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中学2013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1-3册文言文重点语段阅读 《童趣》 请你阅读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 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 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作青云白鹤观 ④以虫蚁为 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9、用一个短语概括第二段意思,你认为是 (不超过四个字)(1 分) 10、本文中出现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些成语,你能找出两个吗? (2分) 11、作者围绕“ ”,写了童年 两件趣事(3分) 论语》十则 子曰:“由(,名由姓仲,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 ④知之为知之()() ⑤是知也
1 凤城中学 2013 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 1-3 册文言文重点语段阅读 一 《童趣》 请你阅读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 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 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 分)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作青云白鹤观 ④以虫蚁为 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9、用一个短语概括第二段意思,你认为是 (不超过四个字)(1 分) 10、本文中出现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些成语,你能找出两个吗? (2 分) 11、作者围绕“ ”,写了童年 时 两件趣事(3 分) 二 《论语》十则 子曰:“由(,名由姓仲,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斤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 ②不: ③引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 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6.这则故事选自《 》,作者 (朝代)文学 四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2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 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 家。 四 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五木兰诗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 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3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五 木兰诗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 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 6 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六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 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几欲先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 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七两小儿辫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释加粗的字 故 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八桃花源记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5-13题
4 六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 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 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 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 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 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七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粗的字。 故: 去: 沧 沧: 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4.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 八 桃花源记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 5-13 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 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③见渔人,乃大惊 ④便要还家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回咸来问讯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人 异 林 尽 水 田 美 桑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指出这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 9.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对比 10.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1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2.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九陋室铭 刘禹锡
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 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 缘 ② 俨 然 ③ 见 渔 人 , 乃 大 惊 _________ ④便要还家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咸来问讯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 之 : ②林尽水 源 : ③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指出这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 1 2 3 4 9.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0.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2.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九 陋室铭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