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1913 班级号:F1302012 姓名: 汪炜涛 学号:5130209329专业:机械工程 课程小论文 题目编号 20.基因-人文-科学 得分 序号 选题 1 生物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2 基因工程与农业革命 3 “黄金水稻”所引发的故事 4 “绿色革命”与农业基因工程 5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6 舌尖上的生物技术 功能食品与生物技术 8 新能源的希望生物柴油 9 化解能源危机的微生物 10 “白色革命”与生物技术 11 改变环境的基因科学 12 “红色革命”与基因工程 13 非典型战争一生物战与基因武器 14 抗生素与耐药菌 15 转基因的影响 16 基因的伦理 17 试管婴儿的是与非 18 转基因与生物多样性 19 人类基因与专利 20 自选题目(限在粮食或视频、能源或人类健康领域)
1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I913 班级号: F1302012 姓名: 汪炜涛 学号: 5130209329 专业: 机械工程 课程小论文 题目编号 20.基因-人文-科学 得分 序号 选题 1 生物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2 基因工程与农业革命 3 “黄金水稻”所引发的故事 4 “绿色革命”与农业基因工程 5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6 舌尖上的生物技术 7 功能食品与生物技术 8 新能源的希望-生物柴油 9 化解能源危机的微生物 10 “白色革命”与生物技术 11 改变环境的基因科学 12 “红色革命”与基因工程 13 非典型战争—生物战与基因武器 14 抗生素与耐药菌 15 转基因的影响 16 基因的伦理 17 试管婴儿的是与非 18 转基因与生物多样性 19 人类基因与专利 20 自选题目(限在粮食或视频、能源或人类健康领域)
基因-人文-科学 汪炜涛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以基因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人文科学造成了巨大影响,科学和人文两大 阵营的差异自古便存在,近代以来更是纠葛颇深,矛盾重重。本文将重点从矛盾前沿、追溯产生原因,以 及科学和人文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讨论两者的发展现状,矛盾存在之处,矛盾根源,两者关系。并对其今后 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基因:人文:科学:矛盾:关系 Gene-Humanity-Science Weitao W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science,as a symbol of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humanities.Difference between two camps,science and humanities,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And now the contradiction is even serious.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m nowadays, tracing the cause,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And it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oth sides,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conflicts,relations between them.At last the article will give some idea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Gene:Humanity:Science:Contradiction:Relationship 0引言 论文是在和周老师邮件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展示作业,在“基因-人文 科学”这个主题上进一步探讨三者的关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以 基因为代表的科学与人文矛盾的前沿、矛盾的本质、科学的人文制约、支撑和结 合,最后是结论。 1关注前沿:基因学科和人文的矛盾 我们一般以为基因科学的出现,主要引发的是生命科学界的革命,比如以基 因枪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治疗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其实基因科学对人文科学的 冲击与影响同样巨大。这大概是因为基因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一样都把审视的目 光对准了人本身。基因科学又以其独特的人类遗传与代际分析,改善甚至是取代
2 基因-人文-科学 汪炜涛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以基因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人文科学造成了巨大影响,科学和人文两大 阵营的差异自古便存在,近代以来更是纠葛颇深,矛盾重重。本文将重点从矛盾前沿、追溯产生原因,以 及科学和人文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讨论两者的发展现状,矛盾存在之处,矛盾根源,两者关系。并对其今后 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基因;人文;科学;矛盾;关系 Gene-Humanity-Science Weitao W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science, as a symbol of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humanities. Difference between two camps, science and humanitie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now the contradiction is even seriou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m nowadays, tracing the caus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it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oth sides,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conflicts, relations between them. At last the article will give some idea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e; Humanity; Science; Contradiction; Relationship 0 引言 论文是在和周老师邮件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展示作业,在“基因-人文- 科学”这个主题上进一步探讨三者的关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以 基因为代表的科学与人文矛盾的前沿、矛盾的本质、科学的人文制约、支撑和结 合,最后是结论。 1 关注前沿:基因学科和人文的矛盾 我们一般以为基因科学的出现,主要引发的是生命科学界的革命,比如以基 因枪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治疗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其实基因科学对人文科学的 冲击与影响同样巨大。这大概是因为基因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一样都把审视的目 光对准了人本身。基因科学又以其独特的人类遗传与代际分析,改善甚至是取代
