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汤益明 深度鉴赏 古今对比,褒贬鲜明 《原毁》译文颂扬了“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做法,同时批判了“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 误行为孰是孰非,褒扬贬抑,不取含蓄委婉的措辞,而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旗帜鲜明文 章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强化这种是非褒贬的态度,对比成为其主要说理的方法文中围绕 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一对对立形象,在责己和待人两方面进行对比这里说的“今之君子 应该的带引号的君子,如同鲁迅笔下的“正人君子”,这样使文章就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严格很周全,要求很高, 对待别人很宽容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而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文章提 出了“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逐项对比通过对比,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形 象就很鲜明,也就无需下一定评了 文章开头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是“古之君子”的特征,也 是这一段的论点责己和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因而论证也从此入手先论“责己”文章以 向来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作为例证,这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为列举的是 楷模,是人们无可非议的典范然而这两人的情况又少有差别,舜取其“仁义”,周公取其“多 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摈弃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接近 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便是“责己重以周”的具体表现接着谈“待人也轻以约”“取其一不责 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对他人缺点应有这样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则唯恐他们做了 好事而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做一件好事并不难,拥有一技之长亦是很容易的事 可对别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矣”,这便是“待人轻以约”的具体表现以上就是古之君子“责 己”与“待人”的态度,然而对本文来说却非主题,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本文要探求谤毁本 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主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立即转到对“今之君子 的表现的分析上来 文章第二段,用一个“今之君子则不然”的对比直截了当的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我们 要留心的是,文章前面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与“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 措辞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看起来是一字之差,但表现恰好相反,这样对比 鲜明,给论证提供了便利:论证中只需陈清“今之君子”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互悖离即可从 对人的缺点来说,古之君子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今之君子是“举其一不 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从对人的优点来说,古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 利”;今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 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对自己比 对一般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自己也谈不上尊重, 更何况他人呢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古今对比鲜明,作者的情感褒贬清楚 文章不仅有这样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对比,还有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 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逐项对比, 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的阐发,是非清楚,曲直分明,不仅增强了论证力量, 而且使作者的爱憎褒贬的情感也愈显强烈 二金章玉句 1、理解 【原句再现】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题目设计】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这句话揭示了古
《原毁》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汤益明 一.深度鉴赏 古今对比,褒贬鲜明 《原毁》译文颂扬了“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做法,同时批判了“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 误行为孰是孰非,褒扬贬抑,不取含蓄委婉的措辞,而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旗帜鲜明文 章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强化这种是非褒贬的态度,对比成为其主要说理的方法文中围绕 “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一对对立形象,在责己和待人两方面进行对比这里说的“今之君子” 应该的带引号的君子,如同鲁迅笔下的“正人君子”,这样使文章就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严格很周全,要求很高, 对待别人很宽容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而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文章提 出了“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逐项对比通过对比,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形 象就很鲜明,也就无需下一定评了 文章开头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是“古之君子”的特征,也 是这一段的论点责己和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因而论证也从此入手先论“责己”文章以 向来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作为例证,这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为列举的是 楷模,是人们无可非议的典范然而这两人的情况又少有差别,舜取其“仁义”,周公取其“多 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摈弃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接近 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便是“责己重以周”的具体表现接着谈“待人也轻以约”“取其一不责 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对他人缺点应有这样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则唯恐他们做了 好事而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做一件好事并不难,拥有一技之长亦是很容易的事, 可对别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矣”,这便是“待人轻以约”的具体表现以上就是古之君子“责 己”与“待人”的态度,然而对本文来说却非主题,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本文要探求谤毁本 