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吟诵·赏析 晚春 唐韩愈 草树①知舂不久归②,百般红紫斗③芳菲④。杨花⑤榆荚⑥无才思⑦,惟解⑧漫天⑨作 雪⑩飞。 【注释】 ①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②久归:谓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或过完了 ③斗: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指斗艳(红紫)争芳(芳菲)。 ④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⑤杨花:柳絮,杨柳树之花,呈絮状,很轻,落时随风飘飞。 ⑥榆荚: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⑦才思:才情,文思。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 花那样鲜艳美丽。引申指一些人不懂事,不知道惜时 ⑧惟解:只知道 ⑨漫天:遍布空中。 ⑩作雪:装作雪,装雪的模样。 【赏析】 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 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 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使出浑身招数、吐 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草树”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 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 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 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 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预习·导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链接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 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 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 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 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 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 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 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人称
《原毁》 吟诵·赏析 晚 春 唐 韩愈 草树①知春不久归②,百般红紫斗③芳菲④。杨花⑤榆荚⑥无才思⑦,惟解⑧漫天⑨作 雪⑩飞。 【注释】 ①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②久归:谓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或过完了。 ③斗: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指斗艳(红紫)争芳(芳菲)。 ④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⑤杨花:柳絮,杨柳树之花,呈絮状,很轻,落时随风飘飞。 ⑥榆荚: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⑦才思:才情,文思。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 花那样鲜艳美丽。引申指一些人不懂事,不知道惜时。 ⑧惟解:只知道。 ⑨漫天:遍布空中。 ⑩作雪:装作雪,装雪的模样。 【赏析】 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 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 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使出浑身招数、吐 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 “草树”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 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 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 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 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预习·导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链接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 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 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 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 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 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 岁中进士, 29 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 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人称
之为“泰山北斗”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不怠(dai)懼其人(j) 谤兴(bdng)懦者(nuo) 重以周( chong)「必其人之与也(yu) 重要(zhng)L与会者(y) 可几而理(ji)∫强者( qiang) 几何(ji) 勉强( qiang) 2.识别字形 懦:懦弱 殆:百战不殆 濡:相濡以沫怠:懈怠 儒:儒雅 骀:骀荡 孺:孺子牛 怡:怡然 磅:磅礴 瞿:瞿姓 谤:怨谤 懼:惊懼 榜:榜样 矍:矍铄 傍:傍晚 攫:攫取 3.理解词义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责备,要求)(周密、全面) (2)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少) (3)重以周,故不怠(怠惰) (4)求其所以为舜者(寻求) (5)而我乃不能是(却)(这样) (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 (7)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8)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 (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 (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 (11)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 (12)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 (13)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 (14)其待己也廉(少) (1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表目的的连词) (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17)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称赞)
之为“泰山北斗”。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不怠.(dài) 懼.其人(jù) 谤.兴(bàng) 懦.者(nuò) 重.以周(chónɡ) 必其人之与.也(yǔ) 重.要(zhònɡ) 与.会者(yù) 可几.而理(jī) 强.者(qiáng) 几.何 (jǐ) 勉强.(qiǎng) 2.识别字形 懦:懦弱 殆:百战不殆 濡:相濡以沫 怠:懈怠 儒:儒雅 骀:骀荡 孺:孺子牛 怡:怡然 磅:磅礴 瞿:瞿姓 谤:怨谤 懼:惊懼 榜:榜样 矍:矍铄 傍:傍晚 攫:攫取 3.理解词义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责备,要求)(周密、全面) (2)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少) (3)重以周,故不怠.(怠惰) (4)求.其所以为舜者(寻求) (5)而我乃.不能是.(却)(这样) (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 (7)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8)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 (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 (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 (11)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 (12)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 (13)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 (14)其待己也廉.(少) (1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表目的的连词) (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17)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称赞)
(18)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 (19)举其一不计其十(考虑) (20)究其旧不图其新(考虑) (2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 (2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称做,叫做) (2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党与,朋友) (24)是故事修而谤兴,(治理) (25)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留心、牢记) (26)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治,平定) 4.通假字 (1)强者必说于言(“说”通“悦”。高兴) 5.一词多义 (1)乃①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艋冲斗舰乃以千数(乃 至)④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⑤何其相似乃尔(“乃尔”连用,相当于“这样”) (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美好)②修守战之具(整治、修理)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④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⑤是故事修而谤兴(成功) (3故: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原因、缘故)②知是故人来(旧的、老的)③中原遂多故(事, 事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 (4)闻:①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名望)②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③博闻强识(见 闻、知识)④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有做名词:①己未有善(善:优点)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彼虽善是(善:擅长于);②而望名誉之光(光:光大) (3)名词活用为状语 ①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对外;内:对内) 7.古今异义 (1)求其所以为舜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是足为艺人也(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 艺工人)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8.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又尝语于众曰(于众语) (2)判断句 ①舜,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18)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 (19)举其一不计.其十(考虑) (20)究其旧不图.其新(考虑) (2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 (2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称做,叫做) (2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党与,朋友) (24)是故事修.而谤兴,(治理) (25)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留心、牢记) (26)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治,平定) 4.通假字 (1)强者必说.于言(“说”通“悦”。高兴) 5.一词多义 (1)乃①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艋冲斗舰乃.以千数(乃 至)④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⑤何其相似乃.尔(“乃尔”连用,相当于“这样”) (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美好)②修.守战之具(整治、修理)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④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⑤是故事修.而谤兴(成功) (3 故: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原因、缘故)②知是故人来(旧的、老的)③中原遂多故.