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包含着极 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课文所选的八则,都是诸子在道德情操方面的论断。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 的影响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 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 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 “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 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 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 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 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 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包含着极 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课文所选的八则,都是诸子在道德情操方面的论断。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 的影响。 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 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 “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 “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 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 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 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 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 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 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 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 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 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 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 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 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 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 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 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 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 “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 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 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 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 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 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墨子(约前 468-376 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 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 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 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 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 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 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 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 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 264 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 “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 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 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 年至4η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 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 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国《纽约时 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 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 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 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字 1.给下列标红色的字注音 忿思难 不处也 人之所恶也 恻隐之 弘毅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 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 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国《纽约时 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 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 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 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字 1.给下列标红色的字注音: 忿思难 不处也 人之所恶也 恻隐之 心 弘毅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论 3.区分形似 恭() 贱() 忿() 溅( 1.比较下列加红字词的含义。 事思敬:指做事严肃认真,如言“敬业”。 恭敬之心:指对人尊敬 见得思义:得到。这里指得到物质利益。 不可得兼:能。文言文动词。 是非之心:正确 是人之所欲也:这。文言常用指示代词 不以其道得之:道义。或合乎道义的方法 任重而道远:道路。 2.积累并背诵课文 、课文分析 (1)则的“九思”,是关于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论述
3.区分形似 字 二、词 1.比较下列加红字词的含义。 2.积累并背诵课文 三、课文分析 (1)则的“九思”,是关于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论述
“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的。“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 思敬”,是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可以看作是君子的行为规范。“疑思问,忿思难,见得 思义”,这三点都是人的内在修养 (2)(3)两则都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在人的品德中,恪守道义是最重要的,立 身行事,首先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关于道德选择的要求,与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把维护正义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正义,这是对君子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 用鱼和熊掌的价值取向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古人称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五项基本道德。 (4)则对仁、义、礼、智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仁”是仁爱,是同情心。“义” 是正义,是憎恶一切可耻的行径与邪恶的事物。“礼”是恭敬,是对他人的尊重。“智” 是能够明辨是非。 (5)(6)两则讲的是诚信。墨子的话包含两层意思:前一句讲意志是使人的聪明 才智得以发挥的条件,后一句讲诚信是保证行为获得成功的条件 个人要想事业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优 秀品质
“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的。“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 思敬”,是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可以看作是君子的行为规范。“疑思问,忿思难,见得 思义”,这三点都是人的内在修养。 (2)(3)两则都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在人的品德中,恪守道义是最重要的,立 身行事,首先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关于道德选择的要求,与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把维护正义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正义,这是对君子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 用鱼和熊掌的价值取向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古人称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五项基本道德。 (4)则对仁、义、礼、智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仁”是仁爱,是同情心。“义” 是正义,是憎恶一切可耻的行径与邪恶的事物。“礼”是恭敬,是对他人的尊重。“智” 是能够明辨是非。 (5)(6)两则讲的是诚信。墨子的话包含两层意思:前一句讲意志是使人的聪明 才智得以发挥的条件,后一句讲诚信是保证行为获得成功的条件。 一个人要想事业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优 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