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主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立即转到对“今之君子” 的表现的分析上来 文章第二段,用一个“今之君子则不然”的对比直截了当的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我们 要留心的是,文章前面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与“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 措辞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看起来是一字之差,但表现恰好相反,这样对比 鲜明,给论证提供了便利:论证中只需陈清“今之君子”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互悖离即可从 对人的缺点来说,古之君子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今之君子是“举其一不 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从对人的优点来说,古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 利”;今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 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对自己比 对一般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自己也谈不上尊重, 更何况他人呢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古今对比鲜明,作者的情感褒贬清楚 文章不仅有这样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对比,还有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 “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逐项对比, 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的阐发,是非清楚,曲直分明,不仅增强了论证力量, 而且使作者的爱憎褒贬的情感也愈显强烈 二.金章玉句 1、理解 【原句再现】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题目设计】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这句话揭示了古
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这一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 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表现了作者对古之君子褒扬的情感 【点拨】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的语段中的位 置,以及句子本身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理解意思,切实评价作用 2、分析 【原句再现】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题目设计】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 么? 【参考答案】说明了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 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 不应者表现不一样后果是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点拨】分析重点词句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全面把握句子意思 3、鉴赏 【原句再现】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题目设计】这句名言道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哲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办成了,诽谤跟着就来:品德高尚了,毁誉随之而至德 行品格高出别人,广大群众必然另眼和腹诽三国时李康有名言: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道出了成功者更容易遇到非难的辩证法作 文一名中学生,应该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前进动力,把培养高尚品质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不要因为别人的毁谤就裹步不前 【点拨】这句话指出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学生应该知道在取得成功之后有可能会招 来的非议,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一些非议而阻挡了自己追求的步伐 三修辞探索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和排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关于对比,已经在“深度鉴赏”了有详细的说 明,这里着重说说排偶文中有的是工整严谨的对偶句,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 约”;有的是略有变化的对偶句式,如“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不仅单句对 偶,而且复句对偶不仅用对偶,还用排比如“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 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可以说全篇几乎都是对偶和排比句式敷衍而成的这样错综 配合,庄重中显活泼,统一中见多样,一致中有变化,不拘一格,避免语言的呆滞平板,富 于魅力,也增加了说理的力量 四出口成章 1、点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间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为 什么韩愈把“舜”和“周公”作为最高典范? 【点评】韩愈有一个道统,他在《原道》里写得很清楚:“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焉”舜是有名的道德高尚的人,周公是有名的有才干的人,韩愈在散文创作上复古,也导源 于政治见解上崇尚他儒家道统里的一些人物“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舜” 是仁义之人,韩愈在《原道》里解释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对周公有过 段赞词:“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 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古之 君子”,把“大圣人“舜”和“周公”作为学习的榜样,既仰其德又奉其才,《诗》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即是对“古之君子”悉心成才的形象写照
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这一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 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表现了作者对古之君子褒扬的情感 【点拨】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的语段中的位 置,以及句子本身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理解意思,切实评价作用 2、分析 【原句再现】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题目设计】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 么? 【参考答案】说明了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 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 不应者表现不一样后果是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点拨】分析重点词句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全面把握句子意思 3、鉴赏 【原句再现】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题目设计】这句名言道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哲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办成了,诽谤跟着就来;品德高尚了,毁誉随之而至德 行品格高出别人,广大群众必然另眼和腹诽三国时李康有名言: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道出了成功者更容易遇到非难的辩证法作 文一名中学生,应该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前进动力,把培养高尚品质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不要因为别人的毁谤就裹步不前 【点拨】这句话指出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学生应该知道在取得成功之后有可能会招 来的非议,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一些非议而阻挡了自己追求的步伐 三.