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 (3)从语言风格上辨证。如《云仙散录》,陈振孙曰:“称唐 金城冯贽撰,天复元年叙。冯贽者不知何人,自言取家世所蓄异 书,撮其异说。而所引书名,皆古今所不闻,且其记事造语如出 一手,政如世俗所行东坡《杜诗注》之类。然则所谓冯贽者,及 其所蓄书,皆子虚乌有也。亦可谓枉用其心者矣。”先从流传上 检寻为“古今所不闻”,又从语言风格上断定其并无“撮其异 说”的痕迹。又如题为宋初陶毅所撰的《清异录》,陈振孙日: “语不类国初人,假托也。” 陈振孙之外,宋代的洪迈也是个著名的大学问家,他于小说 辨证用力不多,但所涉及之处却能细密论证,如《开元天宝遗 事》,旧题五代王仁裕撰,洪迈以为是假托,指摘其舛谬者四事: 一为姚崇在武后时已为宰相,而云“元振少时,宰相张嘉贞纳为 婿”;一为张九龄去位十年杨国忠始得官,而云“九龄不肯及其 门”;一为苏颐为宰相时张九龄尚未达,而云“九龄览其文卷,称 为文陈雄师”(《容斋随笔》)。 总的说来,以陈振孙为代表的宋代辩伪学家,对许多古代小 说的真伪发生怀疑并予以辨证,虽然其辨伪成果不是很大,理论 建树也嫌不足,但他们的涉及范围之广,工作之细致,仍使宋代 的古小说辨伪学术蔚为可观。 一般认为明代学者大都矜尚广博而忽略专精,有兼收并蓄、 细大不捐的特色。但明人基本继承了宋人的学问方法,使明代的 辨证学术得以进一步发展。明初宋濂的《诸子辨》和其后梅鷟的 《尚书考异》,都采用了许多科学方法,开后来辨伪的许多法门。 到了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伪》,专辨一切伪书,有原理,有 方法,是辨伪学产生以来的第一部专门著作。其书阐明辨伪的需 要、伪书的种类和来历、辨伪的方法、应用的工具、经过的历程 ·27·
等等,系统而全面,使辨伪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问。古小说 的辨伪,也因胡氏的努力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他总结出辨伪的 八大原则: 凡核伪书之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 《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 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 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今赝 籍无隐情矣。 他综合运用这八条原则去辨证古代小说,使许多小说的真 伪问题得以澄清。例如,关于《山海经》,胡氏有周密的辨证,其 要点有四:(1)“无论其事,即其文,与《典》、《谟》、《禹贡》迥 不类也。”即核之文体、核之时代事迹。(2)“战国好奇之士,取 《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3)“缘《天问》而作”,其文体特类《穆天子传》。(4)古有 《山海图》,《山海经》系“依图画而述之”,“《天问》、《九歌》皆 其类。”指出《山海经》之所由作。由此,他断定《山海经》非 夏禹伯益撰,而是战国时人的作品。关于《燕丹子》、胡氏日: “古今小说杂撰之祖,然《汉书·艺文志》无之。.余谈之,其 文彩诚有足观,而词气颇与东京类。盖汉末文士,因太史《庆卿 传》增益怪诞为此书。”即从史志流传与语言风格两方面作主要 考核,以定其伪。关于《汉武帝内传》,胡氏曰:“详其文体,是 六朝人作,盖齐、梁间好事者为之也。”关于《洞冥记》,胡氏曰: “题郭宪子横,亦恐赝也。先事世祖,以直谏闻。忍描饰汉武、东 方事,以导后世人君之欲。且子横生西京末,其文字未应遽尔, 盖六朝假托,若《汉武故事》之类也。”从撰者人品与文风两方 ·28·
面考核其伪。关于《牛羊日历》,胡氏日:“《牛羊日历》,诸家 悉以刘轲撰。其书记牛僧孺、杨虞卿等事,故以此命名。案轲本 浮屠,中岁慕孟轲为人,遂长发,以文鸣一时。即纪载时事,命 名讵应乃尔!必赞皇之党且恶轲者为之也。案《通鉴注》引作皇 甫松,松有恨僧孺,见《传》,或当近之。”既从所托伪作者思想 上辨,又从作伪动机上辨。如此等等,胡应麟能从目录著作、文 体特征、诸书间征引关系、史实年代以及作者处境等各方面进行 辨别,方法科学,涉及小说数量多,结论精当,其功绩当推为古 代小说辨伪史上第一人。 明亡清继,中国封建社会渐趋穷途末路,一方面是所有传统 的东西都受到怀疑:另一方面是统治者严酷的“文字狱”迫使学 者们转而寻求无关毁誉之业,使得朴学大盛,考据风靡,统治者 也借助这一学术潮流,利用聚集《四库全书》之便,既笼络文人, 消磨其意志,又实施文化专制政策。所以,清人的学问方法,除 了大胆怀疑而外,还有谨慎细密,辨伪工作因之取得了空前的成 就。其实绩,便是以万斯同的《群书疑辨》、崔述的《考信录》、 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等私家著述和官修《四库总目提要》为 代表的一大批辨伪学术著作的涌现。