属某江支流,全长 25 公里,河宽 30~60 米,正常水位 2~ 3 米。河床比降 2.3%,为中粗砂,夹少量卵石。流量受季节影响十分明显,洪水为 490 m 3 /s, 枯水季节为 0.1~0.5m3 /s。一般在每年 7 月至 9 月降水少时出现旱情,在每年 4 月至 7 月降水量大时出现涝情。1976 年在河中游修建了“双港口浮沉坝”后,防止了旱涝灾害, 确保了两岸的粮食丰收。现某河是某市城市生活污水主要的受纳水体。 某市区内,湖泊水塘众多,主要有: 东湖:因位于市区东面而得名。系 1957 年建成,湖塘面积为 138 万平方米,总蓄 水量约 70 万立方米,原以养鱼为主,现已成为接纳老城区东片城市生活污水的天然氧 化塘。污水经此湖稍作自然净化后,排入某江。因其距城市自来水厂取水口仅 1000 米 左右,使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受到了影响。 西湖:因位于市区西南而得名。系 1978 年建成。西湖分别为内湖和外湖,原来湖的 总蓄水量可达 280 万立方米,近年因铁路扩建、填平后仅有 40 万立方米左右。西湖原 来以水产养殖为主,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西湖已成为接纳城区西片生活污水的天 然氧化塘,城市污水经此塘流入临近的某河,后排入某江。1994 年,兴建了西湖排污站, 排污能力为 1.5 万 m 3 /h。 其它湖泊,如南湖、平湖等都是小型渔业养殖及农灌水塘
4.3排污口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4.3.1生活污水现状调查与评价 4.3.1.1生活污水现状调查 4.3.1.1.1监测布点 根据现场调査,生活污水污染源监测7个排污口,分别是:铁路车辆段片、梅园区 片排污口(入某江)、东湖入某江排污口、入东湖排污口(主要有三个,监测时取混合 样)、老码头排污口、某冮桥底排污口、西湖片区排污口。由于东湖正在进行综合整治 工程,湖水业已排干,排入东湖的三股污水入东湖后未经停留直接排入某江。因此,监 测时只有三股污水的混合样 4.3.1.1.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p、(O、BOD、SS、石油类、氨氮、磷酸盐、LAS、硫化物、Cr、 流量。 4.3.1.1.3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为:二天,监测时间依据污水排放规律采样进行分析,其中老码头排污口、 某江桥底排污口采样时间为中午11:00~13:00,晚上17:00~19:00,其它排污口 水流平稳,不特定时间 4.3.1.1.4监测时间 于2001年9月19日~20日进行监测,监测期间为晴天 4.3.1.1.5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详见表4-1。 表4-1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测定下限(mg/L) 方法来源 玻璃电极法 GB6920-86 重量法 GB901-89 稀释与接种法 GB7488-87 COD 重铬酸盐法 GBl1914-89 石油类 非分散红外光度法 GB/Tl6488-1996 氨氮 钠氏试剂比色法 0.05 GB7478-87 硫化物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0.005 GB/Tl6489-1996 LAS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0.05 GB7494-87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0.004 GB7467-87 氨氮 钠氏试剂比色法 GB7478-87 磷酸盐 钼蓝比色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
4-3 4.3 排污口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4.3.1 生活污水现状调查与评价 4.3.1.1 生活污水现状调查 4.3.1.1.1 监测布点 根据现场调查,生活污水污染源监测 7 个排污口,分别是:铁路车辆段片、梅园区 片排污口(入某江)、东湖入某江排污口、入东湖排污口(主要有三个,监测时取混合 样)、老码头排污口、某江桥底排污口、西湖片区排污口。由于东湖正在进行综合整治 工程,湖水业已排干,排入东湖的三股污水入东湖后未经停留直接排入某江。因此,监 测时只有三股污水的混合样。 4.3.1.1.2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pH、CODC r、BOD5、SS、石油类、氨氮、磷酸盐、LAS、硫化物、Cr6+、 流量。 4.3.1.1.3 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为:二天,监测时间依据污水排放规律采样进行分析,其中老码头排污口、 某江桥底排污口采样时间为中午 11:00~13:00,晚上 17:00~19:00,其它排污口 水流平稳,不特定时间。 4.3.1.1.4 监测时间 于 2001 年 9 月 19 日~20 日进行监测,监测期间为晴天。 4.3.1.1.5 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详见表 4-1。 表 4-1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测定下限(mg/L) 方法来源 PH 玻璃电极法 / GB6920-86 SS 重量法 / GB11901-89 BOD5 稀释与接种法 2 GB7488-87 CODcr 重铬酸盐法 5 GB11914-89 石油类 非分散红外光度法 0.02 GB/T16488-1996 氨氮 钠氏试剂比色法 0.05 GB7478-87 硫化物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0.005 GB/T16489-1996 LAS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0.05 GB7494-87 Cr6+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0.004 GB7467-87 氨氮 钠氏试剂比色法 0.05 GB7478-87 磷酸盐 钼蓝比色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