修辞探索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和排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关于对比,已经在“深度鉴赏”了有详细的说 明,这里着重说说排偶文中有的是工整严谨的对偶句,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 约”;有的是略有变化的对偶句式,如“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不仅单句对 偶,而且复句对偶不仅用对偶,还用排比如“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 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可以说全篇几乎都是对偶和排比句式敷衍而成的这样错综 配合,庄重中显活泼,统一中见多样,一致中有变化,不拘一格,避免语言的呆滞平板,富 于魅力,也增加了说理的力量 四.出口成章 1、点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为 什么韩愈把“舜”和“周公”作为最高典范? 【点评】韩愈有一个道统,他在《原道》里写得很清楚:“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焉”舜是有名的道德高尚的人,周公是有名的有才干的人,韩愈在散文创作上复古,也导源 于政治见解上崇尚他儒家道统里的一些人物“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舜” 是仁义之人,韩愈在《原道》里解释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对周公有过一 段赞词;“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沐,三握其发当是 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古之 君子”,把“大圣人”“舜”和“周公”作为学习的榜样,既仰其德又奉其才,《诗》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即是对“古之君子”悉心成才的形象写照
成语运用 事修谤兴: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 受保守者的诽谤 【例】当今社会很多人嫉妒心很强,事修谤兴的情况屡见不鲜 【义近】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 【义反】否极泰来好事多磨 有本有原:指有根源;源源本本亦作“有本有源” 【例】有很多现象的背后都是有本有原的,需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去发现 【义近】有板有眼寻根溯源 【义反】信口雌黄无中生有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对待别人则很宽厚 【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义近】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反】求全责备刚愎自用蔽短护私 3、提取关键词,提炼立意,生发联想 【精彩片段】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 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关键词】宽容 【运用示例】有人说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使它得果实;也有人说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 诚和信赖是它的基石;还有人说宽容是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而我认为,宽容是世 间一切真情的流露!宽容是一束阳光,可消融彼此间猜疑的积雪;宽容是一座桥梁,连接着 两颗充斥抱怨的心;宽容是一泓清泉,可以滋润人干涸的心田 4、含英咀华 我读《原毁》有感 前几天,应编辑的写作要求,我又一次拜读了一遍韩愈所著的作品《原毁》以前教学中曾教 授过这篇文章,但由于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对学生要求不高,而使自己对本篇流于浮光掠 影,这回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其实,韩愈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自我的道德修养的问题 文章开篇,就论述了古代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差异:“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 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就是说,古时候的君子,对自己的举止 行为的要求处处完美;而对待别人的要求则很宽容、随和正因为如此,自己的道德修养才不 至于怠惰,而身边的人也会乐于相善 接着,作者给出了今之君子恰好相反的做法:“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也就是说对别人非 常苛求,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韩愈认为,这种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怠”与“忌”,所谓“虽 然,是为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具体说,是怠惰诱惑人放松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妒忌 妨碍别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道德毁坏的“原”,即源头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感觉一千多年前中唐时代的韩愈,就已经清楚的表 达了这样一个真理:道德,是对自我内心的约束和要求的标准,而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甚至限 制别人的尺度因此,道德的作用在于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道德水平的途径在于自我的 品行修养正如荀子所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就这个作用说,我认为是有很积极的意义的大家都还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里比较 流行的做法,就是让同学们盯着别人,然后大声指责说你这里违反什么什么学校纪律、那里 又怎么怎么不听老师家长的话了这种行为无疑是很幼稚的其实,即使长大之后,我们也常常 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看待世界,这就不是
2、成语运用 事修谤兴: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 受保守者的诽谤 【例】当今社会很多人嫉妒心很强,事修谤兴的情况屡见不鲜 【义近】枪打出头鸟 树大招风 【义反】否极泰来 好事多磨 有本有原:指有根源;源源本本亦作“有本有源” 【例】有很多现象的背后都是有本有原的,需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去发现 【义近】有板有眼 寻根溯源 【义反】信口雌黄 无中生有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对待别人则很宽厚 【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义近】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反】求全责备 刚愎自用 蔽短护私 3、提取关键词,提炼立意,生发联想 【精彩片段】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 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关键词】宽容 【运用示例】有人说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使它得果实;也有人说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 诚和信赖是它的基石;还有人说宽容是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而我认为,宽容是世 间一切真情的流露!