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国家收入的分配 考情:(三年9考★★★★★) 2.征税和纳税 考点考点:①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考情:(三年9考★★★★★) 考情 政收入的因素②财政支出及其构成、财政收考点:①税收及其基本特征②税收的种类、作用 支平衡③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 ③纳税人、负税人④依法纳税 复习纲要 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1.从内容上看,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税收的种类是高频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 及。依法纳税、税收基本特征属于偶考点 分析2从形式上看近三年高考,主要采用了大量的选择题非选择题极少。试题多以国家在分配,财政税收等方 面的政策为考查背景,或以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基尼系数等为考查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 财政收支关系 意识 纳税人意识 关系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提2个 政、税收的本质 2个 财政收入的构成与财政支出的构成 挈2个 3个 领作用 材政和税收的作用 特征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种 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 课前自我把脉 1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X川2015·福建高 32 2财政收支与经济总量正相关(×)2015天津高考5A 3国企上缴利润比例提高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2014重庆高考4② 4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川|2014课标全国卷I6C1 5税率与税收收入按相反方向变动(×)2014上海高考19④ 6.“营改增”可以拓宽财政收入来源(×2013四川高考2① 「提示 1财畋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财政收支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进行调节,与经济总量并不总是正相关 3国企上缴利润比例提高,意味着国家财政收λ增加,这有利于増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4职工工资增加,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5税率与税收收入增长,先是同方向变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又是反方向变动。 6.“营改增”短期内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 考点一国家财政 考知识整体突破 知识精讲 1全面理解财政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课前自我把脉 1.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015· 福建高 考·32②] 2.财政收支与经济总量正相关(×)[2015·天津高考·5A] 3.国企上缴利润比例提高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2014·重庆高考·4②] 4.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2014·课标全国卷Ⅰ·16C] 5.税率与税收收入按相反方向变动(×)[2014·上海高考·19④] 6.“营改增”可以拓宽财政收入来源(×)[2013·四川高考·2①] [提示] 1.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财政收支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进行调节,与经济总量并不总是正相关。 3.国企上缴利润比例提高,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4.职工工资增加,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5.税率与税收收入增长,先是同方向变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又是反方向变动。 6.“营改增”短期内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 考点一 国家财政 知识精讲 1.全面理解财政
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特点主体是国家,依据是政治权力 实质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内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运作通过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来运作 作用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拌着巨大的作用 特别提醒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1)国家预算 ①预算含义: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 预算。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②预算内容: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即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预算的地位:国家财政实现的途径。 (2)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对比理解财政三大作用 作用表现 联系实际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 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障类材料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地 工程建设类材料 区建设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通过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 财政政策、税率调整等材料 行 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社会保障 ()含义: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 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 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是基础,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是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是补充。 (3)意义: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4)我国做法: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 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健全充分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普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财政政策 (1)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实现社 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 (2)分类 扩张性财政策紧缩性财政策稳健的财政策丁
含义 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特点 主体是国家,依据是政治权力 实质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内容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运作 通过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来运作 作用 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特别提醒 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1)国家预算 ①预算含义: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 预算。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②预算内容: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即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③预算的地位:国家财政实现的途径。 (2)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对比理解财政三大作用 作用 表现 联系实际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 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 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 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保障类材料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地 区建设 工程建设类材料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 行 通过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 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 财政政策、税率调整等材料 知识延伸 全面理解社会保障 (1)含义: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 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 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是基础,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是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是补充。 (3)意义: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4)我国做法: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 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健全充分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财政政策 (1)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实现社 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 (2)分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 实施|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 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 条件\约时 显的通胀或紧缩的迹象 给能力制约时 措施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趋制赤字规模,调整结 构,推进改革,增收节 少税收 收 支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稳定经济发展态势,实 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给经济“降温” 现经济平稳运行 联系具体釆取哪种政策,必须依据当时的客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通过财政收 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知识拓展对比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 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 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保护价收 购粮食等 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区别 国家财政部门制定,必须经全国人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经国务院 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批准 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 联系 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4财政收入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1)财政收入的四大来源 税收收入财政收入最普遺的形式、最重要的来源,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 利润收入「国企税后利润上缴部分、参股企业分红 债务收入债券、借款,一般不统计在财政收入内 「其他收入收费、罚款、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 流的关系。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分配政策 分配状况 结果 要求 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不利于企 财政 业生产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 过多 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 终不利于财政收入增加 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 宜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 财政 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 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过少 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特别提醒合理确定财政收入比例
