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 荣同时受损。 解析:第(1)句,应注意“遗”,送给;“四方藩镇”,四方藩镇长官 “以……为言”,说。第(2)句,应注意“利”,意动用法,“以…为有利”; “幸”,庆幸;“两敝”,两方同时受损。 北京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 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 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 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 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饞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 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 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 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 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 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 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灭,秦任李斯、赵高 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 荣同时受损。 解析:第(1)句,应注意“遗”,送给;“四方藩镇”,四方藩镇长官; “以……为言”,说。第(2)句,应注意“利”,意动用法,“以……为有利”; “幸”,庆幸;“两敝”,两方同时受损。 北京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 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 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 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 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 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 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 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 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 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 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 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饞(cha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 【简评】 本段文字节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内容以道家思想为 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 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 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 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 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 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强调了礼 义教化的作用,阐明了德与法的关系。 今年是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第六个年头了。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改变了全 国卷以史传文为主的局面,六年中,有四年是从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中选材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文本更偏重于议论,因此难度相对要大一些。选段总计502 字,文字量适中。为命题的需要,中间删去了226字,使语言更加简洁,论述 更为集中,很好的反映了原作的观点,而难度则明显降低了 【补充注释】 文章:文采。仪表:表率。还踵:转身,比喻退缩。这句的意思是至死 也不后退。经诽誉:经,划分;诽誉,就是毁誉。百工:就是百官;维,语气助 词,用在句中,无义;时,善。庶绩:庶,众;绩,功绩。这两句的意思是,百 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门的业绩都光明显赫。与同:亲附赞同。党与:朋友。 【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就不能 建立。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廉耻之心)变得端正。不祟尚美 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没有法律,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 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 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制裁盗窃之人,而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 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培养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
注释:①镵(chá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 理。 【简评】 本段文字节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内容以道家思想为 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 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 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 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 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 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强调了礼 义教化的作用,阐明了德与法的关系。 今年是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第六个年头了。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改变了全 国卷以史传文为主的局面,六年中,有四年是从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中选材。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文本更偏重于议论,因此难度相对要大一些。选段总计 502 字,文字量适中。为命题的需要,中间删去了 226 字,使语言更加简洁,论述 更为集中,很好的反映了原作的观点,而难度则明显降低了。 【补充注释】 文章:文采。仪表:表率。还踵:转身,比喻退缩。这句的意思是至死 也不后退。经诽誉:经,划分;诽誉,就是毁誉。百工:就是百官;维,语气助 词,用在句中,无义;时,善。庶绩:庶,众;绩,功绩。这两句的意思是,百 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门的业绩都光明显赫。与同:亲附赞同。党与:朋友。 【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就不能 建立。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廉耻之心)变得端正。不崇尚美 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没有法律,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 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 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制裁盗窃之人,而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 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培养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
友爱兄弟,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人们的表率,这是教育造成的结果;墨 家弟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退缩 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受伤流血,可以说是很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 却这样做来求得荣耀。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阐明好恶来给百姓看,区分毁誉 来引导他们,亲近贤才而任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受伤流血的痛 苦,却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哪个能够不跟从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了,却没有人触犯,刑律设置了却没有用处,不是在该 用刑时故意不用;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绩光明显赫,这是修 治礼义而任用贤人的结果。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 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和卑下,而归向仁义。 这样在教化百姓的时候,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顺服的。 现在让愚盘的教导聪明的,使没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严酷的 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这是因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强的。 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贤才来建立功业;没有才能的国君,任用亲附赞同自己 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爽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 是任用贤才而建立的功业。夫差重用太宰齬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 亡,这是举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观察他们任用人才的 情况,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考察他们的结交的朋友,就可以评定他们的贤 明与否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试题所选的四 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踵,在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一句;唱,在
友爱兄弟,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人们的表率,这是教育造成的结果;墨 家弟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退缩, 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受伤流血,可以说是很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 却这样做来求得荣耀。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阐明好恶来给百姓看,区分毁誉 来引导他们,亲近贤才而任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受伤流血的痛 苦,却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哪个能够不跟从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了,却没有人触犯,刑律设置了却没有用处,不是在该 用刑时故意不用;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绩光明显赫,这是修 治礼义而任用贤人的结果。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 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和卑下,而归向仁义。 这样在教化百姓的时候,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顺服的。 现在让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没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严酷的 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这是因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强的。 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贤才来建立功业;没有才能的国君,任用亲附赞同自己 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 是任用贤才而建立的功业。夫差重用太宰嚭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 亡,这是举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观察他们任用人才的 情况,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考察他们的结交的朋友,就可以评定他们的贤 明与否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 A 项。试题所选的四 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踵,在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一句;唱,在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也曾学过;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A项的“正”应 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因为其他三项词义都比较常见,难度并不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 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 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所考查的并没有局限于通常所说的 18个常见虚词,但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作为对照的句子,有两个出自文本, 另外两个出自学过的古诗文。正确答案是C项,句中两个加点的“咸”都是副 词,全、都。其他三项,A项两个“至”字,前者是程度副词,极,最;后者是 动词,到。B项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前面的“刻肌肤,镜皮革”,后 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 相当于“而”,可译为“来”;后者是介词,凭借。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 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 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解答这类试 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 A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相当于“那么”“就”;C 项“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D项意 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这 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B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也曾学过;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A 项的“正”应 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因为其他三项词义都比较常见,难度并不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 B. 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 之摇草木 C.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 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所考查的并没有局限于通常所说的 18 个常见虚词,但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作为对照的句子,有两个出自文本, 另外两个出自学过的古诗文。正确答案是 C 项,句中两个加点的“咸”都是副 词,全、都。其他三项,A 项两个“至”字,前者是程度副词,极,最;后者是 动词,到。B 项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前面的“刻肌肤,镵皮革”,后 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 相当于“而”,可译为“来”;后者是介词,凭借。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 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 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解答这类试 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 A 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相当于“那么”“就”;C 项“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D 项意 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这 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B 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
应该用“故”,而应该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B项。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 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煕,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 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本题考査的是信息的筛选,正确答案是C。因为题干问的是“全部” 解答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①句表达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毕竞有限,③句是 说世风流俗对人的影响,这两项,都不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把包 含①③的项排除就可以了。其他四项,⑤句是用比喻的方式表达礼义教化的作 用。②句用了一个递进复句,从反面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性,④句“百工维时, 庶绩成熙”是重视礼义的结果,⑥句说孔门弟子“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 仪表”是礼义教化的结果。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 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 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D项。本段文字的 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 以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因此,ABC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D项 的表述与文章的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 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 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 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应该用“故”,而应该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 B 项。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 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 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C.②④⑥ D.③④⑥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正确答案是 C。因为题干问的是“全部”, 解答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①句表达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毕竟有限,③句是 说世风流俗对人的影响,这两项,都不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把包 含①③的项排除就可以了。其他四项,⑤句是用比喻的方式表达礼义教化的作 用。②句用了一个递进复句,从反面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性,④句“百工维时, 庶绩咸熙”是重视礼义的结果,⑥句说孔门弟子“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 仪表”是礼义教化的结果。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 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 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D 项。本段文字的 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 以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因此,ABC 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D 项 的表述与文章的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 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 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