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汇编)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 卷 全国1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 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 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 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 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 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 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 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 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 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 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 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 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 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 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 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 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 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 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汇编)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 卷 全国 1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 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 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 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 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 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 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 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 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 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 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 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 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 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 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 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 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 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 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 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 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 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 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 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 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8答案:D解析: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答案:C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B,D由A,C 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 10答案:D解析:“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11答案:(1)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 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2)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 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 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 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 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 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 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8 答案:D 解析: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 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 B,D 由 A,C 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 C。 10 答案:D 解析:“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11 答案:(1)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 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2)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
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 愿意翻译出来即可。 全国2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 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 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 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 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 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 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 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髙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 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 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 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 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 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遺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 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 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髙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 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 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髙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C)
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 愿意翻译出来即可。 全国 2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 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 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 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 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 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 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 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 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 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 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 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 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 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 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 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 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C )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 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 追问 解析:谨:恭敬。高中语文读本《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谨斩樊於期头”, 这里的“谨”用法如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B) A、天子宁有种邪/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屈中国以尊夷 狄 C、重荣诱之入塞/而充无厌之欲 重荣怒,执拽剌/此晋万世耻也 解析:A项,第二句“重荣箕踞慢骂”的是“契丹使者”,C第一句“诱之” 的对象是“吐浑白氏役”,D项“拽剌”是“契丹使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B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 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髙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 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 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 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解析:B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 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是朔州人。安重荣孔武有力,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 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然为一介武夫,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属下也不能欺骗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 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 追问 解析:谨:恭敬。高中语文读本《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谨斩樊於期头”, 这里的“谨”用法如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B ) A、天子宁有种邪/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屈中国以尊夷 狄 C、重荣诱之入塞/ 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解析:A 项,第二句“重荣箕踞慢骂”的是“契丹使者”,C 第一句“诱之” 的对象是“吐浑白氏役”,D 项“拽剌”是“契丹使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B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 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 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 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 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解析:B 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 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是朔州人。安重荣孔武有力,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 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然为一介武夫,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属下也不能欺骗
过他。有一对诉讼自己的儿子不孝顺的夫妇,安重荣拔出佩剑,递给这个孩子的 父亲,让他亲自杀掉不孝顺的儿子,这个孩子的父亲哭着说:“我不忍心啊!” 这个孩子的母亲在旁边诟骂他,然后夺过那佩剑追逐她儿子。安重荣问明情况, 她竟然是继母。安重荣叱骂那孩子的继母,并逐出衙门。安重荣从军卒开始发迹, 突然达到富贵,可看到晋高祖从藩属诸侯成为国君,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种 吗?兵强马壮的人担任罢了。”安重荣虽然怀有篡异之志,但始终没有发作。当 时,晋高祖和契丹结为父子关系,契丹非常傲慢骄矜,晋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 安重荣愤怒地说道,“让偌大的中原大国屈服来尊重蛮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 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子孙万代的耻辱啊!”于是,安重荣多次凭这件 事非难讥诮晋髙祖。契丹使者来往过镇州的时候,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 不给他们应有的礼节,有时甚至抓住杀掉他们。当时,吐浑白氏从属于契丹,他 们深以契丹的暴虐为苦,安重荣便引诱他进入中原。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晋高 祖,并要求派使者回复。晋高祖对契丹使者点头哈腰,受到责问后更加恭敬,多 用花言巧语来自我解脱,而对安重荣无原则地宽容,不追问土浑事。晋髙祖天福 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 拘捕了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 以之为患,因为这件事幸临邺地,告知安重荣:“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 家考虑,现今我用天下来臣服契丹,你凭一个镇州来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安重荣认为晋国不能如愿,反叛的意愿便决定了。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 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 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契丹想趁机窥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于安 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谋反,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谋反。这 年,镇州大旱,又逢蝗灾,安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着奔向邺地,声言攻入朝 廷。晋高祖派杜重威迎击他,战斗已经开始了,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他有嫌怨, 临阵脱逃,卷着旗子而奔向晋军。安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国,非常害怕,只有 凭吐浑几百骑兵防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斩其头颅来进献髙祖,晋髙祖在 御楼接受安重荣的左耳,命令给他的头颅涂上漆(良策注:涂漆是侮辱死者,但 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并送到契丹去。 四、(23分)
过他。有一对诉讼自己的儿子不孝顺的夫妇,安重荣拔出佩剑,递给这个孩子的 父亲,让他亲自杀掉不孝顺的儿子,这个孩子的父亲哭着说:“我不忍心啊!” 这个孩子的母亲在旁边诟骂他,然后夺过那佩剑追逐她儿子。安重荣问明情况, 她竟然是继母。安重荣叱骂那孩子的继母,并逐出衙门。安重荣从军卒开始发迹, 突然达到富贵,可看到晋高祖从藩属诸侯成为国君,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种 吗?兵强马壮的人担任罢了。”安重荣虽然怀有篡异之志,但始终没有发作。当 时,晋高祖和契丹结为父子关系,契丹非常傲慢骄矜,晋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 安重荣愤怒地说道,“让偌大的中原大国屈服来尊重蛮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 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子孙万代的耻辱啊!”于是,安重荣多次凭这件 事非难讥诮晋高祖。契丹使者来往过镇州的时候,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 不给他们应有的礼节,有时甚至抓住杀掉他们。当时,吐浑白氏从属于契丹,他 们深以契丹的暴虐为苦,安重荣便引诱他进入中原。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晋高 祖,并要求派使者回复。晋高祖对契丹使者点头哈腰,受到责问后更加恭敬,多 用花言巧语来自我解脱,而对安重荣无原则地宽容,不追问土浑事。晋高祖天福 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 拘捕了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 以之为患,因为这件事幸临邺地,告知安重荣:“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 家考虑,现今我用天下来臣服契丹,你凭一个镇州来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安重荣认为晋国不能如愿,反叛的意愿便决定了。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 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 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契丹想趁机窥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于安 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谋反,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谋反。这 年,镇州大旱,又逢蝗灾,安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着奔向邺地,声言攻入朝 廷。晋高祖派杜重威迎击他,战斗已经开始了,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他有嫌怨, 临阵脱逃,卷着旗子而奔向晋军。安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国,非常害怕,只有 凭吐浑几百骑兵防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斩其头颅来进献高祖,晋高祖在 御楼接受安重荣的左耳,命令给他的头颅涂上漆(良策注:涂漆是侮辱死者,但 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并送到契丹去。 四、(2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