至于古代小说的辨伪,又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一些私家目录著作,诸如周中孚的《郑 堂读书记》、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以及王谟的《汉魏丛 书》中的跋语等,所论价值颇大。他们的辨伪方法,在明人的基 础上进一步深化,尤以旁征博引见长。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论之,其有自己特色而且有效的辨伪方法有三: (1)据前人征引确定成书时间以定真伪。例如辨证《西京杂 记》有三条理由:一为根据唐人著作始征引,确定题为葛洪撰始 于唐;一为《晋书·葛洪传》中名为《西京杂记》的著作,则题 葛洪撰乃属舛误;一为“特是向、歆父子作《汉书》,史无明文。 ·29
而以此书所纪与班书参校,又往往错互不合”,由此断定作者是 后人伪托刘歆、葛洪。又如《汉武故事》,辨证理由有二:一为 “史不云固有此书,《隋志》著录传记类中,亦不云固作”;一为 “《艺文类聚》、《三辅黄图》、《太平御览》诸书所引甲帐珠帘、王 母青雀、茂陵玉椀诸事,称出《汉武故事》者,乃皆无之。又李 善注《文选·西征赋》引《汉武故事》二条,其一为柏谷亭事, 此本亦无之;其一为卫子夫事,此本虽有之而文反略于善注”,由 此断定为“六朝旧帙”。又如对《燕丹子》、《博物志》等的辨证, 都是利用它书征引作为旁证来确定成书时间,往往较为确切地 确定了一些古代小说作品的形成时间。但由于古书往往转相祖 述,互为印证,使这一旁证方法难免有漏洞。 (2)从思想观念的历程中考辨。例如关于《赵飞燕外传》,以 “祸水灭火”观念出现时间断为伪书:“王懋站《白田杂著》有 《汉火德考》,日:‘汉初用赤帝子之祥,旗帜尚赤;而自有天下 后,仍袭秦旧,故张苍认为水德。孝文帝时,公孙臣言当改用土 德,色尚黄。其事未行。至孝武帝改正朔,色尚黄,印章以五字, 则用公孙臣之说也。王莽篡位,自以黄帝之后,当为土德,而用 刘歆之说,尽改从前相承之序,以汉为火德。后汉重图谶,以赤 伏符之文,改用火德,班固作志,遂以著之《高帝纪》,而后汉 人作《飞燕外传》(案懋竑此语,尚以此传为真出伶玄,盖未详 考。)有祸水灭火之语,不知前汉自王莽、刘歆以前,未有以汉 为火德者,盖其误也。’云云。据此,则班固在莽、歆之后,沿 误尚为有因,淖方成在葬、歆之前,安得预有灭火之说,其为后 人依托,即此二语,亦可以见,安得以《通鉴》误引,遂指为真 古书哉!” (3)从文体、文风上考证。例如关于《神异经》:“观其词华 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 ·30·
遗》诸记,先后并出。”又如关于《汉杂事秘辛》:“《汉杂事秘 辛》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杨慎《序》称得于安宁土知州万氏。 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日:‘即慎所伪作也。’叙汉桓帝懿德皇后 被选及册立之事,其与史舛谬之处,明胡震亨、姚士粪二跋,辨 之甚详。其文淫艳,亦类传奇,汉人无是体裁也。”总之,《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对其所录三百零一种古代小说,或辨其时代,或 辨其伪托,或辨其所由成书,等等,都不乏真知灼见,既有详尽 的考证,又有理论化的辨证原则,使古代小说有了一次集大成的 辨证工作,近人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中小说家部分的精密 考辨,即在此基础上进行,而且使古代小说的辨伪研究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 从古代小说辨伪研究的历史来看,古代小说成为伪书一般 有两种现象,一是由“祖师之目题之”而累代积聚造成真假相杂, 《山海经》等有关地理、神怪的小说尤其如此;一是妄托于名人, 鲁迅论及伪托的汉人小说时,以为“大抵言荒外之事则云东方 朔、郭宪,关涉汉事则云刘歆、班固,而大旨不离乎神仙” (《中国小说史略》)。而自唐人有意为小说以来,小说作伪又与 唐代朋党政争的社会现实相关,与宋代文人执政的士人心态相 关,不论是作为攻伐的武器还是诬祸的手段,都是对小说成长的 损害。唐以前的小说辨伪,于属于杂史类的小说辨证用力较多, 而对子部小说家的辨证不甚重视。从明胡应麟始,于小说辨伪不 仅仅注重源流、征引的辨证,而且注重从文风、体裁等角度的辨 析,使小说辨证方法有了理论化色彩。从小说辨伪的发展看,辨 伪学的进步与文言小说创作的衰落以及文言小说地位的提高的 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从横向比较,小说辨伪研究显得非常薄弱 历代学者没有专门致力于小说辨伪的,与阎若璩证出《尚书》句 句所由来的工作不能比拟。小说辨伪虽然经过累代人的努力而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