了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 基因科学出现后,除了对人类生命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 物学、海洋学、环境保护等学科产生直接的推进作用外,也将对历史学、考古学、 民族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国际关系等人文科学的研究方 法,产生持久的革命性影响。 以往对民族迁移及家族史的研究,往往需要研究人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进行规模很大的田野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论。例如,如果要研究两个不同 地域的民族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就需要从语言学方面寻找两者在日常基本词 汇上是否有共通点,以及这种相通的比例有多大;需要从人类体质学角度,对两 者的典型人群进行人体测量、进行两者间的皮掌纹对比、毛发对比;需要考古学 分析研究两地出土文物之间的有无承继关系:需要对两者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等 等。综合上述结果才能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而今天,基因科学只要在两个民族 的典型人群中进行基因样本的比对分析,就可以非常准确迅速地得出结论。 这样来看以基因科学为首的新兴科学似乎是“抢了”人文科学的很多“饭碗”, 事实却是如此。因此很容易能够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确有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成了争论最激烈的公共话题之一。有趣的是,我们稍加 观察就会发现,站在反对转基因第一线或嗓门最大的基本是文科人士,或者说文 科人士大都反转一一至少可以说,文科人士比理科人士更倾向于反对转基因。拿 国际上反对转基因的大本营之一绿色和平组织为例,其官方网站显示他们的核心 领导团队有七名成员,其中有五个人是“文科”背景,其他两人为数学及地质、 法律背景。在传统媒体及互联网上活跃的中国反转人士也多出自经济、新闻、中 文等纯文科。当然,把转基因这样的公共话题完全按科学与人文分阵营,是不太 合适的,因为有不少人文学科人士也是非常理性、讲科学的,还有的人文学科人 士会在逻辑和事实面前转变态度,最终倾向科学。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基因科学的出现对人文科学有着巨大的冲击, 也导致了两者的矛盾冲突
3 了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 基因科学出现后,除了对人类生命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 物学、海洋学、环境保护等学科产生直接的推进作用外,也将对历史学、考古学、 民族学、人口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国际关系等人文科学的研究方 法,产生持久的革命性影响。 以往对民族迁移及家族史的研究,往往需要研究人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进行规模很大的田野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论。例如,如果要研究两个不同 地域的民族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就需要从语言学方面寻找两者在日常基本词 汇上是否有共通点,以及这种相通的比例有多大;需要从人类体质学角度,对两 者的典型人群进行人体测量、进行两者间的皮掌纹对比、毛发对比;需要考古学 分析研究两地出土文物之间的有无承继关系;需要对两者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等 等。综合上述结果才能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而今天,基因科学只要在两个民族 的典型人群中进行基因样本的比对分析,就可以非常准确迅速地得出结论。 这样来看以基因科学为首的新兴科学似乎是“抢了”人文科学的很多“饭碗”, 事实却是如此。因此很容易能够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确有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成了争论最激烈的公共话题之一。有趣的是,我们稍加 观察就会发现,站在反对转基因第一线或嗓门最大的基本是文科人士,或者说文 科人士大都反转——至少可以说,文科人士比理科人士更倾向于反对转基因。拿 国际上反对转基因的大本营之一绿色和平组织为例,其官方网站显示他们的核心 领导团队有七名成员,其中有五个人是“文科”背景,其他两人为数学及地质、 法律背景。在传统媒体及互联网上活跃的中国反转人士也多出自经济、新闻、中 文等纯文科。当然,把转基因这样的公共话题完全按科学与人文分阵营,是不太 合适的,因为有不少人文学科人士也是非常理性、讲科学的,还有的人文学科人 士会在逻辑和事实面前转变态度,最终倾向科学。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基因科学的出现对人文科学有着巨大的冲击, 也导致了两者的矛盾冲突
2科学与人文:认识、矛盾及原因 为了不使文章只是狭隘地将基因作为唯一辨别标准,下文将更进一步探究自 然科学和人文的复杂关系,包括它们的历史渊源、联系与区别,我们该怎么认识 它们,它们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分析。 承上文所讲,围绕所有富有争议的公共话题的基因,甚至其他比如PX项目 的科学与人文阵营的大致划分是存在的,其背后是一个更大更持久的冲突一一世 界范围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 科学与人文两种冲突的说法,是由同时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颇有造诣的英 国学者查·帕·斯诺(C·P·Snow)在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说西方的知识 生活被分裂成两种文化,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他曾经参加过一些由受过良 好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的人士参加的聚会,在其中发现一个 现象,那就是这帮人经常嘲笑这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那个科学家没读过狄 更斯,真没文化,但当斯诺反问他们是否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之类的基本科学知 识时,他们变得不屑一顾起来。他认为这种分裂不是好事情,会对将来许多世界 问题的解决造成很大的障碍。 不幸的是,他一语成谶。从1959年到现在有50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人 文和科学的冲突并没有变小,而且确实影响了许多世界问题的解决。人文与科学 的分裂和冲突变得如此明显与激烈,以至于在1994年,美国生物学家保罗·格 罗斯和美国数学家诺曼·莱维特对人文人士诋毁科学终于忍无可忍,联手写了本 名为《高级迷信一一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的书。此书在西方引起了科 学界和人文界激烈而长久的唇枪舌战。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很详实地揭露了西 方“文傻”一一也就是“学术左派”的真面目,道出了当时欧美科技界人士的心 声。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西方自然科学界不少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拒绝承认 人文科学是科学。诺贝尔奖至今只向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经济学颁奖。 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 些区别:另一个,人文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怎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先讨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人文科学作为科学,具有一切科学都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科学
4 2 科学与人文:认识、矛盾及原因 为了不使文章只是狭隘地将基因作为唯一辨别标准,下文将更进一步探究自 然科学和人文的复杂关系,包括它们的历史渊源、联系与区别,我们该怎么认识 它们,它们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分析。 承上文所讲,围绕所有富有争议的公共话题的基因,甚至其他比如 PX 项目 的科学与人文阵营的大致划分是存在的,其背后是一个更大更持久的冲突——世 界范围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 科学与人文两种冲突的说法,是由同时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颇有造诣的英 国学者查·帕·斯诺(C·P·Snow)在 1959 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说西方的知识 生活被分裂成两种文化,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他曾经参加过一些由受过良 好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的人士参加的聚会,在其中发现一个 现象,那就是这帮人经常嘲笑这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那个科学家没读过狄 更斯,真没文化,但当斯诺反问他们是否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之类的基本科学知 识时,他们变得不屑一顾起来。他认为这种分裂不是好事情,会对将来许多世界 问题的解决造成很大的障碍。 不幸的是,他一语成谶。从 1959 年到现在有 50 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人 文和科学的冲突并没有变小,而且确实影响了许多世界问题的解决。人文与科学 的分裂和冲突变得如此明显与激烈,以至于在 1994 年,美国生物学家保罗·格 罗斯和美国数学家诺曼·莱维特对人文人士诋毁科学终于忍无可忍,联手写了本 名为《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的书。此书在西方引起了科 学界和人文界激烈而长久的唇枪舌战。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很详实地揭露了西 方“文傻”——也就是“学术左派”的真面目,道出了当时欧美科技界人士的心 声。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西方自然科学界不少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拒绝承认 人文科学是科学。诺贝尔奖至今只向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经济学颁奖。 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 些区别;另一个,人文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怎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先讨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人文科学作为科学,具有一切科学都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科学
