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这次所选“太宗辨 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 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文意浅显易懂,考生结合平时课内 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 多的阅读障碍。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少”“好”“加”“示” 分别在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庄暴见孟子》(王语暴 以好乐)、《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壁有瑕, 请指示王)中出现过,而“邪”字也可以结合上句中的“直”加以对应理解。 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 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 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 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和“近以示工”句 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 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 断下去而导致了错断增多。 今年的断句考试中发现个别同学仍旧抱着“能多断不少断”的想法,而 评分标准中则要求在必断处得分的基础上,对错误的断句,要错一处减一分 减完为止,这需要引起注意。今年在阅卷中还发现有个别同学用铅笔断句,虽 然也能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同样不符合考试要求,是要扣分的。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为宋神宗 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 卷,约300多万字。其主编和主要执笔人是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政治 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宝 元进士,官至宰相。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除《通鉴》外,尚有《司 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 司马光幼好《左传》,喜欢编辑旧事以成书。宋英宗治平元年(1066年) 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年)又呈《通志》八卷。英宗阅后,下令 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供给笔墨、缯帛、餐点、果物等,命司马光继续编书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这次所选“太宗辨 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 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文意浅显易懂,考生结合平时课内 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 多的阅读障碍。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少”“好”“加”“示” 分别在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庄暴见孟子》(王语暴 以好乐)、《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壁有瑕, 请指示王)中出现过,而“邪”字也可以结合上句中的 “直”加以对应理解。 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 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 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 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和“近以示工”句 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 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 断下去而导致了错断增多。 今年的断句考试中发现个别同学仍旧抱着“能多断不少断”的想法,而 评分标准中则要求在必断处得分的基础上,对错误的断句,要错一处减一分, 减完为止,这需要引起注意。今年在阅卷中还发现有个别同学用铅笔断句,虽 然也能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同样不符合考试要求,是要扣分的。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为宋神宗 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全书 294 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 卷,约 300 多万字。其主编和主要执笔人是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政治 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宝 元进士,官至宰相。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除《通鉴》外,尚有《司 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 司马光幼好《左传》,喜欢编辑旧事以成书。宋英宗治平元年(1066 年) 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 年)又呈《通志》八卷。英宗阅后,下令 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供给笔墨、缯帛、餐点、果物等,命司马光继续编书
并准阅皇家秘府藏书。《通鉴》编集就始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而最后 成于宋仁宗元丰七年(1084),前后历时十九年。 《通鉴》一书由司马光与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先编 长编,再作考异,最后由司马光综合成书,司马康订正文字。其修史方法之谨 严科学、精神之一丝不苟,被后人称颂不已。其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刘攽负责两汉 史,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范祖禹负责唐五代史,均为一时之选。《资治通鉴》 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旨在 为古代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故名“资治”。全书体例严谨,脉络分明, 熔裁贯通,历来有体大思精之誉。是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划时代巨著。历来 研究、校勘、辨正、注释、解说者颇众,巍然而成“通鉴学”。其中宋元之际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在史林享有盛誉,而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也久 负盛名。目前《资治通鉴》最流行者为中华书局点校本。国家图书馆现藏有司 马光《通鉴》手稿残卷,依稀可见一代史家之风范。 【原文】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 邪。引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 (《通鉴·唐纪八》 【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璃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 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 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 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 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天津 (12分)
并准阅皇家秘府藏书。《通鉴》编纂就始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而最后 成于宋仁宗元丰七年(1084),前后历时十九年。 《通鉴》一书由司马光与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先编 长编,再作考异,最后由司马光综合成书,司马康订正文字。其修史方法之谨 严科学、精神之一丝不苟,被后人称颂不已。其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前 403 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前共 1362 年。刘攽负责两汉 史,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范祖禹负责唐五代史,均为一时之选。《资治通鉴》 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旨在 为古代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故名“资治”。全书体例严谨,脉络分明, 熔裁贯通,历来有体大思精之誉。是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划时代巨著。历来 研究、校勘、辨正、注释、解说者颇众,巍然而成“通鉴学”。其中宋元之际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在史林享有盛誉,而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也久 负盛名。目前《资治通鉴》最流行者为中华书局点校本。国家图书馆现藏有司 马光《通鉴》手稿残卷,依稀可见一代史家之风范。 【原文】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 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 (《通鉴·唐纪八》) 【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 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 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 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 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天津 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4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 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 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齬,智伯闻赵 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 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 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 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 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 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 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答: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 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文推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 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 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 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 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 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 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 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 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 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答:A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做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语境, 可以把选项给出的解释代入原文推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B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A项的“则”是“副词, 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向”。 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根据“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 断。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B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一般用排除法, 先确定自己不符合要求的两句,再看选项,答案就出来了。本文主旨是要具有 “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 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 B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 A 项的“则”是“副词, 就”的意思。 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向”。 C 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根据“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 断。 D 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B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一般用排除法, 先确定自己不符合要求的两句,再看选项,答案就出来了。 本文主旨是要具有 “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 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
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 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 行论证。 答:D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样的题一般有一 定难度,需要考生比较审慎地排查每一项的信息。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 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 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 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答:(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析:这一小题考査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翻译句子,一要弄清句 式,二要字字落实 第一句是个含有“……之所以……也”的因果判断句,一般要翻译为“…… 是……的原因”。第二句是个含有“非”的否定判断句,一般翻译为“……不 是……”;再者,要根据上下文理解两个“一足”的含义。第三句,“史记”的翻 译可能会有些难度,这是个古今异义词,其语境义为“史书”,而不是现在所说 的司马迁的《史记》;另外,“豕”是“猪”的意思,“涉”是“渡”的意思 上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 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 行论证。 答:D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这样的题一般有一 定难度,需要考生比较审慎地排查每一项的信息。 D 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 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 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 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答:(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析:这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翻译句子,一要弄清句 式,二要字字落实。 第一句是个含有“……之所以……也”的因果判断句,一般要翻译为“…… 是……的原因”。第二句是个含有“非”的否定判断句,一般翻译为“……不 是……”;再者,要根据上下文理解两个“一足”的含义。第三句,“史记”的翻 译可能会有些难度,这是个古今异义词,其语境义为“史书”,而不是现在所说 的司马迁的《史记》;另外,“豕”是“猪”的意思,“涉”是“渡”的意思。 上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