宽容是一束阳光,可消融彼此间猜疑的积雪;宽容是一座桥梁,连接着 两颗充斥抱怨的心;宽容是一泓清泉,可以滋润人干涸的心田 4、含英咀华 我读《原毁》有感 前几天,应编辑的写作要求,我又一次拜读了一遍韩愈所著的作品《原毁》以前教学中曾教 授过这篇文章,但由于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对学生要求不高,而使自己对本篇流于浮光掠 影,这回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其实,韩愈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自我的道德修养的问题 文章开篇,就论述了古代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差异:“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 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就是说,古时候的君子,对自己的举止 行为的要求处处完美;而对待别人的要求则很宽容、随和正因为如此,自己的道德修养才不 至于怠惰,而身边的人也会乐于相善 接着,作者给出了今之君子恰好相反的做法:“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也就是说对别人非 常苛求,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韩愈认为,这种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怠”与“忌”,所谓“虽 然,是为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具体说,是怠惰诱惑人放松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妒忌 妨碍别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道德毁坏的“原”,即源头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感觉一千多年前中唐时代的韩愈,就已经清楚的表 达了这样一个真理:道德,是对自我内心的约束和要求的标准,而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甚至限 制别人的尺度因此,道德的作用在于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道德水平的途径在于自我的 品行修养正如荀子所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就这个作用说,我认为是有很积极的意义的大家都还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里比较 流行的做法,就是让同学们盯着别人,然后大声指责说你这里违反什么什么学校纪律、那里 又怎么怎么不听老师家长的话了这种行为无疑是很幼稚的其实,即使长大之后,我们也常常 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看待世界,这就不是
幼稚,而是错误的理解了道德的含义了因为我们在做评价的时候,首先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 道德标准的优势地位,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思想,看待别人的行为,而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公认 的尺度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南宁一父亲用绣花针穿刺不听话儿子 的耳朵“虎妈狼爸”棍棒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在崇尚望子成龙的国度,家庭教育的方 式方法总能成为众人焦点,过去这一年尤其如此,“虎妈”、“狼爸”相继登场,遗憾的是,家 庭教育只见硝烟,不见真相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 权利的漠视,虎妈‘狼爸'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和盲目效法其实,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和社 会是孩子成长的三个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交织、接续,缺一不可特别 是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为孩子们打底色,会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 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 作为家长,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而作为外人,也无需用自己的 道德标准来衡量“虎妈”狼爸”,更没有权利站在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上谴责和鄙视他们 还有,去年举国上下在批判某些地方政府办公行政建筑的奢靡浪费,我也不禁莞尔一笑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俗语云:上梁不正下 梁歪居庙堂之高者在首都大兴土木,建得什么国家大剧院极尽奢华,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就耗 资70余亿居庙堂之高者还有什么脸面去处置处江湖之远者的挥霍浪费?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祥乎! 在我看来,很多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有些人的话说, 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但在表面上,却总是装出一副道 学家的样子,指手划脚,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追求完美是人们永远的理想 但完美是相对的,自己心中那个道德修养也是相对的,完美的道德修养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 可及的目标社会、生活、人类文明在不断完善、升华自己,而那个完美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 化“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已也”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 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但是尊敬 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 五拓展阅读 1、汇评 毁人之根在忌,忌人之根又在自怠节节搜出——清代何焯 通篇排比开阖,其源出于《荀子》、《韩非子》—清代方苞 《原毁》看来是两扇文字,亦似八股文字责己待人是一篇之柱详与廉,毁之枝叶;怠与忌, 毁之根本全文不说毁而毁意自见末幅结到国家,此是文公立言主意——清代过珙 此篇曲尽人情,巧处妙处,在假托他人之言辞,摹写世俗之情状(宋代谢枋得) 此篇八大比,秦汉以来,故无此调,昌黎公创之——明代茅坤 篇中揭出“怠”、“忌”两字,可谓推见至隐末写出人情恶薄,曲尽其态——清代林云铭 此文格局虽系两扇,实则四扇,盖“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两端中各分两扇—清代唐文治 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清代 吴楚材 其作法,起处先立二柱,以下分应通篇用排偶,惟末处用单行,格调甚奇——清代蔡铸 2、名人轶事 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 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幼稚,而是错误的理解了道德的含义了因为我们在做评价的时候,首先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 道德标准的优势地位,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思想,看待别人的行为,而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公认 的尺度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南宁一父亲用绣花针穿刺不听话儿子 的耳朵……“虎妈狼爸”棍棒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在崇尚望子成龙的国度,家庭教育的方 式方法总能成为众人焦点,过去这一年尤其如此,“虎妈”、 “狼爸”相继登场,遗憾的是,家 庭教育只见硝烟,不见真相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 权利的漠视,‘虎妈’‘狼爸’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和盲目效法其实,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和社 会是孩子成长的三个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交织、接续,缺一不可特别 是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为孩子们打底色,会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 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 作为家长,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而作为外人,也无需用自己的 道德标准来衡量“虎妈”“狼爸”,更没有权利站在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上谴责和鄙视他们 还有,去年举国上下在批判某些地方政府办公行政建筑的奢靡浪费,我也不禁莞尔一笑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俗语云:上梁不正下 梁歪居庙堂之高者在首都大兴土木,建得什么国家大剧院极尽奢华,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就耗 资 70 余亿居庙堂之高者还有什么脸面去处置处江湖之远者的挥霍浪费?