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制碱工业 Ca(OH)z 放空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盐 10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1.盐水的精制方法 盐水的精制常用石灰一碳酸 铵法(也称石灰一塔气法)。 其主要工艺流程见右图。 、废弃泥 泵 1一化盐桶;2-反应罐;3一一次澄清桶; 4一除钙塔;5一二次澄清桶;6一洗泥桶; 7一一次泥罐;8一二次泥罐;9一废泥罐; 10-石灰乳桶;11一加泥罐
第 章 4 制碱工业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1.盐水的精制方法 盐水的精制常用石灰—碳酸 铵法(也称石灰—塔气法)。 其主要工艺流程见右图
第 制碱工业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1.盐水的精制方法 石灰一碳酸铵法的第一步是往粗盐水中加入石灰乳,使镁离 子成为氢氧化镁沉淀: Mg2++Ca(OH)2→Mg(oH)2↓+Ca2+ 除镁后的盐水称为一次盐水,澄清后送往除钙塔,与由碳化 塔塔顶排出的含NH3和CO,的尾气逆流接触,发生下列反应: Ca2++2NH3+CO2+H20→CaCO3↓+2NH4+ 除钙后的精制盐水称为二次盐水,再经澄清后送往吸氨工序。 制取每吨纯碱约需盐水5~5.3m3
第 章 4 制碱工业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1.盐水的精制方法 石灰—碳酸铵法的第一步是往粗盐水中加入石灰乳,使镁离 子成为氢氧化镁沉淀: Mg2+ + Ca(OH)2 Mg(OH)2 + Ca g ( ) 2+ 2 g( )2 除镁后的盐水称为一次盐水,澄清后送往 除镁后的盐水称为一次盐水,澄清后送往除钙塔,与由碳化 塔塔顶排出的含 塔塔顶排出的含NH3和CO2的尾气逆流接触,发生下列反应 的尾气逆流接触,发生下列反应: Ca2+ + 2NH3 + CO2 + H2O CaCO3 + 2NH4+ 除钙后的精制盐水称为二次盐水,再经澄清后送往吸氨工序。 制取每吨纯碱约需盐水5~5.3m3
排 3-3 第 制碱工业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洗水入: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除钙塔见右图。该塔为板式塔,塔 体由铸铁塔圈组成。塔板设有泡罩, 一次盐 洗水出日 卤入口 有溢流管,且置塔外,称外溢流管。 盐水从中部送入塔中,含NH3和CO2 的尾气则从塔底进入,从泡罩的齿缝 分散后与盐水充分接触。残气进入塔 上部,用水洗涤后排空,洗涤水送去 进气口 溶盐。 浑浊肉出日
第 章 4 制碱工业 3-3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除钙塔见右图。该塔为板式塔,塔 见右图。该塔为板式塔,塔 体由铸铁塔圈组成。塔板设有泡罩, 有溢流管,且置塔外,称外溢流管。 盐水从中部送入塔中 含 盐水从中部送入塔中,含NH3 和CO2 的尾气则从塔底进入,从泡罩的齿缝 分散后与盐水充分接触 残气进入塔 分散后与盐水充分接触。残气进入塔 上部,用水洗涤后排空,洗涤水送去 溶盐
第 制碱工业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2、盐水吸氨的特点 1)是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吸氨:NH3+H2O=(NH4)OH CO2:CO2+2NH3+H2O=(NH4)2CO3 通常化学吸收的速度较快。 2)吸氨放热大,需要冷却。吸氨的关键在于冷却。 3)氨盐水吸氨后,盐的溶解度降低。两者要保持适当的比 值
第 章 4 制碱工业 4.2 石灰石的煅烧和盐水吸氨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2、盐水吸氨的特点 1)是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吸氨:NH3 + H2O = (NH4)OH 吸CO2:CO2 + 2NH3 + H2O (NH =4)2CO3 通常化学吸收的速度较快。 2)吸氨放热大,需要冷却。吸氨的关键在于冷却。 吸氨放热大,需要冷却。吸氨的关键在于冷却。 3)氨盐水吸氨后,盐的溶解度降低。两者要保持适当的比 氨盐水吸氨后,盐的溶解度降低。两者要保持适当的比 值
尼气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3-4 吸氨塔结构及吸氨流程见右图。 塔体为24层塔圈连接而成,上半部 装有单泡罩塔板。塔自上而下分洗 涤段,吸收段,循环贮槽,氨盐水 贮槽4部分。精制盐水经冷却排管 送入塔顶,靠重力作用逐板流下。 气体则通过泡罩边缘分散成细泡, 氨气 扩大气液间的接触。氨气在塔中部 引入,将循环贮槽(8~10圈)中的溶 液冷却后送回氨气入塔部位,降温 以提高吸氨效果。部分氨盐水经澄 清桶排泥、排管冷却后送入氨盐水 贮槽(1~7圈)。 氨盐水
4.2.4 盐水的精制与吸氨 3-4 吸氨塔结构及吸氨流程见右图。 塔体为24层塔圈连接而成 上半部 层塔圈连接而成,上半部 装有单泡罩塔板。塔自上而下分洗 涤段 吸收段 循环贮槽 氨盐水 涤段,吸收段,循环贮槽,氨盐水 贮槽4部分。精制盐水经冷却排管 送入塔顶 靠重力作用逐板流下 送入塔顶,靠重力作用逐板流下。 气体则通过泡罩边缘分散成细泡, 扩大气液间的接触 氨气在塔中部 扩大气液间的接触。氨气在塔中部 引入,将循环贮槽(8~10圈)中的溶 液冷却后送回氨气入塔部位,降温 以提高吸氨效果。部分氨盐水经澄 清桶排泥、排管冷却后送入氨盐水 贮槽(1~7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