是人类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这几条便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共通点。 第一条,是把科学理解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人类迄 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客观 世界认识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认识的终结:科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后浪推前浪 的长河。举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吧:为了破译生命之谜,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于 1990年启动,2000年6月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2月 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初步分析结果之一是人类基因组共有3万至3.5万个基 因,远远小于原来10万个基因的估计。可以预见,随着生命科学发展,这个领 域将有许多新的发现。基于无数这样的事实,当代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指出,科 学知识具有某种暂定性、假定性。自然科学一直被公认为是“硬科学”,它的成 果也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有待发展的。同样,人文科学的成果总是在一定时空条 件下形成的,它所包含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对科学另一个重要的认识是: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文科 学以一种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知识形态,概括了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教材为 什么说“从14世纪到19世纪是人文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 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各基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的共通性还有两条,一是科学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人文科学研究和自 然科学研究一样,总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这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的价 值和灵魂在于创新。科学的这一本性,在当代表现得越来越充分。二是科学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又说,科学当 然包括人文科学。 弄清楚“科学”的内涵,建立对“科学”的正确观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 所说的人文科学,都具有上面所说的四个方面的属性。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存在 这样那样的否认人文科学是“科学”的意见?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出自对“科 学”的片面认识。 当然,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又是有所区别的。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除了研 究对象有所不同之外,还在于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 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做出直接或间接的价
5 是人类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这几条便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共通点。 第一条,是把科学理解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人类迄 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客观 世界认识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认识的终结;科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后浪推前浪 的长河。举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吧:为了破译生命之谜,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于 1990 年启动,2000 年 6 月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 年 2 月 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初步分析结果之一是人类基因组共有 3 万至 3.5 万个基 因,远远小于原来 10 万个基因的估计。可以预见,随着生命科学发展,这个领 域将有许多新的发现。基于无数这样的事实,当代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指出,科 学知识具有某种暂定性、假定性。自然科学一直被公认为是“硬科学”,它的成 果也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有待发展的。同样,人文科学的成果总是在一定时空条 件下形成的,它所包含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对科学另一个重要的认识是: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文科 学以一种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知识形态,概括了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教材为 什么说“从 14 世纪到 19 世纪是人文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 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各基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的共通性还有两条,一是科学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人文科学研究和自 然科学研究一样,总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这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的价 值和灵魂在于创新。科学的这一本性,在当代表现得越来越充分。二是科学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又说,科学当 然包括人文科学。 弄清楚“科学”的内涵,建立对“科学”的正确观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 所说的人文科学,都具有上面所说的四个方面的属性。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存在 这样那样的否认人文科学是“科学”的意见?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出自对“科 学”的片面认识。 当然,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又是有所区别的。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除了研 究对象有所不同之外,还在于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 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做出直接或间接的价