4.3.1.2评价方法 为了比较区域内各污染源和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次评价采用等标污染 负荷和等标污染负荷比的方法对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评价。 (1)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 Pi Q×10 式中Pi一一i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 Ci一一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平均值(mg/L); Co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Oi一一含i污染物的废水排放量(t/d)。 2)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Pn):为其所排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 P Pi(i=1,2,3.…,y) 3)全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为该区域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Pn(n=123.…,m) (4)某污染物在某区域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Ki) P Ki=-×100% (5)某污染源在全区域的污染负荷比(Kn) Kn=-×100% 4.3.1.3生活污水现状监测结果 2001年9月,某市环境监测站按评价要求对所选择的6个主要生活污水排污口 进行了水质监测。各生活污水排放口平均流量及各污染物排放浓度见表4-2,各生活污 水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和混合后平均浓度及平均流量见表4-3 表4-2 各生活污水排放口平均流量及各污染物排放浓度 单位:mg/L 排污口 流量 序号 Cr|石油类LAS 磷酸盐|Bo3|氨氮 名称 (m/h) 车辆段片223.7578.63 19.830.0021.530.04870.0950.44812.10.187 梅园区片242.25307.43124.30.0020.8930.0750.0985.37875.9251.837 东湖排口 1115 81.363.63.0750.0021.6650.1450.1583.63237.804.20 4老码头片34.593.0|152.430.0041.3600.550.68913.445102.475|9.978 5某江桥底6.25106.88100.7750.0021.01|0.4450.37126.8771.97518.173 6|西湖片区931.5160.4869.3990.0041.350.0450.2637.6942.987.075
4-4 4.3.1.2 评价方法 为了比较区域内各污染源和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次评价采用等标污染 负荷和等标污染负荷比的方法对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评价。 (1)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 3 10− = Qi Coi Ci Pi 式中 Pi ――i 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 Ci――i 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平均值(mg/L); Coi――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Qi ――含 i 污染物的废水排放量(t/d)。 (2)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Pn):为其所排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 和。 = = = j i Pn Pi i j 1 ( 1,2,3......, ) (3)全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为该区域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 = = m n P Pn n m 1 ( 1,2,3......, ) (4)某污染物在某区域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Ki) = 100% P Pi Ki (5)某污染源在全区域的污染负荷比(Kn) = 100% P Pn Kn 4.3.1.3 生活污水现状监测结果 2001 年 9 月,某市环境监测站按评价要求对所选择的 6 个主要生活污水排污口 进行了水质监测。各生活污水排放口平均流量及各污染物排放浓度见表 4-2,各生活污 水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和混合后平均浓度及平均流量见表 4-3。 表4-2 各生活污水排放口平均流量及各污染物排放浓度 单位:mg/L 序号 排污口 名称 流量 (m 3 /h) SS COD Cr+6 石油类 LAS S 2- 磷酸盐 BOD5 氨氮 1 车辆段片 223.75 78.63 19.83 0.002 1.53 0.0487 0.095 0.448 12.1 0.187 2 梅园区片 242.25 307.43 124.33 0.002 0.893 0.0775 0.098 5.378 75.925 1.837 3 东湖排口 1115 381.363. 63.075 0.002 1.665 0.145 0.158 3.632 37.80 4.20 4 老码头片 34.5 93.0 152.43 0.002 1.360 0.555 0.689 13.445 102.475 9.978 5 某江桥底 6.25 106.88 100.775 0.002 1.01 0.445 0.371 26.87 71.975 18.173 6 西湖片区 931.5 160.48 69.399 0.004 1.335 0.045 0.263 7.69 42.98 7.075