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祥乎!” 在我看来,很多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有些人的话说, 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但在表面上,却总是装出一副道 学家的样子,指手划脚,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追求完美是人们永远的理想, 但完美是相对的,自己心中那个道德修养也是相对的,完美的道德修养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 可及的目标社会、生活、人类文明在不断完善、升华自己,而那个完美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 化“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已也”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 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但是尊敬 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 五.拓展阅读 1、汇评 毁人之根在忌,忌人之根又在自怠节节搜出——清代何焯 通篇排比开阖,其源出于《荀子》、《韩非子》——清代方苞 《原毁》看来是两扇文字,亦似八股文字责己待人是一篇之柱详与廉,毁之枝叶;怠与忌, 毁之根本全文不说毁而毁意自见末幅结到国家,此是文公立言主意——清代过珙 此篇曲尽人情,巧处妙处,在假托他人之言辞,摹写世俗之情状(宋代谢枋得) 此篇八大比,秦汉以来,故无此调,昌黎公创之——明代茅坤 篇中揭出“怠”、“忌”两字,可谓推见至隐末写出人情恶薄,曲尽其态——清代林云铭 此文格局虽系两扇,实则四扇,盖“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两端中各分两扇——清代唐文治 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清代 吴楚材 其作法,起处先立二柱,以下分应通篇用排偶,惟末处用单行,格调甚奇——清代蔡铸 2、名人轶事 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 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 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 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 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 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 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 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 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 走,便要严处! 七天之后,江里果真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ˆ”,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 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勇于改错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 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 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 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3、相关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 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朝廷中世 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 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毀 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 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 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希冀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 毁的意思,“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4、韩愈祠堂对联 君暗弃孤忠,天使贬潮,庶免海隅沦化外:唐亡无片壤,公留遗爱,尚余庙貌立江干 吾道非耶,六经以外无文章,韩山屹立;征夫遑止,太行之阳有盘谷,李愿归来 岂惟潮人士敬戴先生,诚开衡岳之云,威戢鳄鱼之暴:宜与朱紫阳并崇谥号,道原二氏之谬 文起八代之衰 5、韩愈名言警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选自《师说》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 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 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 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 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 山”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 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 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 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 走,便要严处!” 七天之后,江里果真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 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勇于改错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 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 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 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3、相关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 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朝廷中世 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 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 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 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 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希冀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 毁的意思,“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4、韩愈祠堂对联 君暗弃孤忠,天使贬潮,庶免海隅沦化外;唐亡无片壤,公留遗爱,尚余庙貌立江干 吾道非耶,六经以外无文章,韩山屹立;征夫遑止,太行之阳有盘谷,李愿归来 岂惟潮人士敬戴先生,诚开衡岳之云,威戢鳄鱼之暴;宜与朱紫阳并崇谥号,道原二氏之谬, 文起八代之衰 5、韩愈名言警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选自《师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