实施 条件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 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 约时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 、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 给能力制约时 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 显的通胀或紧缩的迹象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 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 收 控制赤字规模,调整结 构,推进改革,增收节 支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 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给经济“降温” 稳定经济发展态势,实 现经济平稳运行 联系 具体采取哪种政策,必须依据当时的客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通过财政收 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知识拓展 对比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 别 内 容 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 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保护价收 购粮食等 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 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制 定 者 国家财政部门制定,必须经全国人 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经国务院 批准 联系 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 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4.财政收入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1)财政收入的四大来源 税收收入 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的来源,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 利润收入 国企税后利润上缴部分、参股企业分红 债务收入 债券、借款,一般不统计在财政收入内 其他收入 收费、罚款、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 流的关系。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分配政策 分配状况 结果 要求 财政 过多 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不利于企 业生产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 终不利于财政收入增加 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 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 财政 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过少 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 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 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特别提醒 合理确定财政收入比例
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国家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 确定财政收入的比例。 5.财政支出及财政收支状况比较 (1)财政支出的分类:按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它反映了国家财力使用的方向和目标 (2)财政收支状况 财政收 支平衡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匚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特别提醒 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 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 存在 ②正确认识财政赤字 一般说来,出现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是, 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 足制约时,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保 持适度的财政赤字,以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问题,增加税 收,拉动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准确区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提醒 判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 判定 依据 判定方法 主体实施主体是国家就是财政或策:实施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就是货币政 手段通过财政和税收调节属于财政政策;通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汇率来调 节,则属于货币政策 矫正训练1 2014 浙 江 考|2010年后,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这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不足和国家光伏产业 补贴政策等有关。从经济学上讲,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税收政策 D.价格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政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近年来, 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既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也有国家对光伏产业进行财政补贴的 因素。国家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属于财政政策,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 易错点二: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
财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国家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 确定财政收入的比例。 5.财政支出及财政收支状况比较 (1)财政支出的分类:按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它反映了国家财力使用的方向和目标。 (2)财政收支状况 财政收 支平衡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盈余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财政赤字 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特别提醒 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 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 存在。 ②正确认识财政赤字 一般说来,出现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是, 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 足制约时,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保 持适度的财政赤字,以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问题,增加税 收,拉动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准确区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提醒 判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 判定 依据 判定方法 主体 实施主体是国家就是财政政策;实施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就是货币政策 手段 通过财政和税收调节属于财政政策;通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汇率来调 节,则属于货币政策 [矫正训练1] [2014· 浙江高 考]2010年后,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这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不足和国家光伏产业 补贴政策等有关。从经济学上讲,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税收政策 D.价格政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财政政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近年来, 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既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也有国家对光伏产业进行财政补贴的 因素。国家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属于财政政策,A 符合题意。B、C、D 均与题意不符。 易错点二: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
提醒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从 而引发通货膨胀。适度的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还是有利的,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增加 财政收入,扩大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矫正训练2 2015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2700亿元,创建国以来最高赤字 规模,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结合下图,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经济放缓 出口下滑财政收入 民生领域支出增加 结构性减税 减少 财政支出 节能环保支出增加 增加 科技研发投入增加 财政红利 注:一般认为,如果财政赤字率高达3%或债务依存度占60%,则认为财政赤字风险达 到警戒线水平。 ①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减少了财政红利 ②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支出的增加旨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在经济放缓、出口下滑背景下,增加民生领域支出有助于扩大内需 ④财政赤字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创造财政红利 A②③ C②④ ⑧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财政赤字的理解。一般认为,如果财政赤字率达3%则认为财政赤 字风险达到警戒线水平。我国赤字率为23%所以不影响财政赤字带来的发展红利,①说 法错误。财政支出如果没有用到民生领域,就无法促进社会公平,④说法错误。②③说法 正确,应入选。 固本随练 1|2015 江 苏 南 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下列体现财政这一作用的选项是( A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11万亿元 B2014年财政部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378亿元 C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投资21036亿元 D中央财政下拨2014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93亿元 答案 解析正确理解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是对投资大、风险大等基础设施 的投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因此C正确;发行债券属于筹集资金形成财政收入,A不选; B和D属于财政对社会公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不选
提醒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从 而引发通货膨胀。适度的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还是有利的,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增加 财政收入,扩大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矫正训练2] 2015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2700亿元,创建国以来最高赤字 规模,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结合下图,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 注:一般认为,如果财政赤字率高达 3%或债务依存度占 60%,则认为财政赤字风险达 到警戒线水平。 ①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减少了财政红利 ②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支出的增加旨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在经济放缓、出口下滑背景下,增加民生领域支出有助于扩大内需 ④财政赤字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创造财政红利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财政赤字的理解。一般认为,如果财政赤字率达 3%,则认为财政赤 字风险达到警戒线水平。我国赤字率为 2.3%,所以不影响财政赤字带来的发展红利,①说 法错误。财政支出如果没有用到民生领域,就无法促进社会公平,④说法错误。②③说法 正确,应入选。 固本随练 1.[2015· 江苏南通一 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下列体现财政这一作用的选项是( ) A.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11万亿元 B.2014年财政部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378亿元 C.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投资2103.6亿元 D.中央财政下拨2014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1193亿元 答案 C 解析 正确理解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是对投资大、风险大等基础设施 的投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因此 C 正确;发行债券属于筹集资金形成财政收入,A 不选; B 和 D 属于财政对社会公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