表4-3各污水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和混合后平均浓度及平均流量单位:kg/ 号排污口废水排放量 COD 石油类|LAS 磷酸盐 O氨氮 名称 (t/d) 1车辆段片 5370 422241064900118.220.2620.512.41649811.004 2梅园区片58141787.40722.850.0125.1920.4510.570131.26844.42810.680 3|东湖排口2676010205.31687 05444.563.884.22897.191011.53112.39 老码头片 828 77.00126.210.0021.1260.4600.5711.13284. 某江桥 16.0315.20.0020.00030.06680.05574.031 6西湖片区223563587691551.480.08929.8451.0065.880171.92960.86158.,169 6127816095.64210.040.1788.945.8911.81317.952574.45293.33 均浓度(mg/L) 62.668.70.0021.4 0.0960.195.1 42.014.79 4.3.1.3生活污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区内主要生活污水污染源的评价结果见表4-4 表4-4 评价区内主要生活污水污染源和污染源评价结果 污染源 染源 序引污染源 等标污等标污染染 名称 CoDcr石油类|LAss|磷酸盐|BO氨氮|染负荷|负荷比/源 (Pm)(an)(%)/仓 次 车辆段片|21.1217510.0221.6440.0520514823.2490067332511.96 梅园片区89 0.712188.45911 东湖排口502652820.1088.9120.76442 493804.87147.62 老码头片3.852.1040.0040.2 a.57|22 339032.014 0.0040.00000.0130.0568.062 0.1829.9110.59 西湖片区|179.38525.8580.1785.9690.2015.880343.8448.04310.54561989936.67 污染物等标 804.784|70.1690.3417.7881.2241.814635.902128.72319.551690.29 负荷(Pi) 污染物等标 47.614.150.021.050.070.7037.627.621.16 负荷比(Ki)(% 污染物位次1 评价标准值 600.5 5.01.0 从表4-4结果可以看出:东湖排口是最大的生活污水污染源,其污染源等标负 荷为804.871,占评价区内污染源等标负荷的47.62%;其次为西湖片区和梅园片区, 其污染源等标负荷分别为619.899和188.459,分别占评价区内等标负荷的36.67% 和11.15%。所排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分别是SS、磷酸盐、BOD3和 CODcr,其污 染物等标负荷分别为804.784、635.902、128.723和70.169,分别占评价区内污染 物总负荷的47.61%、37.62%、7.62%和4.15%
4-5 表 4-3 各污水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和混合后平均浓度及平均流量 单位:kg/d 序号 排污口 名称 废水排放量 (t/d) SS COD Cr+6 石油类 LAS S 2- 磷酸盐 BOD5 氨氮 1 车辆段片 5370 422.24 106.49 0.011 8.22 0.262 0.51 2.41 64.98 1.004 2 梅园区片 5814 1787.40 722.85 0.012 5.192 0.451 0.570 31.268 441.428 10.680 3 东湖排口 26760 10205.3 1687.89 0.054 44.56 3.88 4.228 97.19 1011.53 112.39 4 老码头片 828 77.00 126.21 0.002 1.126 0.460 0.57 11.132 84.85 8.26 5 某江桥底 150 16.03 15.12 0.002 0.0003 0.0668 0.0557 4.031 10.80 2.726 6 西湖片区 22356 3587.69 1551.48 0.089 29.845 1.006 5.880 171.92 960.86 158.169 合 计 61278 16095.6 4210.04 0.17 88.94 5.89 11.81 317.95 2574.45 293.33 平均浓度(mg/L) 262.66 68.7 0.002 1.45 0.096 0.19 5.19 42.01 4.79 4.3.1.3 生活污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区内主要生活污水污染源的评价结果见表 4-4。 表 4-4 评价区内主要生活污水污染源和污染源评价结果 序号 污染源 名称 各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i) 污染源 等标污 染负荷 (Pn) 污染源 等标污染 负荷比 (Kn)(%) 污 染 源 位 次 SS CODcr Cr6+ 石油类 LAS S 2- 磷酸盐 BOD5 氨氮 1 车辆段片 21.112 1.775 0.022 1.644 0.052 0.51 4.82 3.249 0.067 33.251 1.96 5 2 梅园片区 89.37 12.048 0.024 1.038 0.090 0.570 62.536 22.071 0.712 188.459 11.15 3 3 东湖排口 510.265 28.132 0.108 8.912 0.776 4.228 194.38 50.577 7.493 804.871 47.62 1 4 老码头片 3.85 2.104 0.004 0.225 0.092 0.57 22.264 4.243 0.551 33.903 2.01 4 5 某江桥底 0.802 0.252 0.004 0.00006 0.013 0.056 8.062 0.54 0.182 9.911 0.59 6 6 西湖片区 179.385 25.858 0.178 5.969 0.201 5.880 343.84 48.043 10.545 619.899 36.67 2 污染物等标 负荷(Pi) 804.784 70.169 0.34 17.788 1.224 11.814 635.902 128.723 19.55 1690.294 污染物等标 负荷比(Ki)(%) 47.61 4.15 0.02 1.05 0.07 0.70 37.62 7.62 1.16 污染物位次 1 4 9 6 8 7 2 3 5 评价标准值 (mg/L) 20 60 0.5 5 5.0 1.0 0.5 20 15 从表 4-4 结果可以看出:东湖排口是最大的生活污水污染源,其污染源等标负 荷为 804.871,占评价区内污染源等标负荷的 47.62%;其次为西湖片区和梅园片区, 其污染源等标负荷分别为 619.899 和 188.459,分别占评价区内等标负荷的 36.67% 和 11.15%。所排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分别是 SS、磷酸盐、BOD5和 CODcr,其污 染物等标负荷分别为 804.784、635.902、128.723 和 70.169,分别占评价区内污染 物总负荷的 47.61%、37.62%、7.62%和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