(事, 事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 (4)闻:①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名望)②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③博闻.强识(见 闻、知识)④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有做名词:①己未有善.(善:优点);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彼虽善.是(善:擅长于);②而望名誉之光.(光:光大) (3)名词活用为状语 ①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对外;内:对内) 7.古今异义 (1)求其所以..为舜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是足为艺人..也(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 艺工人)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8.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又尝语于众曰(于众语) (2)判断句 ①舜,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②某良士(某人是个贤良的人) ③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④周公,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3)定语后置句 闻古之人有舜者(“有舜者”做“古之人”的定语:古代有个叫做舜的人) 【问题导读】 1.请简要概括《原毁》各段落的内容, ★参考答案:四个部分。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 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2.《原毁》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 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参考答案: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 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 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一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 乐为善。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 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赏析】这句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古代君子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引发的结果。先从“古之君 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也暗含了追慕先贤、复兴儒学的意 思在内。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 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 【赏析】这是本文中心论点之所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毁”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 丑陋的东西使然。“怠”是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是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怠” “忌”二字画尽了天下多少庸人、小人的嘴脸! 【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教学设计>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 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参考答案:“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 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 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 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2.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行为后果会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人求全一一压制人才:责己太宽—一骄横自是。长此以往必将败坏社会风气
②某良士(某人是个贤良的人) ③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④周公,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3)定语后置句 闻古之人有舜者(“有舜者”做“古之人”的定语:古代有个叫做舜的人) 【问题导读】 1.请简要概括《原毁》各段落的内容。 ★参考答案:四个部分。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 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 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2.《原毁》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 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参考答案: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 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 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 乐为善。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 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赏析】这句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古代君子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引发的结果。先从“古之君 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也暗含了追慕先贤、复兴儒学的意 思在内。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 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 【赏析】这是本文中心论点之所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毁”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 丑陋的东西使然。“怠”是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是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怠”、 “忌”二字画尽了天下多少庸人、小人的嘴脸! 【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教学设计>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 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参考答案:“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 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 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 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2.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行为后果会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人求全——压制人才;责己太宽——骄横自是。长此以往必将败坏社会风气
3.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 ★参考答案: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 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 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 中有自对自排。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已、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 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如: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迁移拓展】 1.有人说唐宋古文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学复兴运动,结合《原毁》的主旨,谈谈你的 看法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话说得有道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君子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 养,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原毁》中,韩愈要探讨的是转变社会风气的问题,而社会风气是与人, 特别是知识分子(君子),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 “不怠”、“不忌”,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能很快好起来。 2.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并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 秀散文 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先秦两汉中有不少“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以此为典范,把文体从 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这是卓有成效的。 当然,不能一味泥古,要批判地继承 演练·提升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不怠(dai)懼其人(j)重以周( chong) B.谤兴(bang)懦者(mu)与会者(y) C.重要( zhong)几何(j)必其人之与也(y) D.勉强( qiang)强劲(jing)可几而理(j) ★解析:D项中“勉强”的“强”应读 qiang。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褴褛戏谑初出茅庐 莫名其妙 B.偏裨诀窍辜名钓誉碎群乱玉 C.袒护吝啬 剑拔弩张交头结耳 D.昏馈忏悔 风烛残年事必恭亲 ★解析:B项“辜名钓誉”应该是“沽名钓誉”,“碎群乱玉”应该是“碎琼乱玉”:C项“交 头结耳”应该是“交头接耳”:D项“昏馈”应该是“昏聩”,“事必恭亲”应该是“事必躬亲”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3.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 ★参考答案: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 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 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 中有自对自排。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 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如: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迁移拓展】 1.有人说唐宋古文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学复兴运动,结合《原毁》的主旨,谈谈你的 看法。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话说得有道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君子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 养,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原毁》中,韩愈要探讨的是转变社会风气的问题,而社会风气是与人, 特别是知识分子(君子),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 “不怠”、“不忌”,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能很快好起来。 2.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并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 秀散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先秦两汉中有不少“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以此为典范,把文体从 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这是卓有成效的。 当然,不能一味泥古,要批判地继承。 演练·提升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怠.(dài) 懼.其人(jù) 重.以周(chónɡ) B.谤.兴(bàng) 懦.者(nuò) 与.会者(yù) C. 重.要(zhònɡ)几.何 (jǐ) 必其人之与.也(yǔ) D.勉强.(qiáng) 强劲.(jìng)可几.而理(jī) ★解析:D 项中“勉强.”的“强”应读 qiǎng 。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褴褛 戏谑 初出茅庐 莫名其妙 B.偏裨 诀窍 辜名钓誉 碎群乱玉 C.袒护 吝啬 剑拔弩张 交头结耳 D.昏馈 忏悔 风烛残年 事必恭亲 ★解析:B 项“辜名钓誉”应该是“沽名钓誉”,“ 碎群乱玉”应该是“碎琼乱玉”;C 项“交 头结耳”应该是“交头接耳”;D 项“昏馈”应该是“昏聩”,“ 事必恭亲”应该是“事必躬亲”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